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骋“云”上,我们能做得更好!“慢校园”里奋进的沪上师生(二)

来源:上海市教委政务微信"上海教育"

时间:2022-04-19 10:11:06

疫情阻碍了我们的脚步,无法阻止的是一颗颗跃动向上的心。被“宅”在校园里、在宿舍里的学子们,并没有选择躺平,而是“花式”过着各自的“云中”生活:线上学习、志愿服务、虚拟实验室、思政活动。老师们也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为学生探索和研究创造条件,鼓励学生“思考‘不停歇’”……慢校园中,奋进的师生最从容;慢校园中,奋进的师生最闪耀。

华东理工大学

同心战“疫” 共“课”时艰 

在华东理工大学校园内,每个人都在努力用不同的方式,让自己在努力参与抗疫的同时保持良好的奋进姿态。华理师生通过校内“多层次信息化学习平台”、腾讯会议和钉钉会议等多元化方式有序开展学习交流,从教室走向“云”端,隔屏相见,实现了课程学习线下线上的“一键切换”。任课教师在学习群内对热点、难点题目组织讨论,设置投票形式的选择题,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对答题情况进行分析与讲解。

为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生活,各学院结合自身特色和学生需求,组织开展了“科研直通车‘疫’线云相聚”“名师讲坛”等系列线上讲座报告,为学生提供了一场场丰盛的学术盛宴。

图片

老师们提供了丰富的线上活动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两天一循环”,用坚守保证实验进度 

一名留校值守的科研人员是什么样的工作节奏?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药理教研室“85后”副研究员范圣洁的日程表诠释了她的“两天一循环”:准备线虫食物,混入药物,分别铺在90多个培养皿中;检查之前的线虫培养皿是否被污染;观察、采集数据;晚上看书、看文献,指导研究生修改论文。第二天继续“挑虫子”——6小时,甚至9小时。

图片

范圣洁老师在实验室工作

她解释说,“挑虫子”是指在显微镜下把实验用的线虫转移到前一天准备的新培养皿中;尽管这样一整天下来常常腰酸背痛,但“这是相对简单的一天。因为只要做一件事,就是‘挑虫子’”。

目前,范老师负责指导团队中八名研究生,担任其中两名硕士研究生导师,包括一名刚刚通过复试的“准研究生”。

学校进行封闭管理后,研究生不能穿越园区和校区,只能待在宿舍里;但考虑到课题组主要方向是中药抗衰老的药理研究,实验对象是线虫,线虫的生命周期是30-40天,需要进行全周期的观察、记录,如果中断,就只能从头再来。范圣洁便想到自己“连轴”转个十来天,帮研究生把实验延续下去,于是,就有了“两天一循环”的工作节奏。

图片

实验室中的培养皿,见证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付出和坚守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科研工作不松劲 

特殊时期的到来给学校的横向项目开展带来较大困难,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智能制造与控制工程学院科研团队承担了多项校企合作课题,有的课题研发周期很短,如“办公桌面封边机智能上料系统”仅有2个月的研发周期,项目组何成、张义方、安双利、刘巍等老师经常开展线上攻关研讨会,有的老师还坚守校园,坚持在科研一线开展科研攻关,推进项目顺利进行。

测控技术与仪器科研团队项目组负责人秦琴表示:“在抗疫情、稳经济、谋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助力企业保障生产,自己感到有这个责任,也觉得很有意义”。学校武义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杨敬辉坚守科研阵地,带领研究院全体驻武义人员在做好防疫前提下,积极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服务好武义当地企业。

图片

何成老师坚守实验室

上海健康医学院

隔离不停研 

上海健康医学院黄钢教授课题组的师生不放弃隔离期间的一分一秒,开展了诸多线上科研活动和研讨,使研究生们增进了对课题的理解,为重返实验室推进科研工作打下了基础。

疫情之下,正值2019级研究生毕业论文撰写和答辩的关键时期。黄钢教授和课题组的靳明明、杨浩老师及时督促和帮助研究生修改论文,并于3月25日在线上开展了一次中西医结合专业联合培养研究生的预答辩。

为了帮助研究生提高对科研的思考,黄钢教授、课题组的靳明明、杨浩、田启威老师以及全体研究生,开展了每周3次的在线学术研讨,黄钢教授一一为大家进行了点评,为每位研究生打开了后续研究的思路。

图片

专家组为研究生毕业论文进行在线指导

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

教授报告团丰富校园生活 

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组织自由教授报告团、抗疫报告团,在线上为同学们带来精彩纷呈的讲座,两大报告团由校内外专家教授组成,讲座涵盖美术、影视、艺术、教育、建筑、科技、生活等多个领域,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师生可以通过腾讯会议主会场和哔哩哔哩直播在线收听讲座。

抗疫报告团带来三场“疫情下的大讲堂”,带给同学们对于当下生活的思考和启发。自由教授报告团带来六场短小精悍的直播报告,同学们纷纷表示增长见识的同时,更充实了封闭期间的校园生活。

图片

图片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