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劳动教育,让孩子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

来源:《上海教育》杂志5A

作者:人民教育家,改革先锋,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于漪

时间:2020-05-07 16:28:41

劳动不仅是一种习惯,也蕴含了一种精神。劳动既是创造世界的,也是创造人的。在新时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一点儿也不逊色。劳动创造着美丽人生。

新时代背景下劳动不能缺失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创造了人间奇迹。2018年的全国经济总量相当于1978年的36倍。这个经济总量可谓世界的奇迹、人类的奇迹。谁创造的这个奇迹?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说:“40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当然,也包括我们的教育,大家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培养我们的孩子,所以劳动的价值在新时代一点儿也没有褪色。我们的孩子要创造美好的人生,劳动是不能缺失的。我们一直在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有时候在认识上仍会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我们知道:人在当今没有文化、没有知识是不能生存的,所有的知识都是劳动创造的,劳动创造一切。但是我们往往就会在知识的这个方面考虑得比较多,而忘记了劳动还包含体力劳动。在新时代,特别是人工智能快速发展,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要很好地结合起来。我们不能够培养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劳动教育,从恩格斯讲起,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都在讲劳动的重要性,因为没有劳动,就没有财富,所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劳动创造的。

我们中国人还特别不能忘掉的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勤劳是非常了不起的。毛主席曾说过:“中华民族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正因为我们的刻苦耐劳,我们的国家才有这么大的变化。改革开放40年,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这是了不起的。因此,我们对劳动应该是全面的认识,不能只是看到知识方面,还应该看到脑力劳动要和体力劳动相结合。

劳动教育在“五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新时代重新发现和认识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弘扬劳动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劳动情怀和劳动素养,有助于全社会营造崇尚劳动的正能量。德智体美劳,每一个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在教育中的功能。

首先,世界上一切的事物都是劳动创造出来的,包括人本身,劳动是基础,而且人的生存发展也需要劳动。我们过去一般认识的劳动仅理解为体力劳动,其实劳动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有简单劳动也有复杂劳动,有的劳动是要不断重复的,有的劳动是要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进行改进和提升的,因此劳动本身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人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力量,离不开劳动。但是我们不能仅停留于生存层面,劳动还能创造许多精神财富。在基础教育中,劳动教育是基础,“五育”之间相互依存、互相融合。以前我们去农村劳动,如何更高效地收割粮食是要动脑筋的,涉及智育问题;收粮食时要记得颗粒归仓,爱惜粮食,这是德育问题;种好的菜拿到市场去卖,要根据不同颜色和品种分门别类,赏心悦目能吸引人去买,这就是美育问题。因此我们应该通过某一项任务,发挥多项教育功能,“五育”之间有些可以穿插,有些可以融合,有些可以渗透,并不是简单的“1+1”,不是互相割裂的。我们知道孩子的生活及生存能力十分重要,但在不同阶段的培养应有所侧重,比如小学生的劳动应该是以培养生活能力为主的,包括会自己起床穿衣服、洗漱等;初中生的劳动应该以认知为主,认可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停留在习惯的培养上;而到了高中,对劳动的理解就是理性思考,因为劳动和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关系,劳动也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各行各业之间和谐发展,需要理性思考,要树立“劳动最光荣”的理念,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分工不同而已,都是为人类创造美好财富、美好未来。试想如果没有人愿意去做清洁工人,我们美丽的世界会变得怎么样,我不敢想象。

在杨浦高级中学(前身为上海第二师范学校)的校园里有一排排挺拔的香樟树,这是我在担任第二师范学校校长时带领全校师生种的,而且当时学校里所有的卫生工作,也都是由师生一起承担的。我是想让师生身体力行,珍惜劳动成果。由于20世纪80年代学校的环境较差,当时上世纪50年代时期盖的房子没有翻修过,周围的草丛长得很高,而且学校经费有限,因此如何建设校园是个问题。当时找教育局申请经费也是可以的,但我的想法就是劳动育人,环境不是靠向别人伸手要来的,是要靠自己创造的,学校除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制度育人、管理育人,还可以劳动育人。建设校园主要是培养师生的劳动精神和劳动情怀。在没有一个清洁工的情况下,我们进行整体规划,根据班级、教研组等进行分组劳动、分片区管理,在里面种花种草。经过我们的努力,学校后来被评为“上海市花园单位”。当时学生是住读的,平时要自己打水,自己洗衣,我记得那时宿舍里经常是热水瓶摆放呈一条线,衣服晾晒呈一条线……通过经常劳动,学生们的规则意识得以形成,也十分爱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从而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和情怀。对学生而言,一开始你让学生这样去做,其实他们是不大情愿的,后来形成习惯就好了。劳动本身也能锻炼人的身体,无论刮风下雨、晴天阴天,在校园环境中劳动是一种亲近大自然的表现,对于孩子体力的锻炼有好处。擦窗户时,有的学生开始乱擦一气,我就对他们说:“你们要擦到看不到玻璃了,才说明擦干净了,负了责任。”要在劳动的过程中唤起他们的责任心。

从学校角度出发有效推进劳动教育

在“五育”并举、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阻碍,从学校角度出发,该如何有效推进这一过程?

一是所有的教育要持之以恒。几十年初心不变,时间本身就是一个考验,时间经历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教育不是立竿见影的,10年、20年、30年以后,我们来看这个成品是怎样的。时间检验非常清楚,而且这个时间检验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是如何安排的也应该十分清楚。

二是学校要横向贯通。学校要和家庭、社会紧密结合在一起。我认为教育是全社会的事情,绝对不只是学校的事情,教育要做好“育人”,一定要把家庭教育的能量发挥出来,要把社会教育的能量发挥起来,大家聚成合力,这样才能够把我们的孩子教育好。

三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我一直觉得小学是非常重要的。打个比喻来说:教育就是一棵树,能不能长成参天大树归根到底决定于小学的根子扎得深不深。小学的根子,就是一棵树的根,它扎得深、扎得牢,其树干就粗壮。中学阶段就是树干,树干长得正了、粗壮了,我们就能够出人才,高等教育就会青枝绿叶,树冠非常茂盛。因此,我认为基础教育是最了不起的,是给人打基础的,它是陪伴人的一生的教育。因为我们学的是知识的核,原子核的核,是不会老化的。虽然有些知识老化得很快,但是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字的音形义、四则运算……这些不会老化,会跟随着人一辈子。在这里把“五育”互相交融起来、穿插起来,是科学,也是艺术。我们的“五育”绝对不是简单的“1+1”,培养人是集实践性、综合性于一体的过程。

培养人是集实践性、综合性于一体的过程

当今社会,要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我们那个时候大学毕业,你学什么就干什么。然而今天你学的和干的有时候距离会很大。为什么?因为社会飞速地发展、飞速地转型,对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就特别高。现在是后工业社会、知识经济社会。谁获得了先进的科技,经济就能得到发展。知识本身就是生产力,所以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的生产、知识的交换、知识的分配又重新布局了,如我们现在5G、机器人……因此,我们的教育一定要教在今天,想在明天,因为我们是在给未来的国民素质打基础,一定要思考,并且要思考好。

我期待在基础教育中,能进一步完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并在各种劳动活动中,丰富情感,明白事理,养成习惯,逐步提高实践能力、社会责任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养,培养学生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