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青年报
作者:刘晶晶
时间:2022-01-24 10:52:47
22日上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闭幕。
科普场馆制定课程菜单,中小学能根据自身实际需求“按需点菜”,在“双减”政策下,这样的馆校常态双向合作,或许能让青少年更受益。
打造“课本中的场馆”,也是市政协学习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上海科技馆党委副书记、馆长王小明在这次两会上提出的建议。
馆校合作虽有,却难以持续深入
什么是课本中的场馆?王小明告诉记者,其实就是让课本“活化”。“在我们学生的课本中,有很多知识点是与我们场馆的展品、展项可以联系起来的。比如说有些科学原理,在科技馆中就能找到展现这些原理的展品,生物课本中的自然界生物,在我们的自然博物馆也能找到,天文知识在天文馆中也能有更生动形象的展示。展馆是可以将课本中的知识‘活化’的。”
王小明表示,“双减”政策下,对优质课程资源和课后服务供给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须整合用好校内外资源,配合改革发力。本市优质科普场馆的作用就应该在此时显现出来,拓展馆校合作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校内课后服务中科普内容的比重,在“双减”工作中深入落实习总书记“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的指示。
据悉,2015年底开始,在上海市教委支持下,上海科技馆等示范性科普场馆率先推动“学校进场馆”和“场馆进校园”,目前已覆盖全市16个区、226所中小学校,基于学校需求定制开发上百门馆校合作课程。
但随着馆校合作走向深化,一些深层机制问题也逐步暴露,导致合作难以持续深入,对基础教育支撑力度有限。比如合作实施路径不够通畅,受到课标、学时等刚性限制,场馆进入学校教育、学校走进场馆教育的渠道和空间都相当有限。课程资源建设不够系统,规模化生产的内生动力不足,社会化参与的激励机制不明朗。优质服务供给发育也不足。
“科普场馆有大量优质资源,但由于师资有限、推广不足及缺乏有效联动机制,无法将资源输送到更多的学校。”王小明说,搭建统筹平台,核心机制有待突破。
制定“课程单让中小学“按需点菜”
“科技馆、博物馆这些场馆和学校需要有深度融合,共同构成终身学习的社会。”王小明表示,他因此在此次两会上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以上海科技馆等一批优质科普场馆为龙头,打造成以青少年为重点服务对象的科普教育平台,加快推进科普教育与学校正规教育相互融合、相互支撑,推动科普场馆深入对接学校教育、提供优质课后服务,做好校内外教育衔接设计,为“双减”工作开展提供教育资源体系化支撑。
在课程架构方面,他建议制定出台《上海中小学科学教育指导纲要》,依据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有关要求,系统梳理科学教育的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实施路径、课时安排等。
在馆校深度合作方面,他认为要加快推进馆校合作课程规模化、社会化开发,“建议由市教委、市科委牵头,集聚上海乃至长三角科普场馆资源,由市属主要科技场馆承办,紧扣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针对学校课程内容、课时和班级组织形式,开发多层次、多样化的课程体系。”
他表示,可以通过设立馆校合作专项资金,鼓励场馆与学校共同开发校本和馆本课程,加快形成体系化的课程资源和实践方案。同时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等各方力量参与课程共同开发、转化最新科研成果,将相关工作纳入科研人员绩效考评及职称评价体系中。
“馆校合作应该走向双向常态化。”王小明表示,如对场馆科学课程进课堂提出最低课时要求。在形成系列科普课程的基础上,应鼓励各类科普场馆制定课程菜单或目录,建设资源库,让中小学根据自身实际需求“按需点菜”,接受个性化的科普教育方案。
上海有如此多的场馆资源,可以利用场馆平台加大优质、多元课后服务供给。发挥科普场馆的重要阵地和平台作用,整合课程、影视、展览等多形式的教育资源,为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提供菜单式资源供应和多样化学习场景;同时应鼓励科普场馆积极探索品牌IP授权的形式,将优质的科普资源授权给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快速生产复制,扩大覆盖面,推动政府购买服务,有效解决科普场馆优质资源供给有限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