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采微·故事】君子之学,在明明德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文/上海市澧溪中学 吴子怡

时间:2020-09-18 09:56:21


《大学》开篇第一句话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放置于今天的语境中,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蒙曼将其理解为“君子之学”的目标和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性,并把这种品性运用到教育和引导人上去,最后达到最完善的道德境界。“君子之学”和澧溪中学所倡导的“君子文化”也是十分契合的,而要让每位学生都养成君子风范,基础教育需要为其奠下基础。

在某种程度上,教师的质量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因此,教师应当做好自我塑造,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学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努力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还要虚心向前辈请教,积极听课、评课,才能克服无知,做到知识上的与时俱进。除了学习外,在个人品行上,也要给学生树立榜样,教师的人格魅力也是教学实力的一种,获得学生的喜爱就能让学生以自己为榜样,或者爱屋及乌,喜欢上一门学科。在我实习期间,有次一位课堂上不怎么活跃的男生不交作业,再补完之后第二天还是不交,再三询问后才知道他是把练习册弄丢了,于是我让他去买一本,先把题目抄下来后做在本子上。但是,几天后他并没有照做,我没有责骂他,而是替他买了一本,并叮嘱他按时交作业,从此那位男生作业按时上交,语文课上会主动举手,对语文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不可否认,每个学生的资质存在一定的差距,有些学生基础较好、学习能力更强、智力更发达,这样的学生就好比一块块不同形状的泥土,教师就好比女娲,对这些泥土进行揉捏;而有些学生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强、智力不太发达,这样的学生就好比一块块石头,是揉捏不动的,这时候教师就好比流水,在细水长流下,顽石经过流水的侵蚀也会改变形状。泥土易被塑型,顽石虽不易被塑型,但却耐磨,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等待着被挖掘。我一开始也很喜欢那些头脑聪明、学习态度认真的孩子,觉得这些学生很乖巧,课堂上回答问题时总能抓住重点,但慢慢地我发现那些平时成绩不是特别出彩的学生偶尔能从其他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也颇有道理,而且在经过一步步的引导之后,他们也是能够理解原来的答案的。

于漪老师认为语文教学“既教文,又教人”,要将“思想教育渗透在语文训练中”,同时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理解运用母语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在每个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明德”上承担着重要角色。在教学《红烛》时,我介绍了闻一多的主要事迹,举办了班级诗朗诵比赛,来调动同学们的朗读热情,切身体会无私奉献之情;在教学《声声慢》时,我让学生事先阅读了《乱世中的美神》来了解李清照的生平,过程中又将李清照的“淡酒”与杜甫的“浊酒”进行对比,将“黄花”变为“红花”“绿叶”,让学生感受区别,更好地走入词人的内心世界;在教学林觉民的《与妻书》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这封天下第一情书其中所包含的两难抉择和大爱情怀,我展示了一些林觉民写这封情书的背景资料,播放了名人朗读的音频,而没有对字词句做剖析,因为林觉民在写信时笔随心动,并无特意斟酌过,情真意切,因此拘泥于用词和写作手法更像是一种对情感的亵渎;而在教学《谏逐客书》时,我逐句做了品读,包括李斯清晰的论证思路、繁复华丽的辞藻和其中所蕴含的不平之气……虽然教学经验还很不足,但我坚持在线上或者线下把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改变学生觉得语文课枯燥的刻板印象,让他们能够与作者进行跨时空的对话,懂得为什么那样的时代成就了那样的人,而在我们所处的时代中,又应该保留什么、摒弃什么,以此“明德”。

当然,不只是语文学科,每一门学科都值得任课老师付诸热情,把对如何做人的感悟掺杂在教学中。想起我的高中物理老师,在凳子上上蹿下跳只为让我们懂得为什么时间可以是一个维度,他说“我一天不上讲台,我就感觉在虚度光阴”;还想起我的高三班主任,她会为了让我能跟上进度,每天放学后都自愿为我开小灶补上落下的功课;又想起一位可敬的大学教授,原本从六点到八点半的选修课,他会侃侃而谈到接近十点,他会回复每一封邮件,并亲切地称呼每一位同学。

我的生命中遇过太多好老师,当然也有个别不称职的老师。教书和育人同等重要,或者说,育人甚至更为重要,我想当一名教师的初心就是想要改变每个学生一点点,想让他们有所成就。“明德”的前提是“自明”,因此今后也希望和那些好老师一样,不忘自己的初心,继续培养、坚守自身的光明正大的品性。


责任编辑:刘时玉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