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汇报
作者:姜方
时间:2023-05-09 10:00:00
作为中国歌剧艺术的国家级盛会,由文化和旅游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歌剧节,将于5月9日在杭州市开幕。上海音乐学院出品的经典歌剧《茶花女》和原创歌剧《康定情歌》双双入选本届歌剧节,上音也因此成为全国唯一有两部作品入选的高等院校。5月8日,上音举行了参演歌剧节的出征仪式暨专题思政课,廖昌永院长在思政课上表示,首次参加中国歌剧节就两部作品都入围,荣誉与挑战并存。这既是上音出品、上海出品的荣誉,同样也是上音坚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坚持“教创演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生动案例,更是这座有着红色血脉传承的学校在新时代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具体呈现。
首次参加就有两部作品入选
每三年举办一届的中国歌剧节,是政府主办的歌剧领域最高级别艺术活动,它特别强调作品的民族精神、时代意义与国际视野,具有较强的导向性、示范性和权威性。自2011年起,中国歌剧节已经先后在福建、湖北、江苏、山东举办了四届。此次在浙江省举行的第五届歌剧节,将有24部优秀歌剧作品演出48场,19部为新创剧目,5部为经典剧目,组委会同时举办一剧一评、民族歌剧创作人才研修班、歌剧公益服务等一系列活动。
本届中国歌剧节此前在通知申报作品时,要求文艺院团、院校、艺术团体每家申报数量不超过2部,上音申报的两部参选剧目《康定情歌》和《茶花女》双双成功入选,令人振奋。其中,经典歌剧《茶花女》将于5月10日、11日于杭州剧院上演,原创歌剧《康定情歌》于5月18、19日在杭州临平大剧院上演。
上海音乐学院版威尔第歌剧《茶花女》是于2021年由上海音乐学院、德国基尔歌剧院联合制作的,2023年恰逢威尔第诞辰210周年,上音师生再度排演这部歌剧,向经典致敬。该剧是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创作的三幕歌剧,以小仲马同名小说为蓝本,用音乐来传达发人深省的悲剧力量。音乐在心理上的细节描写,歌调上的诚挚优美和感人肺腑的悲剧力量集中体现了威尔第歌剧创作的基本特点,《茶花女》得到了全世界的赞誉,被认为是一部出色的歌剧巨著。
歌剧《茶花女》制作人、声歌系教授、男中音歌唱家王凯蔚透露:“本次合作版《茶花女》以忠于原作的精神进行呈现,力争复刻经典。来自德国的音乐艺术指导和导演团队、来自意大利的服装舞美团队和上海音乐学院师生们,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排练,这对于同学们不仅仅是专业技能上的提升,更是让他们更直接接触具备国际视野的音乐审美。”
歌剧《康定情歌》是上海音乐学院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创作的作品。《康定情歌》是具有世界影响力中国传统民歌,基于这首民歌而创作的歌剧《康定情歌》,反映的时代背景是,在党中央统一领导和指挥下,由解放军、工程技术人员和当地人民群众组成的11万筑路大军,于1954年建成川藏公路(原称康藏公路)、青藏公路,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作品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下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推动西藏实现社会制度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壮丽历史画卷,它讴歌了“两路”精神、民族团结,描摹了那个时代的英雄群像。这部作品,也是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之一。
歌剧《康定情歌》制作人、数字媒体艺术学院院长尤继一表示:“‘两路精神’对于我们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歌剧《康定情歌》也一直在努力调整到最好,目前已经是第七稿。它自诞生以来,已经拿过很多荣誉,受邀到各地演出,这次参加中国歌剧节,对我们更是一种激励。老师和同学们在演出过程中,实现了教学相长。”
全学科协同作战全面锻炼人才
歌剧是一门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美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被誉为音乐殿堂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对一座独立建制的高等音乐学府来说,它对学校的学科建设要求极高。
上海音乐学院在声乐歌剧方面有着光荣的传统、悠久的历史。1927年上海音乐学院前身国立音乐院建院之初,声乐作为初始学科分类的重要组成部分,即设立“声乐组”,在其后漫长岁月里,周淑安、洪达琦、劳景贤、蔡绍序、高芝兰、王品素、周小燕、葛朝祉等等无数闪亮的名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我国的声乐歌剧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近年来,随着上音歌剧院的建成开台,上海音乐学院几代艺术家的梦想得以实现,上音的歌剧创作也步入了快车道。这两部优秀歌剧作品的创作,成为整合全校力量联合作战的典型。从创作、表演、理论、应用等多学科联动,全院动员,紧密合作,为学生搭建了一座座高标准的国际化艺术实践平台。
