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足球联全球”引发体教结合新思考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洪卫林 刘晓晶 刘时玉 袁征 马晓敏 魏黎 臧莺 马辰燕 金寒草 刘文婷 桑翔 任朝霞 焦苇

时间:2015-07-18 18:20:00


7月16日下午,2015中国(上海)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邀请赛,排位赛之德国法兰克福队与中国上海2队比赛在位育中学举行,上海2队2:0胜法兰克福 队。 (摄影:李立基)


7月17日晚,由教育部、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体育局、上海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上海市华侨基金会共同承办的2015中国(上海)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邀请赛圆满落幕,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中国侨联副主席乔卫、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出席闭幕式,并分别为冠军、亚军和季军队伍颁奖。在赛事冠亚季军和“最佳运动员”、“最佳射手”等各单项奖诞生的同时,旨在搭建更多“以球会友”交流沟通平台的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联盟也随之成立。为期一周的邀请赛期间,来自中国、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泰国、斯洛伐克、喀麦隆、西班牙8个国家的12支U18男子青少年校园足球队汇聚申城,参与了一场体育竞技的盛宴,文化交流的盛会,掀起了一股充满青春活力的“校园足球旋风”,也带来了一种喜人的体育新风尚。

无论是亲临邀请赛的现场,还是驱车行驶在装有赛事高架刀旗的南北高架上,亦或者是乘坐在“校园足球号”地铁专列中,你都能感受到校园足球之风的“魅力”。足球赛已经落幕,它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可以引发哪些思考?

“体育育人”无处不在

“足球育人”“体育育人”……比赛期间,“育人”这一词汇,被频频提及。

7月12日,中国上海二队与德国波茨坦青年足球基地队在小组赛中相遇。上海二队的右前卫张浩同学出场时头上缠着一圈白色的绷带,引人注目。原来,他在三天前的一场比赛中意外受伤。“但今天他仍坚持上场比赛。”谈及张浩的受伤,他的母亲周芳羽女士既心疼又骄傲。周芳羽告诉记者,张浩6岁时就被教练选中,开始了足球生涯,在近十年的训练比赛中,他身上受过大大小小的伤,至今膝盖和腰部都有不同程度的伤病,但他都咬牙坚持了下来。张浩曾代表上海队参加全国性学生运动会获得了冠军,在第47届亚洲学生运动会上荣获第四名。“以前小孩子比较娇气,但后来通过体育和足球,他得到了切实的锻炼。如今,他很独立,也很坚强,这些都是足球带给他的。”周芳羽欣慰地说。

2015中国(上海)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邀请赛举办期间,有10名来自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沪上高校的大学生裁判员担任边裁,他们都是上海市校园足球联盟的裁判,有着丰富的校园足球比赛裁判经验。同时,还有一些大学生在“第四官员”等裁判员岗位上公正执法、认真履职。

上海金融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刘宗麒在本次比赛中担任“第四官员”。刘宗麒并非体育科班出身,完全是半路出家。“我是在高中老师的影响下接触到裁判这个工作的,他觉得我很有天赋,性格外向,在场上善于沟通交流,对比赛能有帮助。我正好也对裁判挺感兴趣。”进入大学后,刘宗麒已有4年足球裁判的执法经验,也拿到了一级裁判员证书。“我执法过上海市校园足球联盟的比赛、上海市‘陈毅杯’等各级足球赛,对于以后想要成为更高级别的裁判而言,这些执法经验是很重要的。”刘宗麒坦言,担任足球裁判的经历,让他更深刻地领悟了什么是体育精神。“注重团队协作、奋力拼搏、永不放弃,这是足球运动带给我的最大收获!”

