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 | 如何打通创新人才培养的“任督二脉”,代表委员们这样说!

来源: 第一教育

作者:白羽 杨善钰

时间:2023-01-15 21:47:33

如何打通创新人才培养的“任督二脉”,发掘拔尖创新人才?

今年的上海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关注科创教育,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形成由小学到高中的一贯制培养

上海历来重视学生创新素养培育。

2008年上海部分高质量高中率先开始“创新班”实验探索,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组织形式和评价模式,十几年来为高校输送了大量具有良好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优秀学生。

王珏、陈芳源、陆春涛、王彦、晏波等17位上海市政协委员联合提出建议,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创新教育。

委员们认为,在“双减”背景下,上海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教育深化探索还存在一些问题:

缺乏系统性的课程体系、教学要求和评价指标,小、初、高各个学段创新教育各自为政,未形成合力;

师资和经费等资源分散,影响了创新教育的聚焦度和显示度,不能发挥足够的效能;

现有评价体系、招生政策,向发展和培养教师和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倾斜不够;

课后延时服务、拓展课程以及校外活动等,创新教育的相关性差或质量不高。

委员们建议:

1、应率先在基础教育阶段强化创新教育的实践,在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师资培养、课程实施、教学评价、师资经费等方面形成系统性的政策安排。通过政策引导,把各学段创新教育经验贯通融合,形成由小学到高中的创新教育一贯制培养。

2、应继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为这些学生设计个性化的课程和培养路径,因材施教,满足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

3、应梳理优秀创新教育资源,形成资源库,持续优化初、高中课程体系,建立健全创新教育校本课程的质量保障体系,确保创新教育在各类学校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和质量。

4、应鼓励社会方方面面参与到创新教育资源整合和共享。让社会资源走进学校,走进教育,发挥创新教育的功能。

5、应探索中高考招生政策中对创新能力的评价和倾斜,如在优质高中的自主招生以及大学自招和综合素质评价中,应当对具有良好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进行倾斜。

构建跨学科科创教育数字化平台

上海科创教育的顶层设计有待加强,覆盖群体也不够完整。

上海市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徐斌艳调查发现,上海各种培育青少年科技创新素养的项目由不同的单位负责,资源未能共享集成;目前科创教育的资源或项目主要放在中学,科创教育覆盖的群体较为局限,尤其对幼儿园的科创教育重视不够。

推进跨学科科技创新教育,可借鉴德国的跨学科科技创新教育行动计划2.0的做法。

徐斌艳建议:

1、构建跨学科科创教育的数字化平台

提出整体性、体现上海特色的科技创新教育行动方案。根据顶层设计理念,协同构建跨学科科创教育的数字化平台,平台一方面提供丰富的数字资源和活动设计,另一方面应该嵌入协作探索跨学科任务的互动虚拟空间,为学生合作科学实验、创新成果提供交互平台。

2、为儿童设计跨学科科创教育方案

在学前教育阶段开展适合儿童天性的科创活动,从小培养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和专注力。设计并开发适合儿童的科创教育与课程。建议发起面向所有儿童的“小小研究者之家”活动,聘请高校研究者给予指导,让儿童有模仿科学家的经历。

3、重视女生在跨学科科创教育中的机会

在跨学科科创教育中,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女生从事跨学科科创活动,聘请高校女教授、女科学工作者、女工程师等,指导女生从事科创活动。可以设立“女生研究日”,集中展示交流研究过程、研究作品等。

4、开展跨学科专业职业认知教育专题课程

让学生了解跨学科专业岗位的需求和发展方向,增强对跨学科专业的兴趣,对话跨学科专业岗位成功人士,学会评估自己的专业潜力,为今后选择跨学科专业的实践性岗位或研究型岗位做准备。

组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联盟

在上海市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招生办公室主任、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院长孟钟捷看来,从人才培养的平台建设和培养成效来看,上海在本科拔尖人才培养方面的弱项明显。

数据显示:

截至2021年底,教育部在全国77所高校遴选建设了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覆盖数学、物理学等20个基础学科。

虽然北京、上海是基地建设数量最多的2个城市(分别有68个、36个),但上海只有北京的一半多。

在近两届教育部拔尖计划2.0“提问与猜想”活动中,北京高校获奖总数位列第一,共计16项;上海只有7项。

同时,跨校、跨学科、跨学段、跨届交叉合作不足。

上海作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科技创新高地,拥有优质的基础教育资源、高等教育资源、顶尖科研院所、全球顶尖科学家在沪工作平台、头部科技型企业。

然而,目前高质量、高水平的课程资源、研究资源、师资、实践项目等仍未完全盘活;各高校间,高校与科研机构、头部企业,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间的协同、互通、共享亦显不足。

孟钟捷建议,启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创新行动。

在现有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中,以教育部拔尖基地为改革试验区,专设拔尖人才培养改革专项,支持探索拔尖学生选拔机制、本硕博贯通培养机制、个性化培养机制、学术创新提升机制、国际交流合作机制、长周期评价跟踪机制等,支持形成面向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区域特色突出的系列拔尖人才培养范例。

孟钟捷认为,还应组建上海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协同培养机制。联盟单位包括高等教育学校、基础教育学校、科研院所、头部企业、协会等,形成育人共同体。

横向上,推动跨校课程、实践项目共选,学分互认,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共享,定期联合发布产业难题、科研难题,倡导自主科学猜想,鼓励并配套支持学生组建跨校、跨学科、跨学段研究团队,揭榜攻关,开展前沿科学探索。

纵向上,设立本研衔接培养项目、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面向中小学生组织各类基础学科夏令营、冬令营,开放暑期课程,建立中小学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发现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方式。

通过产学研深度合作,以创新问题为抓手、育人共同体为支撑,促使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