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讲”故事到“讲好”故事
——基于“生本化”的儿童故事口语教育探索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朱凌佳

时间:2020-06-03 15:38:18


当持有一个好故事,每个人都会有一种想要快点儿“说出来”的冲动,会迫不及待地与所有人分享这个故事的精彩。

这就是人类共同的表达——“讲”故事。

在各类故事比赛中经常看到,许多孩子在教师、家长的“指导”下表现机械,把“讲”故事变成了“背”故事,小朋友就像是复读机,赛前老师或家长怎么教的,他就怎么背诵给评委们听。讲故事,连最基本的“讲”都做不到,怎么来“讲好”故事呢? 这让教师们不得不在儿童故事的口语教育中开始探索,研究校外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从“讲”故事到“讲好”故事。


一、言语儿童化,让儿童学“讲”故事

儿童化的语言其实最为常见的是在儿童文学当中,它是儿童用最为生动的拟人,夸张充满幻想地来讲述一个特殊的感觉,和儿童对与事物的另类认识角度。浅近易诵,赋予我们教育研究的意义。

从各种故事比赛结果,包括各类演出的故事当中不难发现:站在人群前面,当故事立在舞台上,语言只是做到准确清晰规范是远远不够的。讲故事的人是儿童,好听的故事所需要进行分享的受众同时也是儿童,所以这个故事的语言也需要“儿童化”,才有可能可以吸引同龄人的关注,让儿童主动学习与倾听。

所以,无论是讲成语故事也好、或寓言故事也罢,不管是什么版本,都需要指导儿童用语言来呈现“儿童化”这个特点,以唤起同龄儿童的共鸣。一旦孩子用“儿童化”的语言进行讲故事,现场环境气氛必将更加容易出现活跃、生动的场面,会更易于小伙伴们接受。

1.足够亲切

不知道大家是否都有这个感觉,当自己成为许多观众中的一员,会很希望得到温柔和关切,如果有人寡淡冷的语言来讲故事,自然让人会感到非常不舒服,并立刻给予同样无动于衷的反应,那这样讲故事所收到的效果自然差强人意。所以,在讲故事的全过程当中,必须要有一个温柔的表情、亲切的声调,来有效地激发起听者的内心情感体验,让小伙伴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收故事所传递的信息。

为了使语言“足够的亲切”,教师通常可以引导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进入故事的角色,用亲切、自然、纯真的表情和语言让伙伴们感受自己的天真、自由、烂漫之情,唤起在场所有听众的童心。

(2)在语音语调上注意轻重缓急,处理好语句的重音和句读的停顿,也可以重叠使用形容词,象声词等修辞手法,以达到娓娓动听的效果。

(3)为了增加“亲切”的讲述效果,可适当地添加一些语气助词,如:“啊”“呀”“啦”“呢”等等。

2.富有童趣

作为儿童,他们的思维是直观的,形象的,容易受到兴趣的影响。所以,讲故事用生动、有趣,或孩子们嬉闹时用的语言,会更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讲述同一个故事,如果作为教师用的是成人的口气,显然所讲的故事就是讲给大人们听的;而若是用了一些富有童趣的语言,避免了长句,并在用词方面做到相对比较浅显易懂,在表达方式上面也更为生动、活泼、有趣的话,那就一定是个很适合儿童来听的故事。因此,故事语言具有童趣性这个基本教学要求也就非常明确了:

(1)在拟人、比喻、夸张等手法中选择一种,来辅助展现绘声绘色的描述技巧,有效激发起儿童的“内视觉”,引导他们对故事画面有一个想象和再创造。

(2)将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词语概念进行转化,使其达到生动、直观的效果,并加以具体描述。


二、语言口语化,从听故事学“讲”故事

故事是由一个个文字来写成的,它是人们用眼睛“看”的,和平时大家所说的“讲”故事其实是存在差异性的,讲是用嘴巴,也就是说,是让儿童用耳朵去“听”的,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做一些文字上的处理,把书面的故事语言,进行“口语化”的再创作。

