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制度创新、青少年网络文明、美育教育……捕捉上海两会教育热点!

来源:第一教育

时间:2021-01-27 11:34:18

       如何吸引海内外高端人才,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如何保障青少年网络文明,开发和建立有效的网络屏障……今年上海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教育,提出诸多议案、提案。跟小编一起来,速看上海两会教育观点!

       为青少年建立有效的网络屏障

       随着网络科技和数字化生活的不断完善和推进,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已相当普及。据《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1%。

       2015年5月27日《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当前有九成的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而且日益呈现出普遍化和低龄化的倾向。

       青少年正处于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关键时期,易受外部环境影响,而自身的分辨力和自控力都相对较弱,网络环境对其影响是巨大的。

       同济大学附属存志学校校长徐翔指出,近年来,部分网络平台为了提升点击率、关注度等利益,不断传播炫富、恶搞、仇富、好逸恶劳、侮辱先烈等内容低俗、三观不正等内容,成为“网络毒药”。网络平台本身应建立和完善的审核机制,并没有起到应有的净化网络空间、筛选有益信息的功能,甚至形同虚设。从网络文明监管上来说,应加强对平台审核机制的监管,明确审核功能。

       他还指出,一些网络平台已经意识到对青少年的引导,特别是以视频播放为主要内容的网络平台,纷纷推出“青少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家长和青少年更好地观看适合青少年的视频资源。“但不可否认,随着社会文化生活的快速发展,不少平台的‘青少年模式’未长久更新或者升级,不能动态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徐翔建议,从政府主体责任层面,政府网信办等职能部门加强对网络文明,特别要从是否有益于社会公序良俗、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角度去进行监管。督促平台设立较为完善的审核机制;从网络平台主体责任方面,文明办网。各网络平台设立网络文明责任人制度,特别关注青少年网络文明。从网站平台主体责任出发,做好网络资源和信息的自身监管。建议开发和建立有效的网络屏障,对不良信息进行选择和过滤。

       “可以考虑在中小学范围内,每年选一天,设立‘青少年网络文明日’,加大网络文明宣传力度,宣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等,引导青少年正确选择和使用文明网络资源。”徐翔建议。

       另外,市人大代表季昕华对此也有类似的想法,他认为,针对青少年如何正确使用网络,我们国家和社会要关心几个方面。第一,在分类方面,有些游戏不允许小孩子玩。第二,对网站的内容进行约束,防止一些不良内容被小孩子接触。第三,我们的家长要注意关心和约束孩子对手机的使用;第四,小朋友自己要意识到时间的宝贵性,不能沉迷于网络。

       加强美育教育,但要防止“一刀切”

       美育教育很重要,特别是对青少年儿童的培养。因此,市人大代表蔡金萍建议,文化工作者不仅要把优秀的作品和优秀的剧目带入校园、社区,用鲜活的艺术形式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还要让学生们自己走进剧场,真正地体验、感受美育教育。

       “美育教育一定要从娃娃们抓起。”蔡金萍分享了上海市实验小学的一个“讲校史”的项目,蔡金萍介绍,尽管学校有近110周年的校史,但很多孩子都不太了解,通过这样的美育教育,孩子们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感受学校的文化,还能在讲述中加深对历史的记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同时,蔡金萍还强调,美育教育要防止“一刀切”的情况,不要一提美育重要就加入考试,这会偏离美育的初衷。“孩子们的感受才是美育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城市精神品格

       如何更好地传承上海的红色基因,讲述好上海的红色故事?如何让红色文化更加多元化、以更接地气的形式走近大众?“聚焦红色”成为2021上海两会的热点之一。

       当代青少年的自我感、表达欲极强,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与渴望,对过于传统和陈旧的方式接纳度越来越低。与此同时,上海红色资源场馆针对青少年的宣传展示手段却略显滞后,大部分场馆的官网、微信公众号,内容多为工作动态和场馆服务功能。

       如何吸引青少年更加自觉自愿地走进红色场馆并深入学习?对此,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主持人臧熹建议,红色资源场馆主动出击,在各类新媒体平台上开设账号,积极抢占青少年关注的新兴平台,比如:短视频客户端、B站等。同时,他建议这些平台的内容策划可以从故事和人物入手、从青少年心理入手,将内容形象化、趣味化,将形式多样化、创新化,把正面传播做得好看耐看。

       臧熹鼓励红色资源场馆大胆尝试打破“次元”壁,独创或联合推出二次元形象,并打造成为新IP,形成系列化宣传展示产品,同时强化红色资源场馆现场感、体验感营造。他说,“比如说四行仓库,可以做成历史模拟游戏。突出情景化、历史感、真实性,让青少年在场馆中,不仅能看,也能参与。甚至可以根据历史场景,设计相应的真人游戏互动环节,让青少年在玩中学历史、悟精神。”

       对于如何“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城市精神品格”,上海广播电视台五星体育传媒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李培红表示,上海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建议把上海城市红色文化和学校相关科目联系起来,编制统一教材,在不增加学生总体课业负担的前提下,把上海红色文化教育列入道德法制课的内容之中,这样可以让孩子从小就对上海的城市精神有所了解。

