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蓓娜:以校内外联动,营造劳动教育新生态

来源:《上海教育》杂志5A

作者:上海市普陀区青少年中心主任、党支部书记 徐蓓娜

时间:2020-05-07 16:29:37

要想使新时代劳动教育真正“活起来”“动起来”,做到既“营养丰富”,又“美味可口”,就要坚持科学的理念、借助周详的规划与设计来加以推进。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支持和补充,校外教育力求在三个方面寻求突破:一是要把握劳动教育获得感的生成逻辑,提高育人水平,明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多重属性和价值取向;二是要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探寻活动路径,设计有获得感的劳动教育活动;三是构建劳动教育活动的支持系统,区校社联动,多方协同,形成合力,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平台和资源支持,营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劳动教育新生态。

把握内涵,构筑因势而谋的导向设计

在劳动教育中,学校发挥了主导作用,承担起实施劳动教育的主体责任。然而,劳动教育仅靠学校关起门来抓是不行的,必须形成和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齐抓共管、协同实施的机制。《意见》要求,各个学段、各类教育要围绕重点,把准定位,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在目标要求、内容选择、组织实施、考核评价等方面做好衔接,持续推进。

校外教育因势而谋,明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属性、社会属性、历史属性和审美属性,充分认识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厘清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根本任务、遵循路径和内容边界。

如果说,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进行劳动,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系统学习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那么校外教育则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积极协调和引导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组织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使学生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鼓励高新企业为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提供支持。

普陀区青少年中心是一座拥有十七层楼高的综合性、多功能、现代化的校外教育机构,拥有各类艺术、科技专业室40多个,以及520座的剧场和500平方米的多功能厅;同时还在全力建设M108科艺创新学堂,其中包括普陀少年科学院、STEAM创意乐园、水科技创新实验室、智能交通工坊等一些设施先进、功能独特的互动体验教室。中心以“劳动创造美好”为主题,克服活动内容“广义说”“时事说”“主题教育说”“专题报告说”等现象,遵循学生的身心特征,开展一系列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实现劳动教育要求、核心内容与学习教育、课堂学习、素养提升和个性发展的对接与匹配。

贴近生活,构筑求真务实的活动设计

劳动精神是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在劳动教育中,重点和关键就是组织学生实实在在地劳动,而且是以体力劳动为主,让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出力流汗。通过综合性劳动教育实践活动项目的设计与实施,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体悟劳动,实现知、情、意、行有机统一。

五育并举,让教育真实发生。除了劳动教育日常化,校外教育可以通过典型案例和社会调查分析,让学生在直面复杂社会现象中学会思辨。中心通过开设“劳模课堂”,将劳模请进来参与设计和教学,指导学生走出去跟岗实践,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逐步形成立体化劳动教育教学、评价、实践体系。在全民抗疫的特殊时期,中心化痛点为契机,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家居环境和家庭资源,进行劳逸结合的居家劳动实践,对学生提高防疫效能、形成与战“疫”状态相匹配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实现“居家成长”乃至终身发展。

积极变革,实现同频共振。校外教育要突出集体和组织的塑造作用,要通过形式新、内容正的多维活动,“道行互通,行知互动,技趣互促”,实现校内外课堂融合,课程全学科全领域贯通。中心个性化定制“技”“能”“艺”“创”一体化的真实课堂,借助高校、名企、基地,与教授、企业家、家长等家校社各方志愿者携手组织开展“劳动创造美好,M108职业体验岛”活动,通过“穿越未来”“非遗也时尚”“未来创造家”21门职业体验活动,组织学生在不同的新型职业体验过程中,学习不同技能。学生在灯彩、纸艺、面人、海派瓷刻等非遗文化动手体验的过程中,切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工匠精神”,通过“未来职业——人工智能(AI)与未来职业规划设计”“未来机长——四旋翼无人机的制作与编程飞行”“未来工程师”——可穿戴幼儿保护装置设计制作”“未来物流——索尼KOOV快递分拣机制作编程”等新型劳动项目,实现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的完美结合,让劳动教育直抵人心。