彭昌柳在《口语语书面语的比较研究》一文中提到:口语强调语言情感表达和交际功能,它是与别人的适时互动,是双向活动,说话者和听话者轮着扮演彼此的角色,它的目的更倾向于和他人发展社会关系。确实,讲故事实际上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因此,要尽量避免这个故事的书面语言,避免单方面的纯独立交流。

语言具有口语化的具体表现主要在于:长的句子变身成为较短的句子、整句试着变成散句,并且少用一些连接词、关联词,可以多使用“了”“啊”等语气词。

爱好故事的朋友都应该知道孙敬修这个故事专家,他在故事口语语言处理上总是胜人一筹。如孙老师会把“因为天下雨,所以带把雨伞”,改为“啊,天哗哗地下雨了,怎么办呢?带把伞吧!”由此可见,短句的运用可以使得教师在整个语言教学的过程中,一下子让故事变得特别口语化,更有利于学生听完自己“讲”出来。

再比如孙老师在讲《两只羊过桥》时,会说:“两只羊都走到桥的中间来了,可是这座桥呀非常的窄,白羊站在这里,黑羊站在那里,谁也过不去呀!”孙敬修老师的口语用得非常巧妙和自然,让人读来更亲切不少。

事实上,一些书面语言平时大家很少使用,而且不是很容易马上能理解,所以在校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当涉及到讲故事,尤其是古代的故事,教师就有必要带领学生改成浅显易懂的口语词,来方便他们理解,如:

惊诧——吃惊 所致——造成 日益——越来越 独自——自个儿

部署——安排 同窗——同学 就诊——看病 至此——这时

用膳——吃饭 行将——就要 询问——打听 仿佛——好像

同样,用单音词不如用一个双音词来得更加响亮、强烈,所以建议在教授学生讲故事的时候,教师可以多用双音词,如:

仍——仍然 并——并且 自——自从 因——因为 净——干净

给——给予 已——已经 虽——虽然 可——可是 曾——曾经

接下来通过一个实例来更好地诠释,如何使故事语言口语化。相信《三个和尚》的故事是儿童所熟悉的: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下面就针对“一个和尚挑水喝”来改编一个小学生故事版本。

口语化改编实例:从前,有个小和尚住在山顶的一座小庙里,山坡下有条小河,小和尚呢,经常要去挑水吃。(你们知道吗?)这里呀,是座空庙,好在厨房里呢,有水缸、水桶、扁担和锅瓢碗筷,用的东西可是一样也不少。小和尚每天都在这里念经,闲来没事儿,就给供台的水瓶里添点儿水。到了晚上,(你们猜怎么着?这里呀!)总有老鼠会出来偷东西吃,小和尚呢,就拿着木棍追着打,经常把屋子呀,弄得是乱七八糟。(你们说他这一个人,可不可怜?)

与原文对比后不难发现,这个实例加入了很多比较细碎的语言。这些个看起来、听起来更加自然、亲切、像家常絮语、像亲朋叙旧的话,就是故事中的“插入语”,这些插入语可以起到对故事小听众调动情绪,增强学生注意力集中度的作用。在教学过程当中,作为教师不妨告诉学生,有时,灵活的“插入性语言”,是灵感和智慧的结晶,能够充分展示讲述者的智慧和魅力,当然,这也与平日教师在教授讲故事过程中所闪现的教育教学智慧密不可分。


三、语境时代化,创造性“讲好”故事

如果“讲好”故事不再是按部就班,而是已经在儿童化、口语化上作了调整,那么接下来需要再进一步发挥创造性,让故事语境带点儿时代化的气息。

其实在不知不觉中,各类网络流行语已悄然成为我们日常学习、说话、和进行交流时所添加的“调味料”,这些富有时代性的词句会更加简洁生动、诙谐形象、新奇别致、感染性强,并在网络和现实生活中具有一定的传播影响力,具有一个很高的“可复制性”。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可以引导学生去尝试通过这些具有时代化特征的语句,让故事语境变得更接地气,与时俱进。当然,除了流行语之外,也可以对歌词进行一个改编,加入到故事角色的语言中,这样也能更快速地与受众产生共鸣。

不过在此要提醒各位指导老师,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把关,切记不能让自己的学生不经思考和选择,就为纯粹追求标新立异而一味地堆砌使用网络流行词。因为在这种误操作下,故事很容易落入俗套,大大降低故事本身的可读性,使其听起来没有意义。所以这个度的把握,尤为重要!

