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列纵队”到“四列纵队”!分类评价让上海高校越来越有特色

来源: 上海教育微信公众号

时间:2020-12-30 19:05: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上海顺应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加强高等教育统筹,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于2015年在全国率先实施高校分类管理改革,并于2018年在全国较早开展了高校分类评价工作。经过5年多的努力,上海的高校分类发展体系已经构建形成,各显所长的高校分类评价模式已初步健全,有效促进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申城62所高校“分类比武”

评价模式初步健全,有力推进科学治教

在上海,经过5年多努力,面向全部62所高校的分类发展体系已构建形成,各显所长的高校分类评价模式初步健全。

“分类评价的目标不是排行榜,而在推动高校从‘一列纵队’向‘四列纵队’发展。”12月3日,在市教委举行的相关发布会上,全程深度参与的上海高等教育督导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薛明扬说,这不能理解成从“一张榜单”变成“四张榜单”。

四列纵队怎么分怎么评

四列纵队,怎么分?按照人才培养主体功能和承担科学研究类型等差异性,评价体系将高校划分为“学术研究、应用研究、应用技术和应用技能”四种类型。其中“学术研究型”高校以培养学术研究人才为引领,“应用研究型”高校以培养应用研究与开发人才为重点,“应用技术型”高校以培养专门知识和技术应用人才为主体,“应用技能型”高校主要培养专科层次的操作性专业技能人才。目前学术研究型高校有13所,应用研究型高校有10所,应用技术型高校有17所,应用技能型高校有22所。

与之相对应,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四套,均设办学方向与管理水平、办学条件与资源、办学质量与水平、办学声誉与特色4个一级指标,办学方向、管理水平、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支撑平台、科研项目、学科专业、创新成果、国际交流、社会服务、办学声誉、办学特色等二级指标。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三级指标的名称、权重和内涵上。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为了立体评估学校发展情况,在数据积累基础上,评价视野不断拓展。除原有的综合评价外,还开展增值评价、效益评价。前者评估学校发展的“加速度”,也就是学校自己和自己比,纵向看各项指标增速;后者则呈现“均量”水平,指在“生均”“师均”“学科均”“专业均”等单位体量下的高校发展数据水平。

哪家整体强哪家增值快

至今,在上海较早开展的高校分类评价已进行3年。哪些高校崭露头角?

从综合评价看,传统强校综合实力依然强大。从增值评价看,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商学院、上海公安学院、上海城建职业学院等学校,发展劲头很足,发展成效明显。从效益评价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公安学院等特色学校优势凸显。

上海海事大学是“效益评价”中领先的高校之一。“对大学来说,办学定位非常重要,学校在这方面曾有过摇摆。”校长陆靖说,在分类评价体系中,学校将其作为引领,对标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坚持强化海事特色与实力,采取非对称赶超战略,调整优化资源投入。据了解,2020年上海海事大学居US News世界大学工科排名第431位,较2018年上升120位。在Scopus排名中,港航物流学科领域连续保持全球第一。该校连续牵头发布《南海航行状况研究报告》,填补南海水域船舶交通研究空白,为南海航行状况提供科学判断依据和结论,推动国际海事组织亚洲海事技术合作中心落沪,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助力。

上海海事大学举办MTCC航运绿色论坛

上海海事大学举办分类评价启动会

评价结果推进科学治教

值得一提的是,为使分类评价结果有效转化为改革发展实践,逐步加大数据共享力度,每年都会针对政府部门和高校打造不同的研究分析报告。

市教委总督学平辉透露,2020年,针对62所高校提供了每校分析报告。分析报告中不仅有同类型学校间的横向对比分析,还有学校三年结果的历年对比分析;不仅有总体情况分析,还有单项指标分析;不仅有分析结论,还有改进建议。通过举办沙龙、评选案例,促进高校经验交流。

评价研究结果已在政府层面得到多方面运用。上海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遴选的主要依据,就是2018年上海高校分类评价结果。每年的市属高校内涵建设经费分配、高校党政负责干部考核、高校绩效工资分配动态调整,也都与年度结果相关。

“评价结果不会影响日常办学经费。”薛明扬说,各个领域情况不同,并非一步到位一刀切的硬挂钩,而是寻求分类评价过程和结果更有力地推进科学治教。

初步建成的分类评价体系

让更多上海高校被“看见”

告别“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高校”,上海在全国率先启动高校分类指导和绩效评估,对62所高校全部进行分类管理。 

截至目前,上海的高校分类发展体系已经构建形成,各显所长的高校分类评价体系也已初步健全。 

改变“一刀切”

让更多高校有转身露脸的机会 

“十多年前,我们发现一个问题:人们印象中,上海62所高校总是排成一列纵队,只有少数学校能被‘看见’。当时我们就在想,是否可以改变这种现象,让更多高校能在队列中有45度转身露脸的机会。”上海高等教育督导评价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薛明扬对此记忆犹新,为了避免大学盲目追求高、大、全,摆脱千校一面的困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上海于2015年在全国率先实施高校分类管理改革,并于2018年在全国较早开展了高校分类评价工作。 

按照人才培养主体功能和承担科学研究类型等差异性,上海市将高校划分为“学术研究、应用研究、应用技术和应用技能”四种类型,推动高校实现从“一列纵队”向“四列纵队”发展。其中,“学术研究型”高校以培养学术研究人才为引领,“应用研究型”高校以培养应用研究与开发的人才为重点,“应用技术型”高校以培养专门知识和技术应用人才为主体,“应用技能型”高校主要培养专科层次的操作性专业技能人才。 

