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中学:劳动在实践中体验,教育聚合力而塑人

来源:《上海教育》杂志5A

作者:赵玉成 袁凌蓉

时间:2020-05-07 16:33:21

image.png

高中阶段的劳动教育具有特殊性,敬业中学自2000年推出“新世界营业员”“见习居委主任”等社会实践后,切实地在实践体验中推动劳动教育的实施。与此同时,在区域中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的功能,利用原南市、卢湾、黄浦三区合并的丰富人文历史资源,积极引导高中生正确劳动习惯的养成。在2014年,敬业中学全面引入了高中生学生生涯规划导航项目,旨在通过3~5年统筹共建单位资源,拓宽劳动岗位领域,构建劳动教育实施模式,完善生涯体验课程,以丰富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公益劳动作为劳动教育的生动载体,建立健全高中三年劳动教育和公益劳动架构及职业体验导航。

合理安排,个性选择劳动教育岗位

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公益劳动、劳动体验是劳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板块。敬业中学结合“敬业乐群”校史,培养学生崇尚敬业特色的劳动品质,积极发掘实践基地,开发劳动岗位,为每一个参加实践劳动的学生创设锻炼的机会,结合学生性格测试,通过了解自我、认识职业,选择与自己个性特长相匹配的劳动领域及岗位,来塑造良好的劳动品质,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如:在劳动岗位确定的第一个板块中的“认识自我、了解劳动”,每位高一学生都会进行在线性格测试,并生成个人报告。同时,切合测试分析后的学生个性特长,在已有的近60家社会实践基地中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分类。每个学生需要完成一定学时的基础劳动类岗位,也可以对自己喜好向往的劳动岗位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这样的分类,使得学生进行劳动的参与性、积极性大大提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劳动过程中观察鼓励学生,并适时给出意见和建议。

汇聚劳动资源,挖掘区域特色

学校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积极挖掘社会各界资源,全面发动学校党政工、校友团体、社区街道等全方位合力保障社会实践劳动育人工作的推进。如:学校通过校友会开拓丰富的基地资源,使校友为母校联系、申报并签约劳动实践基地。在2017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之际,同学们与馆长们共同发放《黄浦区博物馆手帐本》,一起品鉴各家展馆的镇馆之宝,体验到了劳动付出所得来的欣喜。

实践服务社会,让劳动回归家庭

家庭是检验孩子劳动意识强弱、是否具备劳动自觉性的真实场所。敬业中学在定期的家校互动活动中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学校的劳动,如:在一年一度“舌尖上的敬业”活动中由家长与孩子一起学做传统食品,类似包元宵、裹粽子这样的体验劳动帮助孩子在实践中习得技能。在敬业中学众多的签约单位中包括有第九人民医院、仁济医院等三级甲等医院。起先,部分家长对于学生去医院实践劳动心存忧虑,在收到学校和基地的三封《给家长的信》后,他们的态度有了很大转变。完成劳动实践后,每个学生撰写一份实践体验,配上一张同学们在劳动岗位上工作照。在参与同学的字里行间真诚地流露出对于劳动的尊重和需求。

敬业校园中的劳动教育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为载体,是同学们喜闻乐见的真实体验。学校先后被评为“中医药文化育人共建基地”“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优秀志愿者团队”“中国航海博物馆新型科学教育研究基地共建单位”等称号。在劳动教育中最大的受益对象——敬业学子,在劳动实践中赢得众多实践基地、劳动体验场馆评选的荣誉奖项,在劳动中认真投入、收获成就、增长本领,为自我未来的生涯职场奠定了真切实在的个人规划。

记者 赵玉成 通讯员 袁凌蓉


责任编辑:金寒草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