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属感:把爱蓄满

来源:上海托幼

作者:沈蔚

时间:2020-05-28 14:58:34

之前,我们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学系系主任张明红教授的专题研究《从PCK 视角探析幼儿教师社会领域专业能力的提升》中所提到的社会性教育八大核心经验之一:亲社会行为(以个体为对象)。本期我们继续聊聊另一个核心经验:归属感,它对学龄前孩子来说有何意义。

妈妈下班后回到家,一开门,3 岁的宝宝就奔向妈妈,和妈妈各种“黏”: 一会儿抱抱她,一会儿亲亲她,一会儿要求妈妈陪自己玩游戏。就连妈妈洗澡时, 宝宝也要搬个小板凳坐在旁边等,仿佛要将白天没见到妈妈的 8 个小时“黏”回来。

今年 2 月的平昌冬奥会上,打破世界纪录和奥运会纪录、夺得中国在本届冬奥会首金的武大靖,身披国旗在赛场当中,让五星红旗在场地里高高飘扬。

年幼孩子对妈妈的爱,努力拼搏取得成功的运动员对祖国的爱,看似不相干的两种爱,其实建立在同一个基础上 :归属感。从对家庭成员的依恋到爱国情怀的产生,都是因为归属感。它最早产生于家庭,随着孩子不断成长,活动范围不断扩展,归属感也在逐渐发展,爱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

归属感:让孩子得到爱,并学会去爱

亚里士多德说 :“从本质上讲,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所以,人都希望归属于某一群体,比如家庭、学校、工作单位等,可以从中得到温暖,消除孤独感、获得安全感。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形成了著名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从图中可以看出,人最基本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然后才是归属和爱的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归属感指的是心理上的安全感,它是孩子社会性发展中的重要情感,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有重要影响。对于 3 ~ 6 岁孩子来说,归属感就是感觉到自己是某一个群体中的重要一员、被他人接受、被他人认为有价值以及与他人成为一个整体的一种情感,是对自己所处的群体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简单地说,归属感让孩子得到爱并学会去爱。从爱自己、爱家人,到爱家乡、爱祖国。

归属感的培养

归属感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个体对所属团体产生归属感之后,就能自觉地以所属团体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具有归属感的孩子,愿意承担作为集体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并乐于参与集体活动。

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家长的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是归属感培养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吃饭、睡觉、阅读、洗澡、游戏……不是陪同、看管,而是全情投入、全心陪伴,在父母的参与中,孩子能真切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并且,在此过程中,父母适时用语言将对孩子的爱表达出来。孩子在幼年时成长在爱与关怀里,长大后才能带着满满的爱去迎接这个世界的风风雨雨。

●归属感带来安全感和舒适感

孩子在家庭里被接纳、欣赏,得到归属感,进入幼儿园后能融入到集体中,将来走入社会后也能迅速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坐标,得到集体的认同和接纳。

●归属感带来责任感和成就感

缺乏归属感会使人缺乏朋友,社交圈变得狭窄, 缺乏激情和责任感。对于孩子而言,缺乏归属感也会使他们表现出不适当的行为,从而影响自己和周围人的互动。

●归属感带来爱的情感和爱国情怀

获得归属感,是培养孩子产生热爱家庭、热爱集体、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的坚实基础。

归属感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我们家有一面墙是照片墙,上面挂着我们和孩子从小到大的合影。平时,我们也会和孩子聊聊自己,让4岁的女儿知道父母是做什么的、喜欢吃什么、属什么……爱的基础是了解,不光是我们了解孩子,也需要让孩子了解我们。女儿有时也挺关心我们,比如帮下班回家后的我拿拖鞋、吃饭时和我一同分享她啃了一半的鸡腿、也会拿着抹布“帮忙”大扫除……我非常享受这个过程,因为我感受到了爱的回报。

——玲玲妈妈

3~4岁孩子最重要的归属感对象是家庭,他们在情感上表现出对家庭的依恋。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孩子提供了安全感, 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刚入园时,许多孩子会产生分离焦虑,因为和家人分离产生的焦虑说明孩子对家庭有归属感,而面对幼儿园这个新环境还暂时不能接纳和认同。入园后,孩子的依恋对象的范围也慢慢扩大,开始亲近和喜欢老师,逐渐适应幼儿园生活。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对家庭有归属感,不仅是让孩子感受爱、得到满足,而且孩子也需要学会去爱、去付出。比如,可以在日历上标注出特殊的日子,如家人的生日,请孩子参与生日活动的策划, 让孩子根据自己过生日的经历,想想怎么为家人过生日或选购生日礼物。此外,和孩子翻阅家庭合照、讲述成长的故事、一起阅读、一同看望祖辈或其他亲戚,都能让孩子体验到家庭(家族)的温情和凝聚力。这样的亲子关系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前提,孩子最初的人际交往能力也会在家庭中和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交往的过程中形成。

