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是技术活,如何提升考生巧实力?上海教育考试院专家给出指导

来源:文汇网

作者:刘玉祥

时间:2024-05-24 10:30:12

每年高考后的志愿填报总有考生和家长感到时间来不及,甚至懊恼功课做得不够。

其实,高考志愿填报最需要优先考虑的是考生的兴趣,很多时候兴趣和热爱可抵学业和工作的艰苦以及未来的岁月漫长。在兴趣和热爱的基础上,可以对志愿及早谋划,尤其是对于很多家长来说,与其在考生紧张备考时凭空焦虑,还不如静下心来先做做功课。

高考在即。近来,各高校的招生宣讲陆续开启。高考后,每个考生都将面对志愿填报,这也是很多考生家庭将共同面对的大事。从每次招生宣讲会来看,听众几乎都以家长为主。当下,高考相关政策正陆续出台,孩子在紧张备考,家长则可以静下心来提前就志愿填报做一点功课,而不是一味地为孩子的考试毫无助益地焦虑。待高考结束后,家长可以和考生共同商量如何填报志愿,不是等到分数公布后再开始研究。

要知道,高考志愿填报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许多原理和逻辑需要提前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只有充分掌握这些原理和逻辑,才能让志愿表的选择更准、价值更高。

提前了解信息,提前酝酿布局

根据日程安排,今年上海高考预计6月23日左右公布成绩,7月1日前后启动志愿填报。若等到高考成绩出炉才开始谋划志愿,日夜兼程也就只剩一周时间,到时难免心慌意乱、考虑不全。一般来说,就算千辛万苦完成一套看似完美的志愿表,事后想想还会有许多需要优化和完善之处,这些工作都需要充足的时间去处理。

往年实践证明,当考生真正用心进入志愿谋划状态之后,绝大部分人都会觉得时间不够用,需要甄别的信息无穷无尽,还可能遇到不少令人左右为难、需要费时思量的抉择。因此,家长可以提前替考生了解信息,而考生在考试结束后就应抓紧时间,认真投入高考志愿的酝酿与初选。

志愿表并非只填一个志愿,在多个批次、众多志愿的叠加作用下,成绩高几分还是低几分,对志愿布局的影响并不大。况且,在酝酿的过程中,大部分考生和家长会出现选择纠结,通常会形成几套方案。所以,在高考成绩公布之后,再根据精准成绩对几套方案进行聚焦优化,会让自己更加游刃有余,从而实现更优升学。

高考升学是人生大事。最终能否找到最佳去向,一方面取决于成绩和排名等硬实力,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分析和布局等巧实力。在硬实力已经体现的情况下,就要学会抓紧一切时间提升巧实力,尽最大努力发挥巧实力的功效。为此,我们梳理相关要点,期望对广大考生和家长高质量填报志愿有所帮助。

明晰志愿逻辑,把握填报规范

上海高考的本科志愿按照院校专业组填报。一所高校可能设置多个院校专业组,每个院校专业组都是独立的志愿单位。根据规定,任何一个院校专业组都必须列出满足专业学习“刚需”的科目要求,只有本人选考科目与其完全相符的考生才具填报资格。2024年起,绝大部分理工农医类专业都提出了“物理和化学”的科目要求,这对选考了这两科的考生无疑是利好消息,意味着他们的志愿选择空间要比其他同学宽广很多。未选考这两科的考生也不必沮丧,大量科目要求为“不限”或其他的院校专业组仍会为大家提供充足报考机会,只是中低分段学生的报考期望应当理性下降。科目匹配并非充足条件,一些院校专业组设置了其他报考要求,未能达标的考生只能忍痛舍弃。

不同批次的志愿投档模式不同,总体上分为顺序志愿和平行志愿。本科志愿表对两种志愿做了明显区分,顺序志愿显示为汉字数字,平行志愿显示为阿拉伯数字。填报顺序志愿时,要特别关注第一志愿,将最心仪且最有可能实现投档的院校专业组填在“一”的位置。

填报平行志愿时,无需太多顾忌自己的成绩与拟选志愿的往年录取分数,只要按照本人接受意愿逐一降序填报。不过即便如此,也应围绕自己的实力与成绩填报,所填平行志愿中应当包含若干自己具备录取把握的选择,否则就是一份高危或者无效志愿。

院校专业组内通常含有若干专业。考生在选定院校专业组志愿后,还须在组内选填1至4个专业志愿。对于未填写的专业,可以通过“愿否专业调剂”选项表达接受态度。一般建议考生尽可能多填专业志愿,与其把录取归宿交给“调剂”,还不如自己主动把握。

绝大部分高校按照“分数优先”开展专业录取,因此考生对专业志愿的先后顺序可以参考往年录取分数高低,但更建议按照本人的喜欢程度降序填报。毕竟录取高分专业和录取喜欢专业相比,显然后者价值更高。

熟读政策要义,规避填报风险

考生6月中旬应该会拿到《2024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专业目录》(以下简称《专业目录》),这本资料是准确填报志愿的根本依据。

