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强:新时代,劳技课如何在体验和实践基础上点亮创新之光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王蕴玮

时间:2020-04-29 09:25:46

视频制作:何思哲  王蕴玮


“劳动周”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传统课程,同学们要停课一周,参加各种劳动 。从整理内务、打扫公共环境卫生到学金工、单片机等劳动项目……丰富的劳动内容深受学生欢迎。作为学校劳动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上好新时代的劳技课有哪些秘诀?

复旦附中劳技学科特级教师、“双名工程”劳技学科名师培养基地主持人吴强认为,体验和实践是劳动创新的基础,当学生通过实践熟悉了劳动的手段和工具,创新的时机就来了。

 

培养劳动精神首先要有体验和实践的基础

 

记者:学校的劳技课程是怎么组织的?怎么把劳动精神的培养和创新思维、工程素养融合到课堂之中?


吴强:根据上海市的劳动技术课程标准,复旦附中开设了五个模块的课程。我们倡导以项目制的方式开展学习,基础学习之后,每个同学可以根据自己发现的问题做一个任务或者项目,在项目中解决遇到的问题,最终获得项目的成果。

比如,我们有一个课程是要着力解决房屋建造中的抗震问题,学生通过创意设计、再加工,在学校的空地上把这个房子搭起来,然后还能亲自住进去。有同学的房子搭好之后又塌了,然后他又去找问题,去改良。

我觉得,劳动精神或者是创新能力的培养,都需要有体验、实践作基础。譬如上海课改的一个内容,就是做一个榔头。首先是工具的使用,总共要使用十几种工具,而这些工具的名称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学生认识了这些工具,这些工具是他物化能力的基础。他要做成一个榔头,不仅要付出艰苦的劳动,还要很细腻的肢体之间的配合,同时还要有毅力。

对于我们而言,培养学生的毅力品质,应该是劳技课程更加重要的内容。从每个细微的角度入手,比如一把锉刀锉一个面,这个是需要一些体验、需要一些时间的训练来做到的。在这个过程中,起码学生知道了做技术必须要认真仔细,误差不能太大,不然超过了就成了废品。

所以,当工具还是工具的时候,劳技课就老老实实教工具,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工具,这是人生存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当工具成为了“工具”,学生已经很熟练了,这个时候学生创新的时机就到了。你只要引领他去发现一个问题,他就能用自己的能力通过一个物化的结果表达出来。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记者:在这些课程和项目中,同学们劳动的素养和能力怎么体现,如何去评价同学们的成长?


吴强:其实过程性评价一直以来就是我们劳动技术课的一个评价标准。

至于方式上的体现,我觉得还是应该以一个研究的过程并结合研究的结果来评价。但比这两个问题更前端的是学生如何去发现一个自己需要去研究的问题,我感觉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更加重要。如果你问题都发现不了,那么你就不好去研究,如果你能发现问题,那么研究还是一个有据可循的路径。

我们期望的目标是,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一个项目,或者参加一个项目,做一个深入的研究,有一个深入体验的过程。他可以把这个过程描述出来,呈现成一个研究报告,这个研究报告也是有规范的。

这样的研究报告,既能反映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也能发现他对解决一个问题的规划和具体去实施这个计划时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获得的结果,包括失败的过程,我们都要求学生在报告中呈现出来。

这样一个研究报告,它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甚至更加能够反映出其创新的潜质。

 

劳技课里也能发现未来的职业方向

 

记者:以你的观察,通过这些课程的培养,同学们有什么变化么?

 

吴强:我们课程的满意度在学生的评价里一直名列前茅,以前大家觉得劳技课跟高考、跟学生的未来关系不大的,但是我们渐渐发现,劳技课跟高考是密切关联的。比如,我们技术的课程跟学生的工科素养有关系,通过课程,学生得到了跟大学预科相当水平的培养。这两年,升入好的工科学校的同学越来越多。

很多学生刚开始也意识不到劳技课的影响,但大家逐渐能发现自己对这些东西感不感兴趣,这对选择专业是有影响的。如果他不感兴趣,他也知道自己在选专业的时候可以避开这个。

我们有单片机应用与开发的课程,感兴趣的学生发现,自己不仅能通过焊接来驾驭它,还能通过编程来控制它,这样学生就会想往这个方向发展。实际上,这个课程就是微电子的一部分,跟我们现在谈的芯片等重要产业息息相关。我们有不少学生,还从这些课程的学习中受到了启发,搞了些很有意思的发明,并选择成为了自己的专业方向。

 

劳技教师更要有终身学习的习惯

 

记者:这样的劳技课程是不是对教师的要求很高?


吴强:师资的确是劳技课所面临的比较严重的问题,大学里也没有专门培养劳技方向的老师,现在学校里不少劳技课教师都是从其他学科转过来的。

我认为,做劳技教师首先是要懂技术,要有实践的能力,不论是中学还是小学,教什么内容就要成为这个方面的专家,教劳动自己却动不了手是肯定不行的。

其次,要有对的教法。学劳动和学理论不一样,是围绕发现、解决问题展开的,这也是我们推崇以项目制展开学习的原因。

第三,教师要热爱这个学科、热爱劳动。不论劳技课程地位如何,教师都要投入其中,做出成绩,让课程具备它应有的价值和功能。

另外,还要有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现在科学技术发展很快,不断有新的东西出来,劳技教师也需要不断地学习。

 

引导学生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记者:你以前说聪明的校长都多开劳技课,这句话怎么理解?

 

吴强:劳技课程是劳动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劳动教育的意义是重大的。

首先是以劳育德,学校要为国家民族培养合格的人才,肯定要注重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

第二是以劳育智,我们这么多年做了一百七十多个项目,学生的成绩不仅没有受到影响,而且是有提升的。在劳动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学会去有计划的执行自己的项目,这样的能力可以反哺其他学科的学习。

第三,劳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质,创新是人才必备的潜质,劳技课程里的创新是基于技术的创新,很多学生都能达到。

劳动不是单纯地指劳动技术,我们劳动技术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我觉得更关键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一种热爱劳动的意识,一种劳动的技术能力,并能够对劳动进行创新。热爱劳动,就有劳动的激情,有技术才有劳动的能力,最后加上创新,就能在劳动中进行创造。

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劳动和劳动技术课最终极的目标。


责任编辑:王蕴玮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