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研学线路七丨文学的繁荣

作者:上海师范大学

1919年,“五四”播下的火种,揭开了中国青年运动的新篇章,文学思潮在中国的兴起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批又一批作家用他们的笔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在青年人的心中播撒爱国的种子,在历史的长河中展现出文字不朽的宏伟力量。从四川北路到山阴路,再到华山路,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文学的历史画卷。上海师范大学红色寻访团队重走文学繁荣之路,探寻先贤们的光辉。


红色研学线路图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旧址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坐落在上海市多伦路145号。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左联”于1930年的3月2日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今多伦路201弄2号)举行了成立大会。在成立大会上,鲁迅先生发表了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第一次提出了文艺要为“工农大众”服务的方向,并且指出左翼文艺家一定要和实际的社会斗争接触。


瞿秋白寓所

瞿秋白与杨之华夫妇原住在大西路(今延安西路)两宜里,因在白色恐怖下,瞿秋白安全得不到保障,故经常在茅盾、鲁迅家避难。1933年3月鲁迅把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夫人在今山阴路133弄(原东照里)12号分租到的一个亭子间给瞿秋白夫妇居住。这所房子中的房客多为日本商人,他们经常到瞿秋白家窜门,影响了瞿秋白的工作。为了闭门谢客,瞿秋白只得躺在床上看书,夫人杨之华在门口炉子上熬药,烟味弥漫,才避免了房客的干扰。瞿秋白在这里只住了三个多月。


茅盾寓所

茅盾旧居位于山阴路132弄6号,为坐北朝南、红砖红瓦、三层砖木结构建筑。整幢建筑面积171平方米。1946年5月茅盾夫妇自重庆来沪,居山阴路132弄6号二楼,从事进步文化活动,为报刊写杂文、文艺评论、翻译作品,为反内战、为李公朴与闻一多被害、为保障言论自由等发表宣言。同年12月应邀访苏,1947年4月回国,9月写出《苏联见闻录》。同年11月由中共地下党安排转移去香港,离开了这个居住地。


鲁迅故居

上海鲁迅故居,位于山阴路132弄9号,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鲁迅先生生在上海最后的寓所。鲁迅在民国二十二年4月11日以内山书店职员的名义迁入,民国二十五年10月19日在这里逝世。鲁迅逝世后,许广平搬出,故居主人几经变化。1950年1月恢复开放。现已成为重要的人文博物馆,对于研究和传播20世纪前期的人文思想具有重大的意义。


蔡元培故居

上海蔡元培故居,位于静安区华山路303弄16号(希尔顿饭店斜对面),是一幢三层英式花园洋房,是蔡元培在上海的最后一处住所,亦是国内保存最完好的一处蔡元培故居。现一楼辟为故居陈列馆,二楼、三楼居住着蔡元培先生的子女,故居的陈设基本保持蔡元培先生生前的原样。陈列馆建筑面积210平方米,展览分为三大部分:一、“从刻苦攻读到教育救国”;二、“中国近代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奠基人”;三、“志在民族革命,醒在民主自由”。同时还展示了他生前使用过的打字机、行李箱等文物。2021年3月11日,入选上海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


太阳社旧址

太阳社旧址位于四川北路1999弄(丰乐里)32号。该建筑为石库门建筑,坐西朝东,建筑面积186平方米。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左翼文化人纷纷来到上海。蒋光慈、钱杏邨、孟超、杨邨人等根据瞿秋白的指示,于1928年1月在此发起成立太阳社,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办《太阳月刊》。主要成员有林伯修、洪灵菲、楼适夷、殷夫、冯宪章、任钧等。太阳社旧址于2006年1月5日被虹口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虹口区纪念地点。


创造社出版部旧址

创造社出版部旧址,位于四川北路1811弄41号。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1921年7月中旬在日本东京成立。1926年4月创造社出版部成立于宝山路三德里,1928年1月迁此。在此期间,由成仿吾、冯乃超、王独清主持。编辑出版《文化批判》《流沙》《创造月刊》等杂志,大力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造社出版部旧址于2006年被虹口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虹口区纪念地。


带着问题去寻访

1.上海何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

参考: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法租界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高举文学革命旗帜,催动了新文化运动。《新青年》影响了一代人的信仰与人生道路。毛泽东同志曾回忆,是《新青年》改变了他的人生取向。

2.左翼作家联盟成员有哪些?有哪些文学创作?

参考: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领导成员有鲁迅、夏衍、冯雪峰、冯乃超、丁玲、周扬等。他们以《北斗》《文学月报》等为阵地,团结和组织进步作家粉碎国民党文化“围剿”,有力地推进了革命文学运动。

1933年3月,成立“左翼电影小组”和“左翼音乐小组”。电影小组成员有夏衍、钱杏邨、王尘无、石凌鹤、司徒慧敏,由夏衍任组长。当日本侵华步步紧逼之时,上海进步文化界又提出了国防文学、国防电影、国防音乐。

3.上海文学的繁荣与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有何关系?

参考:求新求变的探索精神、开放包容的城市品质等等,都是上海文学命运背后遒劲的支撑者。其中还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文学的繁荣也得益于这座城市里书局、报刊等现代传媒的兴盛,特别是它们还保持了一种包容、开放的姿态。当年,沈从文、李健吾、废名等许多京派作家的作品都是在上海出版的,甚至京味作家老舍的小说大部分也是在上海出版的,这充分体现了上海海纳百川的包容性。


本路线由上海师范大学宣传部、团委联合推荐

编辑| 陆芸

图片由学校提供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上海教育报刊总社
2021第18届上海教育博览会
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党委党史学习教育平台
人文行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