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联动”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师报

作者:潘希武

时间:2020-04-29 16:08:06

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要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应该说,中小学劳动教育资源非常丰富,但在课程体系建设、劳动场所建设、制度与经费保障等方面还缺乏系统的规划。中小学劳动教育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区域的统筹推进。区域构建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对于促进中小学深入实施劳动教育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广东省深圳市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一直重视开展劳动教育,把其作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并在以下几个方面下足功夫。

一是构建学生综合素养培养体系。2014年深圳市提出中小学生综合素养体系,劳动素养在学生综合素养指标体系中就有体现,劳动教育也在推进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系列举措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实施。

二是围绕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实施系列举措,以项目为纽带,在推进综合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实施劳动教育。如全面推进学校课程体系构建项目,一方面实现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德育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国家课程相结合,倡导回归德育课程的本质和要求,增强实践性,实现社会实践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另一方面实现劳动教育与校本特色课程的结合,包括在生涯规划教育中推进职业体验教育,丰富学生职业体验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和技能;广泛开发日常生活、手工制作等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尤其重点打造中小学生探究性小课题、科技创新教育、STEM教育等项目,推进跨学科课程整合,并由此推动新形态劳动教育的广泛开展。

三是注重制度设计。深圳市注重经费保障制度建设。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离不开“四点半课堂”。深圳市于2015年在全国率先试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四点半活动”。2019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按每生每年1000元标准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四点半活动”。建立面向社会开发优质教育资源机制,并积极引导优质教育资源进校园,丰富和优化综合素养课程种类和质量,其中包括各种形态的劳动教育课程。此外,建立科普实践学分制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实践教育活动。

四是注重平台和基地打造。深圳市与100多个企事业单位合作,打造科技教育平台和实践基地建设,加强中小学创客教育品牌化,大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加强校园劳动教育场所建设,重点打造传统形态劳动教育场所,包括日常生活劳动教育、植物或农作物种植等场所,强化打造人工智能新形态劳动教育场所。

劳动教育固然需要在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体系和总体框架中深入实施,但劳动教育有独特的素养培养要求和内容体系,特别是哪些劳动教育内容可经学科教学实施,哪些需要开发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等等。劳动教育对优质资源供给、劳动场所建设、经费保障等都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整体规划与统筹实施。

首先,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区域设计。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中央和国务院有关劳动教育的意见,制定区域性的实施意见。重点就如何打造区域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包括区域劳动教育专门课程体系、劳动教育学科教学实施、劳动场所建设以及资源供给等制度提出操作性意见。

其次,构建中小学劳动教育标准体系。应充分考虑区域实际,特别要在统筹考虑区域专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构建区域性劳动教育课程与教学标准、劳动场所体系标准、各类劳动场所建设标准、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等。构建区域中小学劳动教育督导标准,并根据标准加强全面督导,包括围绕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及劳动技能培养等,加强中小学生劳动素养培养督导;对政府相关部门劳动教育保障情况以及学校实施劳动教育情况进行督导。

再次,开发和构建区域劳动教育课程及整体布局劳动实践场所。实施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是构建劳动教育体系的核心。为此,教育行政部门要深入研究可经学科渗透的劳动教育内容与形式,构建专门的劳动教育内容体系,并组织开发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同时,构建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与企业、社会共建劳动教育基地机制,形成学校劳动教育场所、社会劳动教育基地与专门劳动教育基地相互补充的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

最后,加强制度建设。在加强经费的制度性保障基础上,一方面要统筹科普学分制、公益性劳动服务志愿证书制、社会实践性劳动证书制;另一方面要出台相关地方性法规,整体规划企业和社会的教育责任,特别是开放实践场所要为学校提供合适的社会实践、劳动教育等服务,构建学校与社会、企业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劳动教育基地机制。同时,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以及各类公益基金组织的合作,构建教育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此外,还要构建良好的社会服务购买机制,吸引社会优秀的劳动技能人才进入校园,提供优质的劳动教育服务。

(作者系广东省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