在知名足球裁判员、上海体育学院张忠老师看来,学生裁判员的积极参与,不仅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更体现出“体育育人”的理念。据了解,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管,上海市体育局作为业务指导单位的上海市校园足球联盟,近年来积极吸收对足球有兴趣的大学生加入到裁判队伍中来。张忠说:“一方面,大学生裁判是对校园足球人才的有效补充;另一方面,从大学生中培养裁判,特别是吸纳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相对于传统的裁判培养模式,更有利于提升裁判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体现体育育人的价值导向。”

育人不仅体现在赛场内,也体现在赛场外。2015中国(上海)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邀请赛开幕式原定于7月11日举行。备受期待的精彩开幕式,由于突如其来的台风“灿鸿”可能带来安全隐患,因此,组委会在慎重讨论后作出了取消开幕式的决定。虽然精彩的开幕式未能如期上演,但参与的过程足以体现“体育育人”的理念。

作为全市中小学中一所老牌的健美操特色学校,莘庄中学是原定开幕式表演的“主力军”,他们承担了开幕式压轴节目“啦啦操”的表演。让带队教师蒋燕芳感动的是,不少学生主动放弃了休假时间,来学校集中排练,家长们也全力配合,只为向观众奉献出一台精彩、完美的开幕式。“孩子们纷纷表示,要用自己最好的表现,让国际友人了解中国青少年的青春活力。”蒋燕芳说。

在7月8日的开幕式彩排现场,闵行中学的80多位学生顾不上吃午饭,就早早来到了彩排点位育中学。姚远、张璐和钱思怡是闵行中学健美操队以及健美操社团的学生。当听说有机会参加2015中国(上海)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邀请赛开幕式时,她们主动向学校老师报了名,成为了开幕式“啦啦操”方阵表演中的一员。“从7月1日开始学习这套动作,到现在能够完整流畅地表演出来,这一周多的时间,让我们觉得很充实。”张璐微笑着说。

建平中学带队老师区桦介绍,学校前期的排练是每天早上从8点到11点半,下午从12点半到15点。“由于学校宿舍正在大修,难以住宿,很多学生每天必须在学校和家之间来回往返。对此,学生们毫无怨言。”区桦说,因为在孩子们看来,这样的参演机会是难得的人生体验。

7月11日,当本届开闭幕式总导演王美意将开幕式因天气原因而取消的消息告知参演的师生们时,大家都表示理解。但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不少学生难过得哭了,哭泣不是为了自己,而是觉得没能将精彩的开幕式向世界友人呈现而感到遗憾。王美意不停地安慰孩子们,“不管结果如何,经历过了,就是一种成长,这也是体育精神所在。”

志愿者彰显青春活力

经受锤炼的还有忙碌在赛场内外的志愿者们。赛事期间,共有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杉达学院的13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奔波忙碌于赛场内外,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身着白色T恤的年轻志愿者们,步履轻盈,充满活力,被观众们亲切地称作“小百合”。

上海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专业学生王妍嘉在接待部工作,从7月10日开始,每天从早上8点开始工作,一直要忙碌到晚上近10点。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台风“灿鸿”突袭申城那几天,由于航班延误,有的海外球队到住宿地时已是晚上10点。虽然已是深夜,但王妍嘉和她的同伴们依然精神抖擞,为远道而来的宾客们发放各种物品和资料,耐心地进行温馨提示。王妍嘉说:“之所以积极报名大赛志愿者,就是为了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升华自己!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对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大一的学生沈欣玥来说,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她选择了做校园足球赛的一名志愿者。每天早上八点钟从上师大赶到上海中学,发饭票、调度用车、送饮用水……一天的志愿者工作就在这样的忙碌中开始。没有绿茵场的风光无限,作为足球赛的后勤工作者,沈欣玥和其他的志愿者们一样,利索地处理着每一件琐碎的事情,丝毫没有觉得枯燥。

沈欣玥告诉记者,上师大体育学院有很多同学都报名了这次足球赛的志愿者工作,“我是体育教学专业的学生,参与到这样的比赛服务工作中,不仅能耳濡目染校园足球的国际化水平,而且能体验到赛事的组织筹划过程,这对于专业学习和今后的职业发展都是很有帮助的。”

上海杉达学院地处浦东金海路,远离市区。为了当好志愿者,不少学生在兼顾期末考试复习的同时,每天要顶着盛夏的酷暑,坐公交、换地铁,前往上海中学和位育中学参加志愿者工作,单程就要花费两个多小时。

