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 | 给校外体育培训费用“减负”、完善“一条龙”培养体系……如何推进“五育融合”,听听政协委员怎么说

来源: 第一教育

作者:谢然 郭莹 杨善钰

时间:2023-01-15 21:47:33

“双减”时代,学生有了更多时间发展自己的体育、艺术等兴趣爱好。

如何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课程服务、打造更好的校内外活动平台?听听市政协委员怎么说。

给校外体育培训费用“减负”

随着2019年《上海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实施方案》和2021年《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颁布,体育纳入中、高考成绩,校外体育培训成为不少家庭消费“刚需”。据2021年对上海市20789个家庭的调查数据显示:儿童参加课外体育培训的占比,从2016年的19.2%上升至2021年的47%。

2023年上海两会,市妇联提交的一份提案关注校外体育培训费用问题。

提案中,委员们算了这样一笔账:目前,相对平价的普通球类培训均价在150-200元/课时,体能训练类均价在100-150元/课时。按每周一次,一名青少年每年需1万元左右的体育消费,约等于本市2021年月度社会平均工资;约为本市2021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33%(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53%)、城镇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的3倍(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的6倍)。中高考项目(采取一对一集训)价格为普通培训2倍,均价在450-580元/次;若参与中考一大球、一小球培训,费用为2-3万/年。此外,疫情、资源短缺等因素叠加,导致近年来大部分家庭校外培训总支出持续增加。

校外体育培训费用上升,不仅增加了中低收入家庭经济负担,更是催化教育不公平。如何降低校外体育培训费用,惠及更多儿童家庭?委员们给出如下建议:

1、规范儿童体育培训收费标准。建议市发改委牵头市场监管、民政、体育等部门,根据公共服务及市场价格的监测数据,发布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社会组织以及体育培训机构的指导价位指引,包括对中、高考项目一对一培训的建议指导价;加强预付费制的监管,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帮助家庭了解儿童体育培训的组织类型、对应指导价等信息,便于家庭选择适合儿童需要的培训项目。

2、政策鼓励校外体育培训市场。建议市发改委牵头市财政、税收、商委等部门,研究将愿意提供公益性儿童体育培训的企事业纳入公共服务购买范围、纳入税收优惠范畴。鼓励校外培训机构利用公共体育场馆/地,开设体育项目普及课程。创新探索体育培训线上线下结合、体育培训与体育娱乐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试点亲子体育、家庭近郊集训、俱乐部夏令营等项目,采用体育消费券、旅游消费补贴等激励机制,盘活市郊场馆资源与休闲旅游资源。疫情期间,对校外体育培训机构给予税收减免,帮助其渡过难关。

3、提供免费公共运动设施场地。建议市教委在学校晚托服务中增加体育运动时长,允许本校学生在课后、双休日等进行校内锻炼,相关安全问题采取校园安全责任保险与社区综合保险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在标准化体育场馆建设运营中增加青少年专场,对拥有夜间照明设备的体育场馆延长开放时段。在“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中,结合社区微更新改造,增设小型化、笼式等适合青少年的运动场地,培养各年龄段儿童的体育兴趣、运动习惯,减少家庭经济压力。

完善“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

从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上海在不断探索适合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路径,2019年起相继印发的《关于加强本市中小学体育艺术工作的指导意见》《上海市中小学体育工作管理办法》等文件,也旨在进一步推动高质量体育教育的普及实施。

顾薇玲、魏峥颖、章桃旭委员在提案中指出,基层体校仍面临招生、读训矛盾、师资等难题,需要进一步破除制约青少年竞技体育工作的痛点与堵点。

提案建议:

1、完善“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体教融合新格局

(1)建立稳定的顶层设计,以体育和教育部门为主形成稳定的联合领导小组,在招生政策、训练资源、项目经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和支持,为运动员学历教育、就业提供相应保障。(2)协调普通高中资源,让每个项目至少有一所普通高中作为“龙头”,提高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性,打通运动员升学道路。(3)在“龙头”高中学校体育特色项目确定的基础上,布局小学、初中有重点地开展相应体育项目。(4)建议试点“三集中”训练模式,减少“读训矛盾”。

2、推进纵向联合培养模式,点燃体教融合新活力

搭建传统体校与学校社团、社会俱乐部的优质资源共享平台,鼓励开展特色项目学生纵向联合培养模式,大力推进专业体育教练员进校园工作,实现场地设施、专业课程、优质师资等资源的共享共建,优势互补。

3、发挥教练员专业优势,激发教练员带教新热情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给予表扬的通报》中提到“上海市推进项目经费‘包干制’有效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可借鉴类似方式来激励同样作为专业技术类人员的教练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青少年竞技体育发展再添新柴。(2)扩大职称评定范围,将评定范围扩大到全社会、全领域,放开职称评定等级限制,使体制外教练员也能享受职称评定,认定其带教能力和水平。

4、建立区(县)级运动训练中心,筑牢竞技体育新保障

(1)建设能够开展运动员集中训练的场地和设施,使各类竞技体育参与者能够共同使用、共同训练、共同进步。(2)制定竞技体育准入标准,即达到一定运动水平后方可在训练中心进行训练,形成专门的训练保障机制。(3)充分利用场地资源,开放训练观摩,直观推广竞技体育,吸引更多人参与竞技体育。

