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桥学院毕业生高就业率背后的办学思路

来源:东方教育时报

作者:刘文婷

时间:2020-11-05 13:03:09

今年7月从学校毕业后,李添添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和几个同学一起创业成立的机器人软件编程教育培训机构中。几个月后,他们的公司已经达到收支平衡,月收入还略高于进入企业工作的同龄人,分店也已经装修完毕。

李添添是上海建桥学院的毕业生。今年的毕业季,这所学校又一次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除了像李添添一样投身于创新创业的毕业生,学校近期还从用人单位得到不少反馈:作为社会新人,建桥毕业生在适应性、积极性和综合能力上获得单位肯定,满意率达到100%。在校长朱瑞庭看来,在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精准对接社会需求、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办学思路起了重要作用。

精准对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2009年我来到建桥的时候,由于学校定位于应用型本科教育,学科内容设置、实践环节与传统本科专业有所区分,每门课都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重要的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做项目设计,以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据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谷伟回忆,十年前的建桥课程建设思路与今天的新工科建设已颇为相近。在讲数据库的时候,由于数据库知识需要结合编程语言,等同时期的数据库和程序设计课主要内容上完之后,谷伟会用四周时间引导学生用两门课程内容做一个应用系统。“这比单纯学习数据库知识更接地气,还包括了实践答辩,”谷伟表示,“学生们也希望多学一些应用实践知识,我们的学生毕业后反馈,在进入公司后便可以快速适应项目开发流程。”谷伟告诉记者,目前软件工程等课程已经申报上海市第五批应用型本科试点建设。

2000年筹建前后,上海建桥学院创办人周星增就提出“面向社会,适应市场,坚持标准,办出特色”的办学思想。2005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最终确立办学定位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多科性、教学型本科院校。”

学校课程培养方案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高人才就业竞争力为核心。为对接现实职业岗位要求和长远职业发展需求,学校把课程目标定位在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上,突破传统的学科性教育的课程框架,构建面向应用、能力为重、理论和实践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在以成果为导向的培养模式下,我们鼓励学生多出作品。”信息技术学院院长张文俊透露,在培养方案中,学生学完四年本科专业便具备了相应的职业资格知识能力,毕业时除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学生还能考出职业资格证书。

同时,网络工程借助教育部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校企合作项目与中兴公司合作,为基于实训平台之上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以及在教学模式、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方面的推陈出新提供了土壤。2019年基地首批毕业生126人毕业,就业率100%,且工作岗位的专业对口率也高。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向是学校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2015年9月,上海建桥学院搬迁至浦东临港,学校依据浦东和临港经济发展需求,建立了紧密对接产业链的先进制造专业群;CT专业群;金融、贸易、物流专业群;休闲服务专业群;航空服务专业群;珠宝、新媒体和创意设计专业群;应用外语专业群;现代民生服务专业群等8个专业群,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批“毕业即就业,上岗即上手,发展可持续”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

近年来,根据上海市、浦东新区和临港地区建设发展的需求,学校又新增了物联网工程、德语、网络与新媒体、护理学、学前教育等5个本科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与临港新片区的海音幼儿园等深化合作,形成了“临港幼儿园教师发展共同体实践园”,“实践浸润、问题导向、案例反思”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落到实处。物联网工程专业在2019年第一届本科毕业生毕业之际,顺利通过了学士学位授予权审查,同时顺利通过了专业达标评估。

打造学生核心竞争力

在校长朱瑞庭看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才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除了在包括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内的第一课堂之外,多年来,学校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在增强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上下足了功夫。

2010年开始,学校组织“文明修身”活动,2014年实行“0学分”制。“文明修身”以学生清洁校园为主要内容,每个学生在一学期周一到周五每天劳动30分钟,成绩合格方可毕业,强调“真做、有效”。在弘扬雷锋精神融入育人全过程的特色思政教育格局下,志愿者服务促进学生“尽责抗压、服务关爱”素养的提升。

学校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竞赛,并积极搭建平台。2018年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建桥学子获5项铜奖;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建桥学院获全国一等奖1项,全国二等奖2项;2019年,第四届“汇创青春”中建桥学子共获奖30余项;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建桥学院卡丁车项目荣获市赛一等奖,VR产业项目和3D打印项目同获市赛三等奖,同时捧得“优胜杯”;2020年,第六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建桥学子首获金奖,成功进入全国总决赛……

“最难忘参加竞赛的那些日子,虽然耗费了大量时间,还要熬夜赶进度,但这锻炼了我吃苦的能力,学会和整个团队向着同一个目标一起努力,这对我后来的创业十分重要。”李添添回忆道。对他来说,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坚持不放弃的毅力有很大程度上来自大学四年中参加竞赛的经历。

而对李添添来说,直接奠定他创新创业基础的,是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大二时,在老师的提议下,李添添和几位同学参与了学校创新创业实验室孵化项目。在老师的帮助下,他们获得了融资,并在大三时拿到了店面。“到大四时,公司运营已经基本稳定,毕业后我就直接在这个公司入职了。”

“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规定每个专业要有50%的专业课渗透、融入创新意识和能力教育,并开设了69门创新创业线上及线下课程。”校长朱瑞庭表示。学校还改革了教学管理制度,对创新创业学生实施弹性学制,放宽修业年限,允许学生经批准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被纳入素质拓展学分进行管理,与专业结合紧密的创新创业实践和项目可以替代毕业实习甚至毕业设计。

建立优质质量管理体系

2017年,学校启动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确定“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依法治校、严格管理”的质量方针,把本科人才培养“5个度”作为质量目标,贯彻PDCA循环,形成自我发现、自我纠正、自我改进的机制。在校党委书记江彦桥看来,“质量建设是学校内涵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框架下,学校构建了校院两级多部门协作、第三方深度参与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了以校长为最高管理者、党委书记为首席质量官的领导机制,组建了一支近70人的内审员队伍,负责学校质量管理(保证)体系建设、运行、审核,体系实施范围覆盖所有职能处室和二级学院。以标准制度建设、“卓越建桥计划”、二级学院KPI考核、专业达标评估、麦可思调研、教学督导、干部听课、学生信息反馈、常规教学检查、教学责任事故认定处理、教师教学咨询等多项管理措施为工具,按照“标准—执行—检查—评估—反馈—改进”的过程,形成了多层次、立体闭环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过程各环节都处于可控状态。

2018年4月,这一质量管理体系接受上海质量体系审核中心专家进校审核并通过了国家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江彦桥介绍,ISO9001:2015标准使学校原有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扩展为全员全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使教育教学质量管控有了更为标准化、过程化的操作指导,执行效果更好,也使教学运行有了更加有效的安全托底机制。学校聘请上海市教育评估会组织专家对本科专业进行达标评估外审;组织校外专家督导团队对教师授课、毕业设计(论文)、课程资料归档等进行检查督导;委托麦可思公司对学校毕业后半年及毕业后三年的本科生进行培养质量调查,也对部分在校生开展培养质量调查,为诊断教学过程不足、循环改进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管理组织建立运行数年来,学校教师责任意识明显加强,业务能力、专业水平不断提升,在教师引导和影响下,学生学风也日益优化。近年来,毕业生的客观薪资水平、自身就业满意度均在上升,毕业生的基本工作能力和核心知识满足度也维持在80%以上且逐年上升。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