黄祎雯是上海杉达学院传媒学院三年级学生,是这次比赛的新闻宣传志愿者之一。尽管第二天要考试,可7月12日当天,黄祎雯还是“泡”在比赛现场,搜集新闻线索和鲜活素材。当天最后一场比赛结束后,她回到家顾不得休息,立马翻出电脑写稿。22:13,点击发送后,她完成了当天的工作任务。“这次志愿者工作给了我机会,让我能够将老师课上教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很忙碌但很快乐。”黄祎雯说。

在志愿者服务工作中,不仅有大学生的身影,也有中学生参与其中。作为赛点的上海中学、位育中学,都安排了学生志愿者。譬如,上海中学便有不少高一高二学生参加了“地陪”、“球童”等志愿者工作。“在这样的国际性足球比赛中,青春的张扬和运动的快乐,让我们深受感染。”上海中学高一学生志愿者小姚说。

“多元办赛”体现机制创新

2015中国(上海)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邀请赛呈现出“多元办赛”的显著特点。赛事除了有来自上海市教委、上海市体育局等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外,在上海市侨联、上海市华侨事业发展基金会等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的积极统筹下,还得到了海内外各方力量的鼎力协助,开创了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团体通过联合办赛、多元合作,探索青少年足球赛事运营的创新模式,积累了推动青少年校园足球健康发展的创新经验。

其中,海外华侨领袖(简称“侨领”)为了祖国的“足球之梦”奔走筹措,通过侨团组织、公益资助、民间外交等创新形式,推进了赛事的顺利开展,展现了海内外华夏子孙共谱“中国梦”的感人篇章。据悉,在本次12支参赛球队中,共有8支国外球队,这8支球队来自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泰国、斯洛伐克、喀麦隆、西班牙等国家,均由热心的侨团侨社和侨领牵线搭桥,最终促成他们来沪参赛。尽管忙碌而耗费精力,但许多侨领依然热情高涨,他们兴奋地说:“以球牵线,以侨联球,以项目为平台,我们海外和国内的侨界就有了互相联络、联合、联动的更好抓手了。”据了解,在本次赛事中,海外侨团侨领资助的机票及保险、公益捐赠款、物资等累计达到930万元人民币。

国外球队参加本次比赛,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参赛队及随行人员的来回机票需要自行担负。侨领们为此或奔走拉赞助,或自掏腰包,将这笔不菲的费用结结实实扛了下来。比如,仅旅德上海华人华侨总会会长、欧洲上海社团联合会会长龚礼明一人,便担负了3.5支海外球队80余人的机票费用。此外,他还发动了德国法兰克福的总领事,一起促成了法兰克福青少年足球俱乐部球队的成行。

“办好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赛,是一件大事、实事、好事、善事。”这是旅德上海华人华侨总会会长、欧洲上海社团联合会会长龚礼明这几天的感慨。作为赛事的战略合作伙伴之一,龚礼明带领着欧洲上海社团联合会联系组织了欧洲地区的华人华侨,承担了大量的联络与后勤保障等工作。

龚礼明表示,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邀请赛是一个良好的契机,侨胞可发挥语言、文化等优势,运用在住在国的影响力,为祖国青少年足球事业“牵线搭桥”,这对华侨来说,是一件实实在在回馈祖国的“大好事、大善事”。

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何继宁认为,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不仅需要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也需要国际交流和合作,此次足球邀请赛,体现出多元性、创新性、公益性等诸多特点,为校园足球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龚礼明说,接下来的3-5年里,在教育、体育等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他相信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邀请赛一定能成为一项品牌赛事,“我们侨胞已经做好准备,并有更多的经验、更大的信心可以将这项赛事举办得更好。”他还希望,在今后的中国足球发展之路上,能让更多的校园足球队“走出去”,与国际先进的青少年足球队伍交流学习。