       去年10月,中运量71路推出“最美上海红色之旅专列”,车厢成为流动的“四史”路线党课。“这种形式非常值得推广,”李培红建议,”上海几乎所有的红色纪念地都有公交地铁可以到达,这些线路串联起来就是一条无形的红色之旅,可以通过公交地铁报站、广播,以及车厢内或车站内的主题装饰,介绍沿途红色景点,并通过扫描二维码,了解相关站点的红色历史,让市民和游客通过乘坐公交地铁,就上了一堂无形的红色党课。”

       在多校开设多门“不考试的课”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教育。”市政协常委、上海协和教育集团(中心)总校长卢慧文对着一段视频如是说道。

       视频呈现了一名大学生在聆听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时没有抄板书,而是听得泪流满面的故事。在卢慧文看来,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德育偏重说教,不容易入脑入心。德育一定要有空间去实践。无独有偶,此次,民进市委也在上海两会召开期间提交了一份集体提案,建议在基础教育领域推广“五育并举”。

       这段视频中,有位老师回忆说,自己当年在大学上音乐课时,放了一段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讲述奏鸣曲、协奏曲的不同特点,底下的学生们在认真抄笔记,唯独有一名大男孩一边听音乐一边发呆,突然间就泪流满面。被同学发现后,这名男孩戴着眼镜走出了教室。“当时,这位学生肯定不是因为考试而入迷,他是被触动了。我在想,这门课是否可以给他打100分。”

       这种“不以分数来衡量一名学生”的态度也是卢慧文所提倡的。在她看来,有关部门一直倡导“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德育偏重说教。“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和空间是常量。德育是需要花时间的。如果学生的课表撑得很满,上完语文上数学,上完数学上化学,哪里还留有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体验和实践德育?”

       卢慧文以自己所在的学校为例,此前校园里举办过模拟政协的活动。“什么是模拟政协呢?若考试,这就是一个填空题。为了让学生们真的了解什么是政协,我们借鉴了国际上模拟联合国的做法,邀请政协委员给学生们讲课,组织学生们去实地调研、写提案。学生撰写的优秀提案还被邀请到区政协进行分享,由区相关委办局做提案反馈。让他们真实地体验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卢慧文认为,这样的活动需要花时间和精力,需要周边的社区做支持。“如果我们真的要让德育入脑入心,不能采取说教的形式。而是要慢炖慢熏,给予德育实践的空间。”

       她呼吁,在各大学校开设多门“不考试的课”,尤其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思品等综合评估的方式,注重孩子的成长。“注重课程不完全是竞争性的,而是充满着利他和协作。现在的中小学,90后家长已经成为主流,应该让他们慢慢形成这样的理念:不能以考试来决定一门课重不重要。当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看重长期的收获,而非眼前的利益,才有可能反过来引导政策制定者。有关部门应该多鼓励学校创新,为愿意做长线的家庭和学校营造更加宽松的舆论环境。当然,这样的改变很难一下子扭转,不可能立即向后转,而是循序渐进的。”

       “我们应该提倡五育并举。”卢慧文建议,突破传统的刷题模式,让孩子们综合全面发展,发现自己真正的潜能和爱好。甚至,这样的做法也应该前置到幼儿园。

       教育要有魄力直面问题,大胆创新

       “上海在‘十四五’期间的发展需要吸引和留住大批海内外高端人才。”在以“强化‘四大功能’,服务新发展格局”为主题的上海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专题会议上,市政协常委、上海协和教育集团(中心)总校长卢慧文在接过话筒后,开门见山地说。

       她指出,由于疫情等因素,海外高端人才归国意愿上涨,上海成为外国专家和归国人才到中国工作的首选目的地,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认为上海有优质的国际化教育资源。同时,上海本地市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诉求,也越来越接轨国际大都市。

       而针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卢慧文委员专门提出了三项具体建议:

       第一是简政放权,为公办学校松绑。提升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和基层办学活力,让主渠道教育切实承担起全面的学生教育责任,包括文化学习、课后辅导和兴趣爱好培养,这些都是主流教育的应有之义。激发公办教育能量,关键是要在制度上为其松绑。

       第二,鼓励口碑良好的民办双语学校主动承担归国人才和外籍人才子女的教育服务,制度上要给予这些学校招生政策和学额政策的弹性。上海的民办双语学校全国领先,他们既能守住中国教育的底线,又能贯通国际体系,是培养归国人才和外籍人才的好资源。

       第三,疫情特殊期间,允许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开放一部分的学额,来接收在海外留学一年以上、因为疫情等原因滞留在家的学生入学。相比上海非常热门的民办双语学校,上海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学位相对富余,这样的灵活政策,可以减轻疫情期间滞留在家留学生及其家长的焦虑。

       卢慧文表示,通江达海的上海要建设国内外高端人才的集聚高地,就要充分调动各类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制度创新激发其活力。


部分信息参考青年报,新民晚报,澎湃新闻等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