上中班的女儿已经不再是那个刚入园时哭哭啼啼的小泪人了。每天回家后,她会告诉我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情,如自己的小组在比赛时拿了第一名,老师为什么会奖励自己一枚贴纸……她在班级里也交到了好朋友,旅行时会给对方带礼物,生病没来幼儿园还会跟对方视频通话、给予安慰。当然,孩子就是孩子,她们也有闹别扭的时候,女儿回家会气呼呼地向我告状。但睡上一觉,一切“恩怨”都烟消云散了。

——子君爸爸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天中近1/3 的时间都在幼儿园,所以他们归属感的对象已经扩大至幼儿园和班级。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让孩子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感和信任感。孩子不仅体验到自己所生活的群体温暖、安全,还愿意为这样的群体承担起力所能及的义务与责任。除了归属对象的范围有所扩大之外,4~5 岁孩子对归属对象的认知上也产生了变化,比如,开始了解和知道自己居住地周围的环境等。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归属感的建立需要家庭和幼儿园一起努力。比如,孩子每天回来后,父母可以和孩子聊聊班级里的事,开心的事情一起分享,不开心的事情给予疏导。提供机会引导孩子发现同伴和幼儿园对他的“好”,如“夸夸我的小伙伴”“夸夸我的班级”,唤起孩子在园的积极体验。

冰冰爸爸祖籍山东,去年我们带着冰冰去爸爸的家乡旅行。在这之前,他爸爸就做了“功课”,拿出地图标出目的地,在网上看看著名景点的图片,还给冰冰介绍了名人的故事,比如孔子,还有冰冰喜欢的《水浒》人物。有了这些铺垫,旅行时冰冰特别投入。有时,在电视上看到和山东相关的新闻时,冰冰还会很激动地指出“哇,泰山”“这个海鲜饺我也吃过”……家里有一张地图,我们会用三种颜色的笔在地图上标出各自去过的地方,时常会拿出来聊聊其中的趣事。

——冰冰妈妈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生活经验不断丰富,交往范围不断扩大。5 ~ 6 岁孩子的归属感的情绪体验更为深刻。他们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很在意自己是否被老师和同伴肯定与接纳。另外,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国家与民族产生了归属感,他们喜欢听老师和父母聊社会新闻、家乡的变化以及祖国的成就。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归属感的建立需要孩子对自己所生长环境有所感知,需要孩子耳闻目睹地去体验。同时,在归属感的培养中,成人的态度起着决定因素,也影响着孩子的视角与感受。可以带孩子出去走走:看看自己居住的社区;到城隍庙或枫泾古镇体验上海的民间文化;在博物馆、美术馆,甚至地铁等地感受城市建设的智慧。在边走边看边体验的过程中,对家乡、对祖国的自豪感也会油然而生。

归属感培养红绿灯

体验出来

让孩子体验传统节庆活动,如春节、元宵节、重阳节、中秋节,这些节日特别温暖,也是孩子喜闻乐见的了解家庭、家乡、祖国的途径,如找找春节的红色、理解年的来历,了解各地过年的习俗……

做出来

提供机会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给妈妈端杯水、在幼儿园参加义卖活动、整理自己的旧衣服送到小区旧衣回收箱。因为爱是双向的,得到爱的同时也要学会去爱,这是获得归属感非常重要的一点。

说出来

让孩子学会用语言表达,如说说幼儿园里有趣的事、亲朋好友过生日时送上祝福。归属感与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和人际交往有密切联系,而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有助于归属感的培养。

简单说教

归属感的培养不能靠简单说教,孩子无法体验到什么是爱,也就失去了行动的积极性。

急于求成

孩子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归属感的建立也是一点一滴、慢慢积累起来的。

 

专家支持/张明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学系系主任、教授) 龚 敏(徐汇区乌南幼儿园园长)


责任编辑:程媛媛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