“在实现足球梦、中国梦的道路上,在推动各国各地区间的民间交流上,我们华侨将不遗余力地配合、推动、发展。”龚礼明道出了新时期海外华侨们的赤诚“中国心”。

是竞技比赛,更是文化交流

赛事不过短短一周,但除了比赛,更多的是“文化味”。

7月11日上午,赛事主办方在华东理工大学举办了2015中国(上海)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邀请赛高峰论坛。国内外专家汇聚一堂,围绕“国际视野下的青少年足球”这一论坛主题,探讨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方法与机制。德国著名足球教练施拉普纳、根宝足球基地董事长徐根宝等足球名宿以及来自德国、西班牙、斯洛伐克、澳大利亚、泰国、喀麦隆等国外球队的代表,都分享了各自在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方面的宝贵经验,现场氛围极其热烈。

在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看来,国际足球邀请赛绝不只是一次竞技比赛。他说,举办这样一次国际邀请赛,就是希望能够把全世界关于足球最先进的理念、最先进的教育教学训练以及竞赛组织,球队建设,俱乐部建设的经验学过来。“我们应该在国际视野下来审视中国青少年足球乃中国足球的发展,深入思考: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思路、什么样的举措、什么样的实际行动才能闯出一条中国足球发展的腾飞之路。”

7月13日上午9点,上海市鞍山初级中学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他们是参加2015中国(上海)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邀请赛的德国参赛队教练员与球员代表。作为本次邀请赛的系列活动之一,中德教练员校园足球交流研讨会在此举行。

在当天的研讨会上,除了在中德足球教练之间进行一场“深度对话”外,鞍山初级中学还专为远道而来的客人们安排了一次特殊的“中华书法体验之旅”。

“我们安排中德小球员进入专用书法教室进行书法展示与交流,专职书法教师也向德国学生详细讲解,并由鞍山初级中学的学生手把手教德国同龄人简单的汉字书法。”鞍山初级中学校长贾晓岚说,相信1小时的交流会让德国师生深切体验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精髓所在。

上海市校园足球联盟相关负责人李力表示,一方面,上海市校园足球联盟的教练们通过观摩德国教练的训练课,可以直观体验和学习德国足球的先进培养经验,而中国的小球员们也能现场体验一堂特殊的训练课,感受德国足球的魅力;另一方面,德国的小球员们在鞍山初级中学现场体验书法文化,也能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中德交流活动就是一次以球会友、提升彼此国际视野的双赢活动。”李力说。

在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共体育组组长、上海交通大学体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孙麒麟看来,德国是个足球先进国家,不光球队成绩斐然,德国足球的科学管理、青少年健康管理、体育课程的科学设置和教育方法都十分先进。对小学生和中学生,德国教育提倡身心得到发展。这次中德教练员校园足球交流活动,让中国的足球少年有机会上一堂原汁原味的德式足球课,让德国的足球少年现场体验中华书法文化,其背后的意义很大。中德教练员和球员互动的,不仅是足球与先进的足球教育理念,体育教育的方法和手段等,更重要的是中德两国之间的文化。

7月15日,参加2015中国(上海)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邀请赛的外国青少年球员们来到上海博物馆、豫园、外滩、城隍庙、上海马戏城等上海标志性地标,参观体验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的文化很特别,上海博物馆里有许多很有意思的东西。”斯洛伐克特尔纳瓦斯巴达足球队的队员迪奥戈(音)说,这是他和队友们第一次来中国上海,非常喜欢这里环境和文化。迪奥戈说,在上海的这几天,赛事主办方的有序组织和精心安排,让他和队友们印象深刻、倍感留恋。来自德国的青少年球员菲利普(音)也不禁感慨道:“我喜欢上海,这是一座很现代化的大城市。我们在这里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跨文化的交流是相互的,不仅中国文化在国外球员心里留下了美好记忆,外国球员也给中国的运动员和志愿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内蒙古达拉特旗第七中学足球队的队员翟凯民说,在与国外参赛队比赛的过程中,每当场上出现磕绊时,双方都能友好地示意、伸出手拉起对方。“外国球员在球场上非常具有规则意识和职业精神。在与国外的球员竞技交流过程中,我们不仅学习到了足球技艺,也收获了友谊。”

