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芸: 爱学生,首先要“懂”学生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刘芸

时间:2020-11-26 13:35:00

【个人简历】刘芸,上海市松江一中教师,第五届长三角地区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二等奖。从事班主任工作13年,用心耕耘教学育人事业,懂学生所思、懂学生所爱、懂教育规律,曾获松江区园丁奖、区优秀班主任等荣誉。

image.png

 

“董”字的本义为“待栽培的花草”。但 “董”与“心”联合起来则表示对这些待栽培的花草能“心里面掌握着各方面的情况”“心中有数”。“懂”字的背后,包含着的是关心与惦记、理解与沟通,灵犀与共鸣……可以说,“爱”本身就是建筑在“懂”之上。

懂学生所想

班主任的“懂”不仅要体现在情感的共情上,还要体现在理性的班务管理、活动设计等方面。就如在高中生中进行劳动教育一样,要“懂”字先行。

在班级里推进劳动教育的过程中,经常会听到学生们这样的“抱怨”:“这都什么时代了?家里洗碗有洗碗机,扫地有扫地机,就连做饭都有‘小美’了,我们在班级里还要自己动手劳动,这有必要么?”“除了学校基础课程,我们还有研究型课程,还有科创活动,还有竞赛,还有志愿者,忙都忙死了,哪里还有时间做这些小事?” ……

原来,学生普遍将劳动教育简单地当成一项劳动任务去完成,尤其是在高中生中,他们嫌苦、嫌累、嫌浪费时间,更嫌不能体现自我价值。如果只是硬性地通过教师的威严和规章制度去“压”学生,教育的效果也一定不好。弄懂了学生的这些想法,班级事务、劳动教育也才能更理性地安排,有效地开展。

懂学生所爱

弄懂了学生们的心中所想,还要弄懂学生所爱,教育才能有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那么,要想让劳动教育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一定要给学生提供丰富、具体情境、让他们的活动充分体验才行。毕竟只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驱力,才能保持充分的劳动积极性。于是,我转换思路,通过寻找劳动中的积极因素来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热情和参与度——“班级科创劳动月”。

我先是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平日班级劳动的过程,寻找哪些需要改进和创新的地方?然后在主题班会上提出:谁能将科创因素融入到劳动工具的改造里,成为改造达人?谁能设计更合理的劳动方案或策略,成为创意达人?谁能为我们发明新的劳动工具提高效率,成为小发明家?……

如此一来,学生们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有学生将小喷壶绑在刮水板上,一边捏喷壶一边刮掉窗户上的水,又轻松又干净,;有学生利用风油精是有机溶剂的原理去除墙面水笔印迹和前面黏贴物;有同学借助杠杆原理研究如何拖地最省力……

懂教育规律

热情总是来得快,去得也快!而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需要持续的、不断内化的过程,劳动教育亦是如此。

“科创劳动月”不过是我进行劳动教育的一个起点、一种手段。我们需要为学生的劳动热情再加把火,最终帮助学生形成内化于心的品质和意识。基于这种思考,我结合学生对于综合素质评价高度重视,以及学校对课题成果的硬性要求,引导学生将自己在劳动过程中发现、思考、研究的过程积累下来,借助课题研究和科技指导老师的帮助形成科研成果。

“科创劳动月”活动虽然结束了,但学生们挖掘劳动过程中的科创元素,继续进行与其相关的研究。有人发明出“家用自动阳光花房”,有人进行“擦窗机器人”的研究,有人通过研究展示获得了“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小研究员”的光荣称号。学生们既完成了综合素质评价中对学生课题的硬性要求,更是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这些都使得学生们越发愿意投入到一切亲身体验的劳动中去,因为他们深知唯有在真切的劳动体验中才能寻得研究的点,才能将研究做深做细。

“懂”,是一种理性的爱,是对心中所爱的透彻了解,更是对其倾尽所有。

我爱我的学生,爱我的事业,但首先要“懂”你!


责任编辑:刘时玉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