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托幼
作者:沈蔚
时间:2020-05-29 11:59:11
之前,围绕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学系系主任张明红副教授的研究课题《从 PCK 视角探析幼儿教师社会领域专业能力的提升》,我们就社会性教育的八大核心经验连续做了六期系列报道。本期,我们将继续介绍社会性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的核心经验 :社会认知。
“宝宝,回家了。这是你的房间,我是妈妈,他是爸爸……”妈妈抱着新生宝宝从医院回到家,温柔地告诉他来到了什么环境,家人和宝宝是什么关系,也不管宝宝是否能听懂。孩子从出生开始便与这个世界开始接触,并受到周围世界的影响,在与其互动中,开始了对这个世界的认识。随着活动范围、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孩子开始对社会性客体(爸爸、妈妈、老师等)及其之间的关系(如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幼关系等)产生了认识,这就是社会认知。在社会认知的基础上,孩子对与自己有着相同特征的人群产生了归属感。随着孩子社会认知的不断深入, 归属感也发生着变化。孩子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渐成为社会的一员,开启了社会化的进程。
社会认知有什么作用
是孩子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
人际交往都建立在对他人的认知上,只有看懂他人的表情、行为,才能理解对方,才能发生有效的人际互动。
帮助孩子了解社会
理解不同社会角色的作用,并且认识到不同场合的社会规则,只有在此基础上,孩子才会产生尊重他人、遵守社会规则的行为。
提高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个不能理解周围社会关系、不能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作出合理解释与评价的孩子,他在人际交往中的行为很难做到合理。反之,良好的社会认知能力能帮助孩子选择和执行恰当的社会交往策略,提高适应能力。
社会认知有什么内容
既然社会认知很重要,那么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社会认知又包括哪些具体内容?简单地说,有五方面的内容。
1、对社会关系的认知,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幼关系、邻里关系等。
2、对社会角色的认知,即了解每个人承担的角色, 如知道妈妈是医生,医生是为病人看病。
3、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就是认识周围的世界,包括家庭、幼儿园、社区,乃至家乡、国家等由近及远的环境, 如知道这里是地铁站,可以乘坐地铁。
4、对社会规则的认知,如知道绿灯亮了才能过马路, 公园里的花可以欣赏但不能采摘。
5、对社会事件的认知,如知道最近有上海旅游节, 中秋节吃什么、有怎样的传说。
下面,用几个真实发生的案例来看看孩子社会认知的发展有怎样的特点。
场景一 :奖券事件
中一班教室的“海洋馆”和“宇宙飞船”两个游戏角最近成了孩子最喜欢玩的地方。因为想玩的人太多,孩子们商量了一个办法 :每天上午游戏结束后,可以领一张奖券,第二天凭奖券优先去相应的游戏角玩。这天,搭积木的优优想一到时间就去领一张奖券,明天就可以去“海洋馆”玩了。可是游戏结束,收玩具的提示音乐都播放完了,他还在搭积木,错过了领奖券的时间。等他想到去拿时, 奖券已经被全部领完,优优难过得哭了。杰宝说 :
“下次快点把玩具‘送回家’,马上去领奖券,一定能拿到的。”
社会规范认知的形成,是孩子社会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其社会化的主要任务之一。孩子要成为未来社会合格的一员,就必须理解和遵守这些规范,包括基本道德规范、文明行为规范、公共场所行为规范、群体活动规范等。比如知道在马路上不能随地扔垃圾,乘公交车要先下后上,因为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会影响他人,从而判断在电影院用手机大声通话的行为是不合适的……在这些社会认知都成功发生的前提下,孩子的行为才会符合社会规范。
案例中的孩子们,在游戏的小团体中,共同协商、确定了玩游戏、领奖券的规则,他们尽量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要求。杰宝遵守规则,领到了奖券,而优优虽然知道规则但是没能遵守,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在遵守规则的过程中, 他们学会了合作、协商等策略,逐渐从自我中心走出来,使自己符合社会需求的行为不断得到强化和巩固,这其实也是为适应社会、成为社会人打下基础。
场景二 :特别的秋游
