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1962 年40 岁的焦裕禄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时值该县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工作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1964 年5 月14 日因肝癌病逝于郑州,终年42 岁。

1966 年2 月7 日,《人民日报》以头版头条的位置发表了由穆青、冯健、周原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并配发社论《向毛主席的好学生——焦裕禄学习》。至此,焦裕禄成为全国人民熟悉的名字。

焦裕禄同志“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被后人称之为“焦裕禄精神”。


“死了也要看你们把沙丘治好”


兰考位于黄河中下游交界处,是豫东有名的重灾区。1477 年到1885 年间,黄河在兰考决口29 次,改道3 次。多年来,内涝、风沙、盐碱像一块无形的巨石,压得兰考人喘不过气来。

1962 年,兰考受灾严重。全县粮食亩产只有43 斤。12月6 日,焦裕禄来到了兰考。面对严重困难,焦裕禄却斗志昂扬,在给上级领导的信中,焦裕禄这样写道:“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

1963 年2 月,焦裕禄主持县委常委会,决定成立除“三害”办公室,抽调120 名干部、老农民和技术员组成调查队,焦裕禄亲自率领这支队伍,度过120 个昼夜,跋涉2500 多公里,跑了120 个大队。

焦裕禄和县委的同志们共同绘制了详细的排涝泄洪图,制订出了切实可行的改造兰考自然环境的规划。焦裕禄领导兰考县干部、群众治理“三害”废寝忘食,由于过度劳累,本来就身患肝病的他,身体状况越来越不好。在焦裕禄病危之际,他说:“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在焦裕禄去世后的一年时间里,兰考县的全体党员群众用汗水灌溉了兰考大地,历史上一直缺粮的兰考于1965 年实现了粮食自给。焦裕禄生前倡导制订的改造兰考大自然的蓝图,终于变成了现实。

1964 年11 月,中共河南省委号召全省干部学习焦裕禄同志忠心耿耿地为党为人民工作的革命精神。1966 年2 月7 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1990年1月1日,电影《焦裕禄》在中国内地上映。1990 年5月10 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领导干部要学焦裕禄》的社论。

2009 年和2014 年,习近平同志三次前往兰考,他表示,“焦裕禄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并号召党员干部向焦裕禄看齐。



大胆求实的焦裕禄


作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县域治理最大的特点是既“ 接天线”又“ 接地气”。回望50 多年前,焦裕禄在县委书记岗位上的点滴往事透露出的圆融与求实、智慧与胆略,对今天的干部们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在面对兰考严峻灾情时,关键时刻焦裕禄敢于从实际出发拍板决策。



时任兰考县委宣传干事的刘俊生介绍,为了刺激生产积极性,有些地方把荒地和一些边远地块承包给社员耕种。看到有的村把枣树包给个人后,群众收获了不少枣子,焦裕禄冒险搞了林木承包责任制。

当时讨论时,县里有关领导表示,相关政策没有依据,只能根据原来的基础、群众的觉悟逐步去搞。但焦裕禄认为,不能等了。

他说,改变兰考的面貌,要根据兰考的实际想问题。包下去的是责任,没有改变社会主义性质。他同时强调,种树一定要实事求是,栽一亩就报一亩,种一棵就报一棵,不准搞浮夸,不准去攀比。

他鼓励大家放开胆子大搞林业,还说“我们心里有一片绿,才会有兰考大地的一片绿”!


务实创新的廖俊波



1998 年9 月,廖俊波被任命为南平市拿口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拿口镇位于邵武城东36 公里,当时刚刚遭受一场百年不遇的水灾,房屋倒塌严重,3800 余人无家可归。

为全面掌握情况,他在白天忙完工作后,晚上打着手电,一个村一个村地走访受灾户,没日没夜,很快就把500 多受灾户走了个遍。

廖在走访中发现,砖块供应是制约村民住进新房的关键,邵武不少乡镇都受灾严重,大量新房建设使得砖块供不应求,价格大幅上涨,不少砖厂订单排到了两个月后。见此情形,他快速联系福州砖厂,外调了20 多火车的砖头。

此招立竿见影,既稳定了市场,防止价格上涨,也解决了灾户燃眉之急,拿口镇的所有倒房户如期住上新房。

刚忙完灾后重建,一场朱坊片区的“分家”危机又在等着他。

拿口镇是由拿口和朱坊两个公社合并而来。合并后,朱坊村最远一个村到镇政府将近20 公里,而从拿口到朱坊村只有一条泥巴路,一下雨,满是泥泞。交通不便,让村民水果、毛竹等特产都运不出来,朱坊片区村民焦急万分,有部分人甚至要求与拿口镇“分开”。

廖俊波决定加大对朱坊片区的基础设施投入,修一条民心路。当时,有两种方案,全路总长19.6 公里、宽7 米,柏油路需要400 万元,但寿命较短;水泥路则需要600 万元,如果质量保证,可使用20 年。他果断选择后者!

除了镇政府自筹和贷款,资金还有不小缺口。他捐出一个月工资,动员全乡干部和教师捐款,并游说当地企业家赞助,四处奔波,苦苦“化缘”。筑路资金基本凑足后,他日夜值守现场,协调监督施工质量。

他是物理老师出身,明白在混凝土硬化过程中,凝结物之间的杂质容易产生裂缝。这些微裂纹,虽然肉眼难辨,却是质量隐患。因此,他不顾现场工程师的嘲笑,坚持要求用高压水枪对全部石料进行细细冲洗。

2000 年12 月26 日,公路终于通车。多年过去了,这条公路至今未曾损坏,仍然在为这片土地服务着……

廖俊波在拿口镇最大的贡献,是创建了整个南平市前所未有的工业园。离任之时,工业园已经落户企业27 家,工业税收达到260 万元,使拿口镇一跃成为邵武市名列前茅的经济强镇!


选自《上海中学生报》“四史特刊”

责任编辑:李江
新闻网微信
上海教育报刊总社
2021第18届上海教育博览会
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党委党史学习教育平台
人文行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