传播体育文化需要创新载体

体育文化需要传播,需要创新载体。7月以来,有心人注意到:在上海地铁8号线的轨道上,有一辆动感靓丽的“校园足球号”专列疾驰而过;人头攒动的地铁站厅的LED大屏上,滚动播放着校园足球邀请赛的公益宣传片;公交车身、户外大屏、高架刀旗……2015中国(上海)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邀请赛的户外宣传,遍布申城的角角落落。这是赛事主办方高度重视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营造的生动缩影。

据了解,大赛主办方与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专门启动了校园足球专项宣传工作。其中包括将地铁8号线 822号列车改制成“校园足球号”文化宣传专列,于7月1日至7月31日起在地铁8号线上运营。在该专列的车厢拉手、壁贴、车门上,均张贴了相关海报、图文,介绍“2015校园足球邀请赛”。在拉手背后,还设有“问答”,分享有关足球的小知识,让更多乘客在地铁出行中了解这一重要国际赛事,感受浓郁的足球文化。

此外,在地铁人民广场站、徐家汇站、新天地站、上海科技馆站的LED大屏上,从7月9日至7月31日每天滚动播放足球邀请赛的公益宣传片;在人民广场站、陕西南路站、江苏路站、宜山路站等车站站厅站台的灯箱上,醒目刊登着足球邀请赛的公益海报。

事实上,通过学生体育赛事大力弘扬“健康第一”的理念,上海市教委、市体育局等委办局与申通地铁集团早有良好的合作先例。2014年暑期,第十二届全国学生运动会在申城举办。在人民广场地铁站“文化长廊”,为期一个月的“阳光-梦想”优秀书画作品展,吸引诸多乘客驻足停留。在开幕倒计时30天之际,主办方推出了“阳光少年号”、“活力园丁号”地铁专列。从中小学生中评选出的十佳“阳光少年”和从基层体育老师中评选出的十佳“活力园丁”作为首批乘客,乘坐了这一专列。

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办公室主任吴昕毅表示,上海地铁现在每天有900万左右的客流量,是推进公共文化建设和公益宣传的重要窗口和载体。作为一项国际性赛事,此次青少年校园足球邀请赛对上海的城市形象、对校园体育运动的推广,都是一个良好的宣传契机。“多样化的宣传方式和创新手段,不仅能让本次比赛为人熟悉,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氛围,弘扬‘阳光运动、健康成长’的理念。”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休闲与艺术学院原院长卫志强认为,在2015中国(上海)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邀请赛暑假期间举办,有2万余名中学生观赛、让大学生裁判员担任边裁,这不仅能让热爱足球的学生充分体验到足球的乐趣,也可以通过他们将足球文化更广泛地传播。在他看来,热情参与、乐在其中的学生群体就是传播体育文化的最好载体。

让体育文化渗透到青少年心中

校园足球,不仅只是校园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同时,仅有足球文化远远不够,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需要形成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这是诸多专家和学者的共识。

今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以足球作为体育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举措。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在出席2015中国(上海)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邀请赛高峰论坛时表示,我们通过校园足球希望达到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进一步凸现体育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王登峰说,发展校园足球的一大愿景,并不是把踢球的孩子全都培养成运动员,而是让孩子爱上足球,享受其中的乐趣,最终成为会踢足球的各方面人才。“孩子对足球有兴趣,中国的足球水平自然会提高。”

德国著名足球教练施拉普纳则指出,“在德国,足球的普及程度非常高。从四五岁的孩子到70多岁的老人,他们每周都会举行足球赛。足球也成为全家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足球文化已深深根植于德国的家庭中。”在中国,很多家长都抱有认识误区,认为踢球会影响孩子成绩。“我明确地说,这是不对的。爱运动的孩子,有拼搏进取心和责任心,学习成绩也一定好。”对此,施拉普纳的观点很鲜明。

据介绍,德国足球协会现有860万成员,至少有360万人每周都会踢场比赛,孩子们也有自己的足球赛季和冠军,他们在家附近就能方便地找到训练场地,在球场上结交朋友,足球成为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