周五幼儿园秋游,盼望已久的孩子们兴奋不已。可是,大三班的小琪突然得了传染病,整个班要隔离,所以大三班的秋游“资格”被取消了。得知这一“噩耗” 的大三班孩子伤心不已,向班主任求情。班主任同情孩子,向园长反映情况。园长想了想,说 :“让孩子来说服我吧。”于是,大三班开始忙碌起来,首先选出了代表, 再协商出对策。代表们信心满满地告诉园长 :大三班错时出发,不和别的班级一起发车 ;承诺到了公园坐在固定的一块草地上“就看看花、看看风景”“小手不去触碰公共设施”……代表们的充分准备和保证让园长同意了他们的请求。秋游当天,大三班的孩子们也兑现了承诺,秋游结束后还向园长反馈了活动情况。
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担当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如爸爸、女儿、幼儿园教师等,每个社会角色都有其权益、义务与规范。案例中,大三班的孩子显然对园长这个社会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知道应该“找谁谈”“谈什么”。而在此过程中,孩子也在群体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明白该角色所承担的责任和享有的权益,最后把坏事变成了好事,皆大欢喜。对社会角色的认知,是学前儿童社会领域学习的重要内容。在幼儿园里,有各种角色游戏区,如娃娃家、小超市、小医院等,让孩子通过角色扮演的游戏来认知不同的社会角色,学习不同社会场所的规则。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可以随机让孩子了解不同的社会角色,如外出散步,看见绿化带里修剪树枝的园林工人时,可以趁此机会让孩子认识这种职业。
场景三 :热情的楠楠
3 岁的沁沁入园没多久就找到了好朋友——楠楠。楠楠每天见到沁沁都会抱抱她,甚至亲亲她, 手拉手一起玩耍。一天,沁沁笑眯眯地走进教室, 楠楠开心地迎上去,下一秒就在沁沁的脸颊上咬了一口。沁沁疼得哇哇大哭,一旁的楠楠却不知道为何对方不开心。晚上回到家后,爸爸开始教育楠楠: “喜欢沁沁也不能咬她呀”“如果你是沁沁,是不是也会生气”……
社会认知的过程如同思维的过程,需要具备相应的能力, 如孩子看见妈妈皱着眉,判断她不高兴,并且试图推测不高兴的原因,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对于 3 岁的孩子来说,他的思维方式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很少考虑他人的感受。所以,案例中的爸爸让楠楠站在沁沁的立场上看问题的要求是不现实的,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观察力和生活经验都有限,他只关心“我”的情绪,把“我开心”等同于“对方开心”,再加上有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可能用类似楠楠
“咬”的行为来表达情绪,才导致案例中事件的发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去自我中心的发展,孩子才能意识到他人的立场、观点可能和自己不一样,从而“站在他人的角度上看问题”,体验从不同立场看待同一个问题。
家长可以做点什么
社会认知能力并不是一般认知能力的反应或表现,两者的发展不是平行的,也就是说, 并不是智商越高,社会认知能力就越强。孩子社会认知的发展受外在因素的影响更大,如环境、教育等。也就是说,孩子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需要通过教育获得关于与其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社会规则、社会角色和社会群体及其关系的相关知识。这就不得不提到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1、家长要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也就是以身作则,如答应孩子的事一定要做到、尊老爱幼、爱护公共环境等,这些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
2、经常给孩子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要求他完成并及时给予表扬,培养他的责任感和认真负责的态度。
3、结合实际生活,帮助孩子了解基本的行为规则或游戏规则,体会规则的重要性,学习自觉遵守规则。如:和孩子玩游戏时遵守共同约定的游戏规则;利用实际生活情境、图画书,为孩子介绍一些社会行为规则,以及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规则;对孩子遵守规则的行为要及时肯定,对违规行为给予纠正。
4、教育孩子要诚实守信。如:对孩子诚实守信的行为要及时肯定;允许孩子犯错误,告诉他改了就好,不要打骂,以免他因害怕惩罚而说谎;小年龄孩子经常分不清想象和现实,成人不要误认为他是在说谎;发现孩子说谎时,要反思是不是因自己对他的要求过高过严造成的,如果是,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同时要严肃地告诉孩子说谎是不对的。
专家支持/张明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学系系主任、副教授)
李文静(静安区南阳实验幼儿园园长)
陈 青(特级教师,原静安区南阳实验幼儿园副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