知行合一,绽放魅力之光。校外教育要彰显价值属性,不仅要培养广大学生成为自理劳动小能手、服务家人小帮手、服务社会小主人,还要基于学生喜好、关系、兴趣和价值自由组合,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体验之旅,通过学生个体选择体验内容,分工合作,带着问题去实践,在劳动教育中感知生活、热爱生活,激发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内生动力,达到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

活动前,中心提供前置菜单,引导阅读励志书籍影片。活动中,带领孩子走进各行各业,传递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活动后,启发学生聚焦劳动关系、劳动方式、劳动工具、劳动场景等提出一串有深度的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模板,撰写了一份份职业体验报告,或者创作完成与该职业相关的文创产品,设计动画短片、制订企业管理解决方案等,并在网络平台晒出相应的活动成果。事实证明,越具有挑战性和竞争性的参与劳动,越体现个体价值创造和才华展现的活动,越可以促进学生实现从感性到理性、从共情到共鸣、从自在到自为的三个转变。

深度融合,构筑以情育人的情境设计

“一个活动就是一个情感世界”。没有情感的思想是乏味的,缺少情怀的教育是无效的。在“劳动创造美好,M108职业体验岛”之“职业大体验”活动中,中心注重角色体验,优势互补,用学生身心投入的情境形成劳动教育价值的共建共享。

创设体验场景,增强劳动教育的感受性。人是环境产物,为了吸引学生,中心主动联系了金融、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养老等不同领域的品牌企业,一起打造真实职场的文化感、活动情节的仪式感和活动载体的审美度,用氛围传递劳动教育内涵。融媒体中心、星巴克咖啡旗舰店、小i机器人、福寿康养老公司、今日动画工作室、非遗传习基地等,让青少年学生通过“百闻不如一见”的亲身参与体验,在润物无声的感触中了解律师、工程师、护理师、烘焙师、非遗传人等360行,感受不同领域职业的魅力和职业精神,用自身的悟觉去深化知觉,把瞬时的情绪固化为持续的情感,理解劳动是一切财富和幸福的源泉,懂得人生的出彩靠勤奋劳动来实现,世界上没有抽象的美好生活。

创设激励情境,增强劳动教育的共生性。如今的青少年学生是在信息化、智能化时代成长的一代新人,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兴趣广泛,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他们渴望较多地投入激发活力、展现魅力、体现能力的活动内容,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喜欢在思考,实践和创意中提升认知,用创新性劳动去创造新生活。广大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也有制作乃至创造的冲动,自制糕点、饰品、文具,设计动画短片、养老院3D设计图、财商桌游、创意杯品,撰写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书法作品、制订企业管理解决方案等,一定意义上讲,这种好奇心和制作乃至创造的冲动,是他们的重要契机,也是推进劳动教育的重要契机。

创设资源情境,增强劳动教育的实效性。整合社会资源、实践资源、阵地资源,做好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宣传活动,利用官方公众号及时发布主题教育活动的信息,宣传教育成果,开展线上下同步宣传;通过“认领任务——职业体验——创意物化”三个步骤,“技能学习——艺术美化——灵感创作”三个阶段,让学生在项目研究中实现自主建构。利用研学APP客观真实、简洁有效记录学生学习表现,增加对学生爱国情怀、遵纪守法、创新思维、体质达标、审美能力、劳动实践方面的评价,用数据追踪学生的劳动实践情况;探索“云课堂”“虚拟场馆”“移动课堂”项目,组织好各类展演、汇报展示、成果交流等活动,及时固化和辐射成果,提高劳动主题教育活动的影响力。

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始终将勤勉劳作视为社稷之基和生活之本,崇尚“天道酬勤”理念。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校外教育要加强与学校、行业企业的紧密协同,积极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中劳动思想的现代转化,更好地吸纳社会资源支持劳动教育,丰富劳动教育平台和载体,提升劳动教育的精神品格,让中华民族勤俭、奋斗、创造、奉献的劳动精神在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身上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