艺术处处长史明阳表示:“上音的艺术实践,正在成为‘教创演研’一体化育人的重要平台,而集全院之力保障,更能让它成为亮点。”
两部剧的主创代表们都认为,这样的平台特别锻炼人。歌剧《康定情歌》主创、作曲指挥系主任周湘林说,“这对我们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作品”;声乐歌剧系副主任黄萱说,“要在短时间内组建两套演出人马是挑战,更是重要的锻炼机会”;管弦系主任刘照陆也都非常感慨,“舞台永远是最高、最好、最终的课堂,因为在舞台上,学生们可以体验到与平日课堂中的不同‘课程’。尤其是通过舞台演出所积累的经验,这对表演专业来说特别重要。”
事实上,入选中国歌剧节的这两部歌剧,此前也已经得到了市场的口碑验证。在出征仪式前两天,《茶花女》刚刚在上音歌剧院连演两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不少观众都围在歌剧院门口等退票,演出后观众和媒体反响良好。“我们应该拿什么样的东西来对得起社会对我们的信任?那一定是高品质的、制作精良的作品。”廖昌永说,“这对我们师生来说,外界要求高,就意味着真正的锻炼,经过大舞台锻炼,我们的学生可以有一定的舞台经验、有一定的剧目积累,它也能缩短我们毕业生与实际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差距。”
不过,廖昌永也表示,和“小部队”参加其它艺术类赛事、演出不同,出征中国歌剧节这样高等级盛会,意味着学校需要“像航母群出动”:“现在是学校层面由艺术处总协调,但牵扯到全校的统筹,面非常广,就需要像航母协调的模式,来保护整体,这也要求我们探索新的课题——排练和课程冲突该怎么处理?学科交叉一体化,系部之间、系部和职能部门之间又该如何交叉?这种配合,未来将会推动上音教学改革,保证我们上音‘四出’即‘出作品、出人才、出思想、出标准’的目标。”
拔尖创新人才当讴歌时代
此次出征中国歌剧节,廖昌永还特别给参与演出的学生们主讲了一堂专题思政课,同时,按照上音“大型跨部门活动和剧目均组建临时党支部”的传统,上音党委书记裴小倩为经典歌剧《茶花女》、原创歌剧《康定情歌》剧组临时党支部授旗。
出征仪式前的5月5日,上音歌剧院首届歌剧音乐剧节也正式开幕。当天,《人民日报》刊载了廖昌永署名文章《歌剧舞台,唱响中国声音》,廖昌永在文中指出“民族歌剧不仅要描摹中华大地上发生的壮阔历史,更要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国际交流,民族歌剧才能迎来又一个高峰”,而在8日这堂题为《紧扣时代脉搏,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守正创新:新时代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与传播》的专题思政课中,他为学生们深情讲述了上音作为中国著名的红色学府,在各个历史时期为党和国家、为广大人民所作出的贡献,他表示,历代上音先贤都注重艺术修为和家国情怀的结合,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力拼搏。
“这次两部歌剧入选中国歌剧节,当然是个荣耀,它也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我们该怎样去培养人,去为谁培养人?”廖昌永说,答案毋庸置疑,“我们一定是为党和国家、为民族培养音乐人才。这些拔尖创新人才,一定是具备很强的专业素质,能够胜任各种音乐演出的,同时,也一定是能引领社会风尚,能在国际上讲好中国故事,发好中国声音的。”
裴小倩书记也介绍说,上音一直重视音乐思政课,在前几年的剧目排演过程中,一直在每一个剧组都会成立临时党支部,巡演路上也都会结合演出内容、当地红色资源,进行思政课的教学,“上音有这样的传统”。她还表示,此次杭州之行也是一次“感恩之旅”,“上音人会用优秀的作品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感谢杭州曾经给予上音的帮助和支持。”
她表示,新一代上音人必将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给青年学生的回信中所强调的精神,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舞台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接好前人的接力棒,牢牢把握高等教育和文艺工作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责任和使命,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以学校“双一流”建设高质量发展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成果,凝聚文化艺术精神力量,为推动“人民城市”建设,谱写上音人的崭新乐章。
图片来源:上海音乐学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