虹桥中学地处长宁区西南部,其建校已近60年,然而,它曾一度遭遇生源流失,随迁子女学生占比近八成。对此,校长陈红波却从不轻言放弃,这所位于小区里的正宗“家门口学校”,通过“自然笔记”课程群开发,教会每一个孩子学会观察,重新找回自信。在家长眼中,虹桥中学成了他们“不舍得走”的好学校,上海学生比例开始逐年上升。
近几年,虹桥中学先后开发了以“自然笔记”、“社会笔记”和“海上经典笔记”为特色的自然笔记系列课程,鼓励孩子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进自然,走向社会,获得更丰富、更有意义的学习经历。
前不久,长宁区虹桥中学六年级(4)班一堂“自然笔记”课就走进上海自然博物馆。通过一节课的标本观察,孩子们对“昆虫的运动器官”有了最直观的感受。除了自博馆,学校周边的上海动物园、科技图书馆是每个学生必去的校外课堂;校园里的微型物候园、生态水族箱,成为孩子们课间观察研究的对象……今后,孩子们还将走出上海,走进天目山高校科研基地,在大学教授的带领下展开“升级版”生态研究课程。
“自然笔记”课程,是虹桥中学六年级学生的必修课。上课,从观察一片树叶、绘出一株植物开始,但又不止于此:在一次上海动物园观察活动中,当时的六年级学生李民升、王传龙发现双角犀鸟(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喂食器十分简单,鸟儿们似乎食欲不强。在学校科技总辅导员陈韶瑾的引导下,他们开始研究“动物丰容”,并设计出适合双角犀鸟的喂食器。
“光样品设计和制作就不下十几个。”最终的喂食器外观像小型摩天轮,并获得第32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特等奖,还代表上海参加全国比赛,一举拿下二等奖。
刚参加工作一年的“自然笔记”课老师张南南说,通过细致观察的持续训练,孩子们对大自然重新充满了好奇,他们提出的各种奇思妙想,反过来又给了老师无限惊喜。“对大自然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带给孩子们更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细节积累,情感也变得充沛起来。”语文教师邹敏说,“自然笔记”课程对学科类课程的学习辐射效应明显,学生在体验中,思维视野更加开阔、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也得到激发。最近一项测评显示,虹桥中学学生的学习自信指数上升明显,在长宁区名列前茅。
新民晚报记者马丹
上海教育报刊总社记者刘潇潇
见习记者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