加强“家门口”体育活动场所建设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在规定的体育课程外,青少年有了更多发展自己体育兴趣爱好的课外时间。

如何利用好学校课后体育服务、社区体育服务等就近就便的校内外体育活动平合,促进广大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运动?杨薇、刘宇、朱东、王莹、王晨、余诗平六位委员给出了他们的建议。

1、为学校课后服务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鼓励学校通过购买第三方机构服务、设立专兼职教练员等形式,丰富课后体育服务形式和内容,开展分层、分段体育技能培训,促进青少年享受运动乐趣、提高运动技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课后体育服务的质量和吸引力。同时建立全面的课后体育服务监督与评价体系,不定期开展巡视、监督与评价。

2、加强适合青少年的“家门口”体育活动场所建设和公益性开放,统筹利用社区学校等场地资源,遴选符合资质的青少年体育机构,合作开展社区青少年体育培训、亲子体育活动等公益性活动,推进实现青少年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

3、鼓励更多的社会机构参与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等体育公共服务,与学校、社区、相关部门加强合作,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体育运动选择。同时通过政策引导,促进青少年体育社会机构规范化、专业化发展,提高青少年校外体育培训和活动的质量。

增加红色音乐学习课时

2021年7月1日起上海市施行《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为上海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准绳和制度保障。

从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起,上海就逐渐成为红色音乐的孵化地。在这座城市,创作产生了《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大路歌》《红旗领》《接过雷锋的枪》《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广为传播的红色歌曲。此外,上海还拥有国歌展示馆、百代小楼、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等与红色音乐相关的资源。

许斌、李颖洁两位委员指出,当前,青少年对红色音乐文化兴趣不足,对红色音乐文化的背景缺乏了解,无法引起情感共鸣,适合中小学生需求的红色音乐文化资源匮乏,无法传承红色音乐、红色文化,因此,他们建议将红色音乐循序渐进地纳入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

提案建议:

1、提供经费保障。将红色音乐教育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经费保障机制。

2、加强中小学音乐教材建设和教师培训。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学习能力,将红色音乐更好地融入中小学音乐教学教材的编写。强化音乐教师的红色音乐知识储备,举办中小音乐教师的相关培训。

3、红色音乐作品走进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课堂。加强音乐课程中红色音乐文化的内容,增加音乐课红色音乐学习的学时,让学生在了解红色音乐经典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时,从中学习新中国建设和发展历程。培育建设一批与红色音乐相关的精品思政课程。

4、通过不同形式集中展示。在一些重要的纪念日和节日庆典中,组织学生进行红色音乐教育的成果展示。在校园内营造红色音乐文化环境,如主题长廊、音乐角等。

5、通过云平台传播红色音乐文化。加强校园红色音乐云平台的建设,通过学生熟悉喜爱的传播方式,系统地推广红色音乐文化。

6、加强文旅融合。在上海各类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革命纪念场馆,用红色音乐配合展览和展示,在深入挖掘红色精神内涵的基础上,以音乐,音声等方式实现沉浸式体验,提高学生的参展体验。

青少年更需要注重提升美育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严格落实学校美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逐步完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形成艺术专项特长。推进评价改革,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当前,美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许多青少年都会选择在节假日或闲暇时间走进美术馆、艺术展,接受美的滋养。美育对青少年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何要重视青少年美育?对此,上海市政协委员、教育部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金江波也一直非常关注青少年美育,他认为,作为祖国未来主要的创造者和担当者,青少年更需要注重提升自己的美育。

青少年美育工作是关于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传递,可以让青少年通过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来认识中华文明独特的审美方式。借此,青少年便能更好地了解祖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也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更好地了解美的价值与独特的东方美的精神。“我们的东方之美既有宇宙星空的自然之美,也有充满人文关怀的崇高之美,还有我们改变人类命运、生活方式的民族自信之美。”所以青少年通过认识和了解中华文明美的价值,有助于他们在国际多元化的格局当中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东方美的价值的重要性。

青少年美育工作有助于发掘青少年的创造力和对美的塑造能力。金老师表示:“现代社会的美是我们追求的一种大美,它不只是一种描绘的美,更重要的是要理解美带给我们人类的精神力量。”所以金老师希望通过美育工作,可以挖掘青少年向美而行的这种精神,也促使青少年发挥新的手段和方式来塑造新时代的梦想。比如,以数字工具表现的美,包含人类探索自然、微观世界、宇宙星空的美。美既是发现世界的方式,也是表达精神力量的方式,有助于让青少年们通过大美之心来缔造大美之爱,来关怀我们的社会。

青少年美育工作也有助于让青少年用美来感知生活,感知生活当中有温度的情感、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通过美的表达、美的联系,让青少年能够感知到人和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魅力。因此,金老师觉得通过美的联系和对美的了解,可以让青少年用美的方式、用创意的方式来温暖他们的家园,来改善他们的生活品质,来表达他们对社会自然和家人的热爱。“我们要让美来帮助青少年去勇敢地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