此外,利用好各种各样的声音营造适当语境,也是“讲好”一个故事的关键之一,毕竟可以使故事角色的形象塑造更立体和饱满。但是,有孩子会问:“我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怎样才能拥有丰富多样的声音呢?”根据实际教学工作经验,教师们不难发现,只要提醒学生在说故事的时候,有意识变一变语速,尝试调整一下音调就可以了。

在一般情况下,孩子们说话的语速较快、较为活泼;大人的声音往往趋于稳重;而老年人的声音会有些低、有些慢,更为和蔼可亲;至于坏人的声音,有的凶猛些、有的狡猾些......根据不同人物的思想和情感,以及性格特征、环境情况的变化,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语音、语速、语调、语气以及适当的动作配合来得以刻画人物。

在刻画人物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提醒学生尽力在既定语境下,去抓住这个人物的情绪和心理活动:一般当故事角色要展现骄傲状态时多为盛气凌人;平稳叙述的状态通常可以用在故事角色谦虚好学时;而当故事角色要去奉承拍马屁的时候,说话通常会低三下四的;至于说话断断续续的,除了结巴,也可能是故事角色生病感到身体不适的时候……让孩子们用声音来塑造一个故事人物,要求他们抓住故事发生时的特定环境和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结合人物本身性格,尽可能真实地展现故事人物当时当刻的最真状态。


四、口语生本化,融生活成长“讲好”故事

美国哈佛教育心理学家凯瑟琳·斯诺经过长期研究后发现,会讲故事的孩子在小学时的学习和社交能力比较好。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孩子从小学习讲故事,除了培养阅读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因为讲故事需要用到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词汇能力,以及记忆力、想象力。

作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万不可从思想上“绑架”学生,让其成为背诵故事的机器和模仿老师讲故事的“牵线木偶”。此时,教师需要走下“教学神坛”,让学生成为“讲好”故事的主人,在此过程中允许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用自己最为习惯的语言,同时,需要引导学生适当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融入自身内有的道德判断来讲述故事的前因后果,并表达自己的观点,相信这会使学生在发展道路上受益匪浅。

从讲别人的故事到讲自己的故事,这是学生故事能力发展的目标,学习“讲”故事”、锻炼“讲好”故事,无非就是要提高其语言表达的能力,在积累了足够的精彩故事之后,能够讲自己的故事讲出来,能够用“讲故事”的方法来论述自己的观点、来引导他人赞同自己,拉近彼此距离。其实学生们对自己是无比熟悉的,对身边的朋友也是如数家珍,对亲历的活动更是历历在目……然而当他们需要把这些熟悉的东西迅速准确地表达出来,却并不简单,甚至会觉得像来到陌生的城市,熟悉的角落,一时语塞、不知所云。

作为教师,当教会学生在众人面前,做好充分准备,讲别人故事的本领之后,下一个教学任务就是进行更为“生本化”的引导,和学生一起玩玩讲身边故事的游戏,让学生能够讲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故事,并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发现生活之美,能够出口成章、词不穷竭,并融合自己的生活和成长来“讲好”故事,讲出最为精彩的只属于你的故事。

综上所述,校外教育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讲好”故事是一件有趣且有意义的事情。从“讲”故事到“讲好”故事,“生本化”是重中之重,一切故事教学都应以学生为本,从真正意义上去调动学生的内在需求。当然,这仅仅是第一步,在故事部分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足够的时间去进一步诠释如何来更好地进行儿童故事口语教育,也必将有更多的技巧和方法应运而生。“讲好”故事其实不光是学生辛苦和坚持的旅程,也是校外教师不断学习修炼和努力探索的过程。

作者单位系上海市普陀区青少年中心


责任编辑:刘时玉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