“举办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邀请赛,最终的成绩名次并不是最重要的,更为重要的是,传播足球文化和体育文化,发挥体育育人的功能,促进所有青少年在运动中健康快乐成长。”上海市中学生体育协会主席、特级校长徐阿根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要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高度重视。这就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家长乃至社会人士,都要认真思考:如何回归教育本原,让学生有更多时间、空间参与体育运动,让体育在培育学生的意志、心理、人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令人欣喜的是,今年暑假,上海市教委和上海市体育局精心策划,联手主流媒体推出了“2015上海市暑期学生阳光体育系列赛”,充分体现大众化、普及化特征。今年,该系列赛在足球、篮球、乒乓原有传统项目基础上,首次增加排球、游泳和网球这三项赛事。上海市教委体卫艺科处处长丁力表示,多样化的项目设置充分考虑到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喜好,赛事项目基本涵盖了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使他们能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不同的赛事参加。

近年来,上海在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方面一直走在前列,且卓有成效。

据了解,为了建立科学完善的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体系,2012年2月,上海在17所高中启动了以高中体育专项化为引领的体育教学改革试点,上海市教委决定在高中学校体育教学中开展以学生兴趣和技能水平为依据,打破传统年级、班级概念的分层次专项教学改革试点工作。3年多来的实践表明,这项改革让更多中学生掌握了体育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爱上体育课又爱体育锻炼”成为喜人新气象。

上海大学体育学院教授柏慧敏指出,足球在“育人”“育能”“育才”三方面可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说,运动技能的教学一直是学校体育的主题,强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与学习运动技能并不矛盾,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学习和训练足球技能的主要目的还是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终身体育思想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理念的反思已成为国内外体育教育的共同价值取向和发展趋势,而其核心思想正是以学生掌握运动技能,进而使运动参与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以实现终身体育锻炼之目的。”柏慧敏说,经验表明,在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导情况下,学生的选择往往遵从简易好玩的原则,没有定向性,浅尝即止,并不能帮助学生建立长久的运动兴趣。因此,上海市教委创新性地提出并实践“中小学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大学体育专业化”的教学改革的发展范式,正是以运动技能为载体以达成体育教育之目标,其在教育层面上的意义与发展校园足球在实践层面上是契合的。

上海市中学生体育协会主席、特级校长徐阿根介绍说,为了深入推进高中体育专项化工作,今年8月,上海市教委将委托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开展“高中体育专项化”师资培训,对上海17所试点高中的400多名高中体育教师进行为期一周的专项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篮球、排球、足球、网球、羽毛球、兵乓球、游泳、武术及健美操等九大项目。

据悉,这九大项目是17所学校高中生选课最集中的体育项目。徐阿根强调说,此次师资培训的重点,不再以提高运动技能为主,而是更针对体育教学实践,让体育老师们通过培训理解、认识专项体育教学的基本方向:培育人的品质、发挥体育育人的功能。

“无论是足球,还是篮球、网球、羽毛球等等,校园体育发展的重点是回归教育的本质,营造一种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让体育文化渗透到学生心中去,促使他们自主自愿参加体育运动,并享受运动带来的健康快乐!”徐阿根说:“令人欣慰的是,上海体育教育教学正在朝这个方向发力。”

“阳光运动、健康成长”需要更多践行者

伴随着上海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阳光运动、健康成长”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意识到,参加体育运动应成为孩子的一种健康生活方式。他们不仅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7月14日10:30,上海上宝中学初三年级的孙敦鲸同学和他的小伙伴们出发去七宝中学,参加闵行区新民晚报杯暑期中学生足球赛的三四名决赛。下午3:00,好消息传来,孙敦鲸所在的蕴方国际队,以2:1赢得比赛,获得第三名。两个进球中,作为前锋的孙敦鲸进了一个球。为此,他很兴奋。

6月14日中考结束以后,孙敦鲸就和8名同学一起组成了5人制足球队,并在网上报名参加了新民晚报杯暑期中学生足球赛。参赛前,他们每周都去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训练3次,有住得近的小伙伴早早就去占场地。为了能取得好成绩,他们找高中生足球队来练习,还请了在闵行中学读高一、踢球技术不错的李宇晨同学做教练。“教练教我们技战术,教我们逼抢,我们进步很快。”孙敦鲸开心地说。这个教练,是他找来的。

