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皮书大咖说 | 杨晓哲:未来的学习新技术

来源: 第一教育

作者:杨晓哲

时间:2021-01-25 16:44:26

编者按: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又让2020年成为了对教育信息化而言尤为重要的年份。

2021年1月3日,《2020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蓝皮书》正式发布,第三版蓝皮书的主题为“共享泛在智慧的教育新家园”。

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中央电化教育馆指导,上海市教育学会、上海市电化教育馆、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主办的蓝皮书发布会暨主题论坛在上海开放大学举行,教育界大咖齐聚,在2021年的开端,线上线下共话未来智慧教育。网络在线观看人数超过150万。

上海市电化教育馆与“第一教育”对论坛专家的演讲内容进行了整理,联合推出“蓝皮书大咖”说,以此共享专家智慧,同绘教育信息化蓝图 。

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杨晓哲做报告

论坛上,华东师范大学杨晓哲副教授作了主题为《未来的学习新技术》的报告。

未来的学习技术会对教育教学产生哪些影响?该如何将技术与教育进行整合?杨晓哲在报告中给出了他的答案。

(以下为杨晓哲论坛报告内容,根据录音整理)

大家上午好!接下来,由我分享这一部分报告的一些成果。我报告的主题是《未来的学习新技术》。

01 

成熟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仍需探索

其实,我们正处在一个技术爆炸的时代,面对着非常多的新技术。

这张图上讲到的各种各样的技术、各种各样的场景,近年来被人们反复提及。比如:虚拟现实、5G、大数据分析、自适应系统、人工智能等等……这些技术都已经被纳入教育教学整合的思考过程中。

       但有趣的是,有时人们会更加关注图中标红的这些技术。人们对这些技术开展了大量的项目式研究和探索,非常期待这些前沿技术对教育教学产生革命性影响。

与此同时,我们都经历了2020年上半年的这场特殊“风暴”。疫情使教育实体内的空间受到了一定的束缚,我们进行了线上教育。而开展线上教育的时候,其实我们更关注的却不是这些标红的技术。教师们共同想到、可以马上拿来用的技术,却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设备、协同办公、视频、直播、网站等等。

尽管一开始,师生在使用这些技术时有些手忙脚乱,但经历了一两个月的实践,几乎每位老师都能够更加从容地使用这些技术,并进行资源整合,构成了一种线上学习的新方式。

有非常多的技术在此次线上教育中发挥巨大作用。如果以此作为标准来划分的话,我们可以看到,有非常多的技术已经步入成熟阶段,并且是大众都在使用的。当然,也有很多技术还尚未成熟,甚至还有很多技术只是少部分人使用。

所以,经历了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之后,我们应该更加明白,教育与技术的融合不仅要关注非常前沿的、尚未成熟的技术对教育的潜在影响,更应该关注现在已经成熟的大众技术对教育教学产生的实质影响。这一点非常重要。

尤其是,当很多成熟的大众技术真正被纳入到具体的教学场景中,它又会变得似乎没有那么成熟,在学校里似乎也还没有那么大众。这事实上是非常值得我们更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02 

每个人探寻共生的可能性

我们可以看到,技术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冲击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大。我们面对的新技术是有限的,技术有它自己发展的周期,我们应该更全面地展开思考。

在如此多的技术之中,我相信每位教育者都有自己最看重的技术,肯定有你觉得最有价值的技术。

“但我想说的是:未来的学习新技术,并不一定是某一个更重要,而是你在自己的探寻中寻找更多共生的可能性。"

每一个技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它的价值都是不一样的。虽然我们刚才看到有很多前沿技术,可能现在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但对于学生来说,它可能会产生共生的价值、有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

教育与技术共生始终面向“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习者面对怎样的场景?”等教育最根本的问题。教育与技术共生,它面对的是未来的人才。

       我们也可以看到,技术已经产生非常大的冲击力,冲击了孩子未来所处的专业和职业。他们在畅想未来的时候,都会去思考:我所从事的那个职业的未来,是否与智能有紧密的关联。当然,有些职业受到更大的冲击,而有些在智能的赋能下可能更具有潜力。

