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菲娜:尊重内心需求 唤醒感恩情怀

来源:上海市大宁国际小学

作者:鲍菲娜

时间:2020-11-25 12:36:12

【个人简介】鲍菲娜,上海市大宁国际小学教师,2018年上海市“十佳”班主任。担任班主任工作十七年,曾获上海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称号。她将大宁国际小学“微笑每一天”的办学理念践行于班主任工作中,始终坚持以“读懂孩子的心”为追求,关注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在建班育人中,她用智慧倾听孩子的心,用文化滋养洋宝宝的心田,用微笑唤醒向上的力量。 

在学生的道德教育中,“感恩教育”是一个起点。每个学期,学校德育室或有教育意识的班主任都会组织学生开展一到两次以感恩为主题的德育活动。开展感恩活动固然是好事,然而感恩教育是否真正浸润到学生的心里,是否真正唤醒学生的感恩情怀,并真正学会感恩呢?以及如何提高小学感恩教育活动的实效性?这些才是值得我们好好去思考的。

让我们来看看这样一次活动。

一年一度的“三八”妇女节到来了。学校布置了一个主题为“我来为您梳头发”的体验式感恩主题活动。活动参与者为一年级的学生;对象为女性家长;内容是学生为女性家长梳头,写一句活动感想,并分享梳头时的照片;目的是让学生表达对她们感恩之情。

这是一次很寻常的感恩活动,或许有些班主任就直接把活动要求发在家校平台上,等着上照片和一句话感言。活动结束后,去听一下家长的心声,去问一下孩子的感受,未必能够实现我们设计活动的初衷。那该怎么做呢?以下是我对感恩活动的认识和操作方法。

铺垫前期教育,遵循学生的情感认知

班主任可以组织低年级学生吟诵《弟子规》,用文字初步建立学生爱父母的意识;可以观看动画片,学习古人孝敬父母的作法,加深对文字的理解;还可以组织讨论,交流可以用什么方式来向父母表达爱。

到了中高年级,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朗读活动,搜集、分享相关文章,并进行归类。

我们用文字的力量感化学生,或使他们产生朴素的感恩情怀,或提高他们的认知。在这一基础上,学生更容易理解感恩活动的意义,并有了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这样也就不会单纯地认为感恩活动是一项由学校布置的任务了。

开放设计权限,尊重学生的内心需求

德育活动的设计一定要符合主体性原则,即充分考虑所设计的活动是否符合学生道德学习的兴趣需要,是否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内心需求,是否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来开展活动。

感恩教育活动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千人一面的,要让活动有个性,能触动学生的内心,那就要开放活动设计的权限——让学生做活动的主人。无论是哪一个年级,班主任都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感恩活动的小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求同存异,班主任则指导学生把握主题,明确价值判断即可。

实施方法指导, 基于学生的实际能力

学生有了正确的情感认知还不够,还要有恰当的行为方式去表达对父母的关爱,所以活动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同时,教师还需要在活动前进行动员和指导。

以“为妈妈梳头发活动”为例,班主任要着重指导学生做这件事儿的方法。第一,这次怎么梳头发的?可以边梳头发边观察,例如头发多少,头发颜色,有没有白发,同时会不会和妈妈交流这些发现;第二,用心梳头后的感受是怎样的?需要注意梳头的力度和方法,例如打结的头发怎么梳通,很顺的头发怎么扎起来,同时还要询问妈妈的感受,是否舒适。活动结束后,班主任还要适当点评,做好小结工作。

活动需要前期铺垫,中期体验,后期感悟以及活动延伸,这样才有实效性。

学生的能力是有限的,班主任需要进行个性化的指导。活动形式可以多元化,参与人员可以是个人、小队,或整个中队;实践方法可以是做游戏、讲故事、活动体验、组织表演、采访调研……最后可以通过活动评价单、主题队会、小报制作等途径进行小结评价、体悟分享。

构建“三位一体”的合力,唤醒学生的感恩情怀

德育活动有三重效果:正效应、零效应和负效应。班主任怀着正效应的期待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如果没有得到学科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的理解与配合,很可能产生负效应。

感恩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时间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感恩教育活动要持之以恒,要走实践之道,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认识,接受考验,得到锻炼,培育责任意识,唤醒感恩之心,把学生培养成既有知识,又有能力,更要有健全人格的社会小公民。

 

责任编辑:颜惠芳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