在足球队里,小伙伴们各有分工,梵承云找了叔叔做赞助,球衣、训练时的工作午餐,比赛胜利以后的庆祝大餐,都由赞助商包了。“我们是唯一一支有赞助的球队哦!”孙敦鲸自豪地介绍。史沐恩组建了啦啦队,从班里拉来6名女生,每次比赛时,啦啦队在场边为队员们加油鼓劲,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上海立达中学初一年级的邵美仁余同学也有自己的暑期运动计划:游泳和夜行。游泳是邵美仁余最爱的运动项目,“我叫美人鱼,当然喜欢水。”她调皮地说。从幼儿园大班开始学游泳的她,已经会四种泳姿,敬业游泳馆的教练都认识她、喜欢她,说她游泳特别有感觉。暑假刚开始,她就让妈妈买好游泳卡,现在开始天天下午都去游泳。邵美仁余的妈妈说:“孩子喜欢游泳,我们也很支持,多锻炼,身体好,还能长个子。”除了游泳外,邵美仁余还是“夜行一族”。每天晚饭后,她都会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小区里快速行走,用手机上的健康app记录步数。“现在,我基本上每天能走10000步呢!”

同学们都有自己的锻炼计划,学校里也开出了体育暑期作业。上海民立中学莫爽副校长告诉记者,作为一所游泳特色学校,学校已经把游泳加入今年的暑假作业,要求每个学生暑假里坚持游泳。此外,学校还鼓励学生参加今年暑假的各项阳光体育活动。截至目前,篮球、足球、排球、游泳、乒乓等各项暑期阳光体育活动中都有民立中学学生的身影。

据悉,作为体育传统名校,民立中学历来很重视体育活动的开展,始终坚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曹斌校长说:“我们希望培养学生终身从事某项运动的兴趣与能力,并结识终身从事该项运动的伙伴。我们要让会读书的人能运动,能运动的人会读书。”

作为2015年中国(上海)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邀请赛举办地之一,上海位育中学校非常重视暑期体育活动的开展。除了承担本次大赛外,学校还与华泾镇一起组织趣味篮球赛,邀请周边的学生来参加。街头三对三篮球赛、三分钟投篮赛等趣味比赛,总会引来很多中小学生参与。而这样的比赛,已经坚持了好多年。

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沈建华认为,校园足球具有独特的精神,孕育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培养学生积极向上、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团队意识具有重要的价值。她说,足球师资也是影响校园足球发展的核心要素。在当下,应该进一步强化在职体育老师培训,构建三级足球师资培训体系。受上海市教委委托,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已对上海数百名“校园足球活动指导员”开展专题培训,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课,让他们掌握校园足球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学会上好足球活动课的组织与方法。她认为,要进一步提高校园足球活动质量,必须学习国外关于青少年后备人才先进理念与培训模式,培养一批技术精良、业务过硬能够承担区、市级学生足球队的“高水平级教练员”。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一线教师,7月13日上午,上海鞍山初级中学足球教练员陈栋有幸参加了中德教练员校园足球交流研讨会,这也是2015中国(上海)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邀请赛的系列活动之一。陈栋深有感触地说,这次研讨会让自己受益良多,它让我们能从足球强国身上学到先进的青少年足球培训理念以及技战术打法,同时促使我们融合国内学生的体质特征,制定出自己的青少年训练计划。“我们需要吸取国外足球的优势,而非照搬照抄,这样才能寻找到自身的特色,促进中国足球未来的发展。”

在上海市教委副主任王平看来,校园足球发展的关键在体育教师,体育教师是校园足球政策的直接执行者,是青少年学生足球兴趣的启迪者,体育教师队伍直接关系到校园足球发展的成效。上海市教委已于近日成立上海市校园足球培训中心,旨在通过专业化培训,培养一批具备一定足球理论知识、足球技术能力、足球活动组织和指导能力,能够上好校园足球活动课的校园足球活动指导员,实现每所中小学校至少有一名校园足球活动指导员。为确保培训质量,上海市教委决定委托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两所具有雄厚体育教育资源和培训力量的高校共同承担校园足球指导员培训工作。王平说,组织校园足球活动指导员培训的重要目的就在于:提升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校园足球理念,提升体育教师的足球专业知识与能力,为全市中小学培养一批能在学校发挥示范作用的“校园足球种子”,推动校园足球的蓬勃开展。

