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王蕴玮
时间:2020-04-27 15:51:39
视频制作:何思哲 王蕴玮
在学校里接受了劳动教育,孩子回到家却不动手;为了不影响学习,家长反对孩子参加劳动;学校推进劳动教育,却争取不到社会和家庭的支持……新时代的劳动教育,社会、家庭、学校分别扮演什么角色?主体是谁?对此,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系教授宁本涛表示,应该让孩子通过劳动教育享受生活的美好,家长不应该剥夺孩子劳动发展的权利。
家校协作联动,让劳动教育深入生活
记者:有些老师反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劳动教育的开展伸不开拳脚,甚至处处碰壁。在劳动教育中,学校、社会和家庭分别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宁本涛:劳动教育并不是狭隘地指体力劳动或直接的生产劳动,而是指基于体力劳动与物质生产劳动的实践活动。在家庭生活之中,劳动体现为自理、自立的独立生活活动;在职业生活中,劳动体现为通过自己力所能及的、各种劳动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在社会生活中,劳动体现为丰富多样的、为社会作出应有贡献的公益性活动;在学习中,劳动则体现为与具体的学科知识相联系的实践,以及可动手操作的、能够化知识为能力与智慧的活动。
学校、家庭、社会在劳动教育的不同层面都扮演着教育者的角色,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学校是劳动教育的一个重要发起点,但不是劳动教育中的唯一主体,更不能取代家庭环境和家长的作用。
劳动是要让孩子深入生活,这是对生命价值观的认可。劳动教育要深入每个孩子的生活,家长的以身作则不可或缺,家长不应该剥夺孩子劳动发展的权利。日后孩子要走向社会、面对生活,不仅关乎劳动的技能,还有劳动的态度和精神,而这方面的成长需要家庭承担责任、发挥作用。
可以说,劳动教育是一个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相互配合共同解决的问题,但这个问题背后,还存在劳动教育实施主体单一、主体责任不明确的现状。我建议,家长要改变认知,社会要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学校也要引导家长和社会,教会家长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的教育方法。
教育重新赋能,强化劳动获得感和体验感
记者:在当今社会生产生活的许多领域,“机器取代人工”早就不是梦想,新技术的不断渗透普及让大多数传统劳动不再需要人的亲自参与。对学生来说,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还有什么价值和功能?
宁本涛:新技术取代了很多重复性劳动的枯燥工作,那社会就要求人才向高体验、高情感、高创造的方向发展。这也是新技术对劳动教育提出的挑战,要求未来的劳动教育具有创新性、游戏性、审美性,学生既要在劳动教育中体验劳动的艰辛过程,又要从中感受到劳动的幸福。
劳动可以将对孩子德智体美等不同方面能力的锻炼凝结在一起,让孩子得到全方位的训练、成长,这是每个人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进入新时代,当大量基础的体力劳动被机械取代,当人工智能深入每个人的生活中,劳动教育在训练学生掌握工具、谋生手段等以外的价值越发得到凸显。
新的劳动教育应当确保人获得一种自我存在的价值感和意义感,要有助于丰富人的关系属性。劳动中既有人与人之间相互协作的合作关系,也有人与自然万事万物的和谐共生关系。
现在孩子们接触的世界更多是高度模拟的世界,是一种特殊的自然,这是值得引起我们思考的现实。数字化时代,新的劳动教育更要注重劳动的体验,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审美人格培养上。在劳动中感知人类精神的伟大创造、体会人类文明的可贵,让学生在劳动中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挖掘发展内涵,劳动教育应主动扩容
记者:新时代、新环境和新理念,让劳动教育的目的也发生变化,现在的劳动教育要怎样顺应时代的发展?
宁本涛:在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点不再只是教会学生用什么样的工具,而是引导学生在掌握工具的基础上在劳动中开阔眼界锻炼思维,形成对不同劳动形态的理解与尊重,获得不同的生命体验,加深亲情友情的交流以及感受劳动的收获与愉悦。
在这样的目标引导下,发展的内容观在劳动教育中必不可少。当新的劳动形态不断涌现,劳动教育必须主动扩容以涵盖变化发展中的劳动现实,一方面要重视劳动形态的变化以及时调整更新教育内容,另一方面要重在劳动态度和能力的培育而不是具体技术的传授,使学生拥有健全的心态,以不变应万变。
比如,“劳动—生产价值—财务自由—消费”,这是一个完整的链条,其中消费是人类再生产的必要条件。消费教育、闲暇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也需要被纳入劳动教育范畴中。怎么规划闲暇时间、分配钱财、合理消费都应该是新劳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