“所以,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思考这样一个共生的关系。正如泰戈尔告诉我们的:“永远不要以自己的学识去限制下一代人的发展,因为我们身处在不同时代。“

学生:探索新式学习方式

实际上,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正在面对更多的未知领域、未知话题,以及更多的开放性的话题。当我们把真实的情境纳入到课堂中,让学生用现有的技术方式展开探索、探究的时候,并不是说这个问题非要解决,而是我们共同面对不确定性、让学生对于未来有更多的确定性。

所以教育与技术共生的过程中,学生也在寻找他的新式学习方式。我们可以看到,在线上教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在镜头面前跟着视频学习,老师会用很多方式,希望学生打开摄像头参与线上学习。

但是我们同时也发现,学生也在创造他们自己的学习方式。

这张照片是一个学生在学习网络课堂的时候,同步在网络上进行直播。他边学习,边直播他的学习过程。而这个在直播的学生的学习,竟然有96万人观看。你是否可以想像,这样一个非常有趣的场景?一个学生在学习,有96万人观看。

可能在我们的老师眼里,屏幕是传递信息的主要的载体,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沟通方式。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它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分享、协作、产生社群聚合的新可能性的新的学习方式。

技术也在不断地迭代。有很多APP软件开始创立“网上自习室”,每个学生都可以直播自己的学习,从而建立网上自习室的社群。

教师:重塑自己的角色

教育与技术共生的过程中,教师也在不断地重塑自己的角色。我们可以关注到,教师越来越关注设计学习的过程。当我们反复提起“教师角色转变”的时候,我们也会去思考:教师是否真的在角色转变的过程中使用到适恰的技术?当然,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过程。

在这样的共生关系中,教育与技术不断共生,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供需与互利共生、政府引导与企业参与、市场引导与多元满足、平台部署与应用导向。

我们已经可以看到目前有如此丰富的网络平台、技术手段,这些所有的技术都在面向学习者。我们面对着这样丰富的生态,无论是企业、学校,乃至一个微小的平台,它可能制作了一个数字资源、一个数字化工具、一个学习平台,它们都在共同面对学习者。

而我们的教育者,该如何重组这些供需关系,去为我们的学生提供更有效的学习路径?这是我们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最后,我们可以看到,信息与学习也在产生共生。我们的学生面对的是海量的学习,而学生的选择是强大的驱动力。我们需要给学生更多的选择,需要给学生选择的时间、选择的机会,去探寻他们到底喜欢什么、喜欢什么样的课程,去经历怎样的成功和失败,去不断尝试技术给他们带来的挑战。

虽然,技术正在用人工智能算法的方式、知识图谱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精准的路径,但事实上,学生自己的选择才是最强大的驱动力。当系统分析出学生的薄弱,并不意味着他需要花更多时间在薄弱的地方展开探索,他需要自己选择适恰的技术成就更不一样的自己。

所以相应的,我们可以看到大量不同教师角色的涌现。我们可以看到,教师正在以不一样的方式与学生展开接触。有些教师用共享视频的方式接触到学生,有些教师用直播课堂,有些教师用任务单,有些教师用一对一答疑,有些教师用远程连线,还有一些教师用诊断测试。在一种全新的整合下,新的教师角色不断地涌现出来。

最后通过系统算法,是否能够把所有这些“涌现”以一种新的组织方式重组起来?这样的重组才能够让我们实现个性化,才能够实现学生、师生之间更大规模的重组,这样的一个重组是非常有必要的。

”赫拉利曾经说过:“使人类社会维系与发展的一种重要力量,就是人群共同的想像。”

今天我们处在如此多学习新技术的面前,我们需要有更多的想像。不仅仅是面向未来的新的技术,正如我一开始所说:现在大众的、成熟的技术,也需要我们共同的想像、共同的设计。

这就是我给大家的分享。谢谢!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