让青少年健康成长人人有责

上海市校园足球联盟秘书长游松辉说,本次足球邀请赛搭建起了上海市青少年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平台,展现了上海青少年的良好形象,并让上海市青少年借助此次赛事能够有机会与来自世界各国的青少年同场竞技,了解世界足球运动的发展趋势,明确自身的不足,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上海市青少年校园足球水平,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在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休闲与艺术学院原院长卫志强眼中,为期一周的2015中国(上海)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邀请赛,犹如暑期“足球大片”:国外8支队伍、国内4支队伍,12支U18男子青少年足球强队在上海展开激烈角逐,让更多学生的快乐暑假从校园足球开始。

卫志强坦言,现代社会的发展既需要高科技手段为生活服务,更需要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强悍体魄。校园足球的开展,尤其是在中小学学生中的普及与推广,除了可以减少学生成为“低头一族”,更能使学生的体质和体能得到显著改善。通俗地讲,经常性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学校,“小胖墩”学生很少见,尤其是“娘娘腔”男生会绝迹。

让他感到欣喜的是,以校园足球作为体育育人的重要途径,在学校教育中已经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为促进校园足球发展,上海市教委联手上海市体育局于2012年初便成立了上海市校园足球联盟,把青少年足球运动切切实实地融入到了学校教育体系之中,学生阳光体育大联赛与体育教学紧密衔接为模式的体育教学在各区县积极展开,让学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并使之逐渐成为生活方式的理念也渐入人心。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汪晓赞说:“这并不是一项简单意义上的足球赛事,更是一场国际视野下青少年足球活动开展交流与合作的盛会,也是一次打造国际青少年赛事品牌的重要尝试,其意义深远、影响重大。在《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和《上海市学生健康促进工程实施方案》颁布实行的背景之下,本次赛事的成功举办也预示着我国校园足球发展模式进入了创新探索的新阶段。”

汪晓赞认为,本次邀请赛体现了社会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支持和推动校园足球发展的决心和魄力。正是因为有了各国华侨侨团和侨领的大力支持,有了华侨基金会、教委和体育局等部门的多元协调合作,才有了此次高规格的国际邀请赛。“我们诸多热爱足球的孩子不出家门便有了与来自世界各国的优秀青少年足球队学习交流的难得机会。”汪晓赞说,更重要的是,联合办赛的举措扩大了校园足球的参与主体,使社会各界的力量得以投身到校园足球乃至青少年健康促进工作的第一线,为全社会关注足球、支持足球找到了着力点。

在汪晓赞看来,本次赛事让我们得以近距离“睁眼看世界足球”。欧美足球强国的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全都离不开其校园足球的蓬勃发展,这也是我国推动足球改革发展、夯实足球运动发展基础的重要突破口。本次赛事邀请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青少年足球队伍,而且个个都是荣誉满身的“强队”,与他们的交流与学习,能让我们学习到国外足球发达国家在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不同经验,推动我国校园足球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这也是“活力青春、共筑梦想”这一赛会理念的重要体现。

汪晓赞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一份国际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对青少年培养体育锻炼习惯影响最大的不是老师、不是同学,而是父亲。“作为家长,我们有责任,花更多时间陪伴孩子一起运动。”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只是学校的义务,人人都应肩负起这样的责任。对于校园足球发展,‘关注’本身就是一种支持。本次赛事的成功举办,不仅仅为我国校园足球发展提供了一次世界范围内交流的宝贵机会,更为校园足球竞赛探索出一种值得思考和借鉴的全新模式。”汪晓赞说。

记者 洪卫林 刘晓晶 刘时玉 袁征 马晓敏 魏黎 臧莺 马辰燕 金寒草 刘文婷 桑翔 任朝霞 通讯员 苇焦


责任编辑:李江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