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成长——教育界代表委员谈“十三五”成就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晋浩天采访整理

时间:2021-03-05 10:02:55

       卷首语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连接千家万户,事关千秋万代。

  2017年7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以“八个更”热情回应人民关切,“更好的教育”,排在首位。

  这是共产党人对执政誓言的矢志不渝,更是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生动体现。

  信守承诺。“十三五”期间,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

  教育普及水平实现新提升,各级教育普及程度均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教育公平发展迈上新台阶,实现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辍学学生从台账建立之初的20万到“动态清零”;教师队伍地位待遇日益提升,在中央奖补政策的示范带动下,2019年全国有1012个非连片特困地区县实施了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

  数字背后,孩子的笑脸更灿烂了,老师的动力更足了……

  他们,共同绘就一幅砥砺前行、让人民满意、人人出彩的中国教育画卷。

       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杨晓慧委员

  高等教育:创新发展 立德树人

  “十三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断提升,由2015年的40%提高到2020年的54.4%,实现了从大众化向普及化的历史性跨越。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占比目前已超过60%。“十三五”期间授予博士学位33万人,硕士学位339万人。“双一流”建设扎实推进,学科布局更优化、特色优势更突出,服务经济社会能力不断增强。

  五年来,高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对“立”什么、“破”什么有了更好的认识和把握,面对“两个大局”,准确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高等教育质量实现历史性跃升,为“十四五”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乃至2035年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如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的实践和努力,正在高校开花结果——置身我所在的大学校园会有切身感受:大家把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红色理论家郑德荣作为学习榜样;刘强同学被评为2019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校园里典型人物多了起来,大家争当先进的氛围浓了起来。教育部近期调查显示,99.5%的大学生表示“要有爱国情、强国志,更要有报国行”。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永远在路上。今年全国两会,“双一流”建设、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等话题依然是我关注的重点。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郑亚莉代表

  职业教育:进入发展新阶段

  “好课堂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平台,有了好课堂,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才有保障;好课堂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阵地,教育改革只有深入课堂层面,才能有力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今年年初,我在学校“金院好课堂”总决赛现场对全校教师这样说。学校教学技能竞赛的变化,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生动写照。2018年起,原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调整为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纳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事体系,更注重课程教师团队协作、课堂教学实施等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作用。

  微观进步源于顶层设计的逐步完善。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正式确定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是一个单独种类的教育。

  五年间,职业教育改革的步伐越迈越稳,职业教育服务地方和行业的能力逐步增强。全国职业院校每年培养1000万左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教育部批准22所学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打破了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的“天花板”;构建了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一批优秀的职校教师成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十三五”期间,从“层次”到“类型”,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十四五”期间,从质量到品牌,职业教育发展将迎来更繁荣的春天。今年全国两会,我带来了一份关于加快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政策落地的议案,希望能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兼民办教育研究院院长胡卫委员

  民办教育:分类管理促进民办学校健康发展

  五年来,我国民办教育制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2016年前后,一系列涉及民办教育的法律修订和政策出台,使我国民办教育进入了按照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分类管理的新时代。眼下,凡是选择为非营利性办学的民办学校,法人性质上就是纯公益事业,这类学校及其师生都可以享有与公办学校同等权益。与此同时,法律允许除义务教育阶段之外的民办学校,可根据举办者意愿选择登记为营利性学校,并可从办学结余中获得合法收益。这有利于进一步调动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促使更多社会资金转化为教育资源。

  五年来,民办学校内涵发展有了长足进步。越来越多的民办学校举办者清醒认识到,要维持并强化竞争优势,必须打破“目标锁定”和“路径依赖”,适时将战略重心从以规模扩张和粗放经营为主要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质量提升和特色培育为主题的内涵式发展上。在与公办学校的差别定位和同类学校的错位竞争中,一大批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且特色鲜明、质量过硬的民办学校不断发展壮大。

  五年来,民办教育行业秩序得到更好规范。突出表现为:一是民办幼儿园过度逐利问题得到制度性规范,民办学前教育公益性、普惠性更加凸显,各类托育保教收费逐步回落到百姓可承受的范围。二是随着“公民同招”等举措稳步实施,义务教育民办学校招生工作更加有序。三是经过多年持续整顿,校外培训机构野蛮生长的态势得到很大遏制。四是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法人治理持续改善,内控制度不断健全,总体办学生态呈现出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重庆市九龙坡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代表

  基础教育: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十三五”期间,我国基础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紧紧围绕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这一发展主线,努力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迈进。从对公平的需求到对质量的追求,教育朝着更加光明的未来走去。

  我欣喜地看到,基层教育探索实践创新越来越多,育人方式变革与新课程改革持续推进,孩子们将选择权握在自己手中,全面成长成为现实。走班制、选课制、课程整合等一系列真招实招落地,逐渐显出成效。比如,我所在的谢家湾小学,基于学生未来发展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进行课程整合,尊重学生基础性、综合性学习规律,满足学生自主性、选择性学习需求。多年来,谢家湾小学每天上午9点上课,全校上下课没有铃声,长短课结合,取消统一大课间;学校改革授课内容,整合课程体系,将国家、地方、校本三级共十几门课程整合为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科学、艺术等7门课程。学校广泛开展辩论赛、故事会等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社团,分类施教。目前,这些探索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孩子们不仅阳光自信、充满活力,而且身心健康、成绩优秀。2018年,学校还获得全国教育领域第一个中国质量奖。

  这样的改变,只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五年来,我国义务教育保障日趋完善。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义务教育阶段20万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历史性解决了长期存在的辍学问题;五年来,高中如期实现基本普及目标。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1.2%,实现了中央要求的高中阶段教育90%普及目标;五年来,教育制度愈发健全。《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出台,为保障中小学教育教学自主权、扩大人事工作自主权、落实经费使用自主权提供了有力保障。

  今年全国两会,我带来了一份关于教育投入向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倾斜的议案,建议国家继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优化教育经费投入结构,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中师大教授周洪宇代表

  学前教育:“入园难”得到有效缓解

  前些年,由于工作关系,我经常到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农村乡镇幼儿园考察调研,发现这些幼儿园与城里的幼儿园存在较大差距,园区小,房屋旧,设备缺,合格的师资很少。

  前不久,我又到武汉远城区及恩施州的一些农村乡镇幼儿园走访调研,令我欣喜的是,这些农村乡镇幼儿园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校园环境更美了,设施更好了,老师和孩子更多了,孩子们有了新桌子、新椅子、新床铺、新玩具和户外活动场地,这些农村乡镇的孩子能在安全、健康、舒适的环境中学习、嬉戏和玩耍。通过交流我还了解到,老师们的待遇也提高了。

  “十三五”期间,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普及水平大幅提高,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入园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但也要看到,由于底子薄、欠账多,幼儿园总量不多、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作为一名老代表,我曾多次呼吁并建议尽快制定学前教育法。2020年9月,教育部研究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并已经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为立法打下了坚实基础,但这项立法仍需各方继续努力。为此,我将在今年全国两会再次建议加快立法工作进程。这是解决我国当前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诸多突出问题,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和根本保障。我想,有了更完善的法律保障,不管是城里还是农村的孩子们都可以在法治阳光下更加茁壮成长。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