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雪梅:科研,班主任专业成长的高速公路

来源:上海市临港实验中学

作者:董雪梅

时间:2021-01-04 13:07:03

【个人简介】董雪梅,上海市临港实验中学教师,2020年上海市“十佳”班主任。中学德育高级教师,浦东新区德育学科带头人,曾荣获“上海市园丁奖”“上海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等荣誉称号。出版2本个人专著,出版2本学术合著,主持2项市级课题,区级或以上发表论文40余篇。工作特色:以文化润泽生命,以研学助力成长。


在“建班育人”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敏锐观察中发现问题,在探究思考中分析问题,在实践研究中解决问题。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研学旅行是学与行的有机结合,是最接近教育本源的学习方式。

研究起点:源于教育困惑

故事一:“游而不学”的现象

继“家长智慧课堂——《东方大港》”的微讲座后,应学生的普遍需求,组织开展“洋山深水港研学旅行活动”。因是外出活动,学生格外兴奋。大家似乎并不关注活动本身,而更关心“零食可不可以吃”“手机可不可以带”。在偌大的洋山深水港码头,学生来回走动,场面一度混乱。

活动结束,我有很强的挫败感。组织这次研学旅行,究竟是为了什么?活动之后,还能留下些什么?

研究发展:基于问题意识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提到: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回顾本次活动,进一步深究之后,发现自身对于“研学旅行”的理解不当、设计缺失、管理不足等问题。

之后,我经常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和寒暑假,带领学生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在实践体验中,增进与学生的对话交流,通过调查访谈、设计实施、评价反思,实现校外活动的教育性、综合融通和生命成长。

故事二:“研学旅行”改变生命轨迹

班上A同学,入学三门总分55分,一年半三门总分达到270分,两年半四门总分达到360分。个体转变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对研学旅行活动情有独钟。A同学的认真投入,使他从“活动边缘”来到“活动中心”,归属感和价值感得到极大满足,学习力和自信心得到重视和提升。

研学旅行活动,在实现个体转化的同时,也使群体发生着变化。探寻天目安吉之旅,围绕“学生领导力、学科融通和社会交往”设计活动方案,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做中学、学中乐、乐中思”,由此创生“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创新型学习法”。

以“多主体跨时空合作学习”为主题的沪浙两地“探寻古村落文化”研学旅行合作项目成为全国首例。两地学生牵手结对,通过对“千年古村山下鲍”的文化现象的深入学习和探究,创生了“六度学习新样态”:学习时间的长度、探寻空间的宽度、人际交往的厚度、内心感知的力度、学习方式的灵活度、生活重建的能见度。

以市德育实践课题“且行且思——初中生探寻文化之旅的实践与反思”为研究主线,以丰富多样的“研学旅行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培育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家国情怀,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当代中学生和未来接班人。

研究突破:实现共同发展

从2003年起,我一直行走在专业学习之路上。研读学术论文,撰写30多万字的读后感;区级或以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2本个人专著、2本学术合著;7次在国际论坛和全国论坛上做专题发言;收到北欧教育研究协会“重思教育的未来”的会议邀请。

“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课题研究,丰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明确“建班育人”的意义和价值。2020届学生在区级、市级、国家级、国际级比赛中屡获大奖,有4位学生在全国“未来问题解决”中荣获二等奖等。

文化浸润生命,研学助力成长。和核心素养相结合、和育人目标相契合、和课题研究相整合、和学生发展相吻合,在实践中反思,在研究中发展,努力奔跑在班主任专业成长的高速公路上。


责任编辑:程媛媛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