目前上海学术研究型高校有13所,应用研究型高校有10所,应用技术型高校有17所,应用技能型高校有22所。 

让更多高校被“看见”,必须改变“一刀切”的评价模式。除了综合评价外,评价维度增设了增值评价、效益评价。 

市教委总督学平辉解释,所谓增值评价,即学校自己和自己比,看的是学校的努力程度和进步情况;效益评价则体现为“均量”,指从“生均”“师均”“学科均”“专业均”等方面评估高校,最大程度展现学校特色与优势。 

“我们不会拿一把尺子量所有的学校,而是拿不同的尺子去评价不同学校。”平辉说。 

以评价“指挥棒”为引导

促进每所高校找准自身定位 

加强高校分类指导和绩效评估,旨在推进高校的内涵式发展、特色发展以及科学发展,让每个学校找到自身的定位。 

“对大学来说,办学定位非常重要,学校在这方面也曾有过摇摆。”上海海事大学校长陆靖介绍,在高校分类评价指引下,学校立足航运物流等优势学科,紧密对接产业链需求,积极融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临港新片区产业发展,学科影响力不断提高。在全球最大的文摘和引文数据库Scopus排名中,上海海事大学在港航物流学科领域连续保持全球第一。 

在评价“指挥棒”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高校改革发展进入“快车道”,改革成果初显。

同济大学为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悬停避障提供技术支撑

“近年来,我们在不断强化基础研究的同时,不断提升在核心技术领域的突破能力。”据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介绍,学校在工程防灾减灾、人工智能、深空探测、深海研究、生命科学等诸多领域取得了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再如,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重点培养一批高素质技术人才。目前,该校已有494名学生获得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生连续两年在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职教赛道斩获金奖。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与上海建工集团等签署第46届世赛校企合作协议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获得第六届 互联网+ 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使分类评价结果有效指导改革发展实践,上海逐步加大数据共享力度,每年在同类高校之间分享数据,使得各类高校在对标中能够互鉴优势,共同提升,并且能同时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如2020年,本市已为62所高校提供了基于分类评价的“体检”报告。 

作为评价考核指挥棒,分类评价结果也将作为上海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参考依据。平辉介绍,每年的市属高校内涵建设经费分配、高校党政负责干部考核、高校绩效工资分配动态调整都与年度评价结果挂钩。 

上海高校评价不再“千篇一律”

分类管理让学校越办越有特色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是本市的一所职业高校,今年,面对疫情影响和经济下行的双重压力,学校拿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就业率达98%,签约率94%,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毕业生就业质量逐年提高,在世界500强和全国500强企业就业比例今年达到9.2%。院长叶银忠认为:“上海高校分类管理模式让我们找准了定位,作为一所应用技能型高校,学校完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发扬了传统特色。”

评价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究竟看什么?看论文数量、科研贡献,还是看学生的就业率?显然,将一些传统名校如复旦、交大,和特色高校如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放在同一个天平上,并不合适。

2015年,上海出台的《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在全国率先实施高校分类管理改革。2018年,上海全部62所普通高校进行分类管理。按照人才培养主体功能和承担科学研究类型等差异性,将高校划分为“学术研究、应用研究、应用技术和应用技能”四种类型,推动上海高校实现从“一列纵队”向“四列纵队”发展。其中“学术研究型”高校以培养学术研究人才为引领,“应用研究型”高校以培养应用研究与开发的人才为重点,“应用技术型”高校以培养专门知识和技术应用人才为主体,“应用技能型”高校主要培养专科层次的操作性专业技能人才。

从此,上海高校评价不再“千篇一律”,也打破了高等教育同质化办学倾向。这种改革为沪上高校内涵建设带来了什么?

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介绍,分类管理之后,同济首先确立了发展理念“优秀学生的向往地,拔尖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全球尖端人才(学术大师)的聚集地;前沿科学探索、重大科技发现、重大技术发明的原创地”。同济首轮建设的9个一流学科和4个一流交叉学科领域均取得显著成效。土木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设计学、交通运输工程等学科已经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在多个主流学科排名进入全球前20名;环境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海洋科学等学科已经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并不断向前列冲刺;智能科学与技术、新能源、微结构、干细胞等交叉学科领域向世界前沿迈进。2019年,同济毕业生赴世界排名前一百高校深造比例较2016年增幅超过56%,一大批优秀学生在国际学术舞台与学科竞赛中崭露头角。

同济大学建设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

伍江同时透露,该校在长三角一体化、上海科创中心、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港珠澳大桥、大兴机场等国家重大需求或重大工程中不断贡献着“同济智慧”;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产值从2016年的337亿元发展到2019年的460亿元。在分类管理改革中,同济初步实现了自己的定位“学校研究型”。

上海海事大学则对应“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学科影响力不断提高:2020年居US News世界大学工科排名的第431位,较2019年上升36位、较2018年上升120位。2019年,学校工程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排名内地高校96位。2019年软科(ARWU)中国最好大学排名居国内第130位,较2018年上升23位。在Scopus排名中,港航物流学科领域连续保持全球第一。

上海海事大学校长陆靖说,将抓住特色,在服务交通强国、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临港新片区等国家战略中体现学校的科研实力和贡献。

搞前沿研究的专注研究、搞生产技能的强化职业培训……来自市教委的消息,分类管理实施以来,本市各高校越办越有特色。如,上海体育学院的体育学科、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中医药学科等,始终保持全国领先。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