在前期做过一定功课的基础上,等拿到《专业目录》后,首先应该认真阅读印在《专业目录》前20来页的实施办法与相关说明,对相关规定做到了如指掌。

其次,应该认真阅读拟选院校专业组的备注说明,尤其要高度警觉其中的限制性表述,如果自身条件与其不符,就不能将其列为志愿对象。

再次,再对照《2022—2023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各专业录取人数及考分》阅读2024年的《专业目录》,两者结合考虑能使志愿质量更高。

填报志愿最要规避的是风险,主要是指两大风险:一是脱档风险,二是退档风险。脱档指的是虽然填了许多志愿,但一个都没能投档成功;退档指的是虽然投档成功,却因某种原因不符合录取标准,最终又被退了出来。在本科普通批之前发生脱档或退档,问题不太大,甚至还属于“技术性策略”;但在本科普通批一定不能发生这两种情况,因为一旦发生就无异于“跌入深渊”。

本科普通批避免脱档风险的最有效办法是多填“保底”志愿。无论成绩是高是低,“保底”的功课一定不能嫌烦。最后一两个志愿选择往年录取分数远低于本人成绩的院校专业组,是十分有必要的安全考量。

相比较于脱档,退档对考生的打击更大。脱档属于“明明该得到,偏偏没得到”,退档属于“明明已得到,偏偏又失去”。

避免退档风险,需要关注三个要点:一是身体条件符合不符合,二是单科要求达到没达到,三是服从调剂选择没选择。因身体条件不符而被退档的既往案例基本集中于视力和色觉,这方面存在不足的考生一定要仔细研读刊印在《专业目录》中的体检指导意见,谨慎填报不宜就读的专业,坚决不填不予录取的专业。因单科成绩不够而被退档的既往案例主要体现在外语科目,填报之时要看清楚所选专业有没有特殊分数要求,切实规避此类风险。不服从专业调剂是本科普通批最常见的退档原因,每年都有考生因此折戟沉沙。选择“服从调剂”其实并不可怕,往年真正被调剂到未选专业的占比不过5%左右。如果确实不愿“服从调剂”,最安全的做法是干脆不填相关院校专业组。


相关链接:洞悉批次内涵,掌握填报策略

本科志愿由若干批次构成。按照录取先后顺序,这些批次包括:综合评价批次、零志愿批次、本科提前批次和本科艺体类批次、地方农村专项计划批次、“特殊类型”招生(高水平运动队招生)以及本科普通批次。在综合评价批次之前还有不统一组织填报志愿的强基计划。不同批次的招生院校与专业设置差异巨大,但志愿填报的框架结构基本相似,填报逻辑也不外乎顺序方式或平行方式。由于录取有先后,一旦录取,随后志愿自动作废,因此从提高志愿效益角度而言,需要掌握不同批次的填报策略。

第一,强基计划。

强基计划融国家导向与学生成才于一体,一直受到优秀考生青睐。2024年共有22所一流大学在沪投放230个招录计划,数千名上海考生已在4月份完成网上报名。没有报名的考生肯定与强基计划无缘。但并非每位报名考生都有机会进入校测环节,校测之后只有综合排名靠前的考生才能如愿踏进各校强基殿堂。

由于强基计划实际录取时段晚于本科志愿填报时段,因此哪怕再有成功把握的优秀考生都应本着对自己绝对负责的态度,认认真真填好其他本科志愿。

第二,综合评价批次。

综合评价批次志愿是一张单独表格。今年共有11所高校参与这一批次招生,合计投放2200多个计划。11校总共设置30余个院校专业组,不同选科、不同定位的考生可以从中选择1至4个填为志愿。只有高考成绩达到特殊类型招生控制线的考生才有资格填报这一批次志愿,并且只能在5月份网上报名成功、6月初审核通过的高校中选择。

从往年公布的招录数据看,11校最低录取分数达到440多分,最低录取位序保持在8000名左右;录取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校更是需要580分以上、排序2000名以内的实力。

不过,往年数据并不能剥夺成绩刚过特殊类型控制线考生的志愿填报权益,不填等于主动放弃,填了至少理论上存在微弱成功希望。

填报综合评价批次志愿要讲策略,一定要联动后续本科提前批次、本科普通批次志愿进行整体布局。成绩优秀的考生未必要填满4个院校专业组志愿,把机会留给后续批次可能会让自己的升学质量更加超值。对组内部分专业不满意的考生可以在综合评价批次选择“不服从专业调剂”,倘若顺利录取填报专业固然可喜,录取不上还有后续更佳托底。

第三,零志愿批次。

在该批次开展招生的只有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含医学部)两校,往年录取考分都高得惊人。政策并不限制成绩一般的考生填报零志愿,只是相关考生填归填,不要对此抱有太多期望。

第四,本科提前批次。

本科提前批次招生院校、专业、计划不少,相当一部分设有前置合格条件。比如,部分采取综合评价方式录取的高校需要考生在4、5月份报名、高考成绩公布之前参加校测,具备入围资格方可填其志愿。又如,填报公安类、军事类、飞行类、消防类等志愿,需要先通过有关方面组织的政治考核、体能测评、体格检查、心理测试、面试等程序选拔,有的对文化成绩、男女性别、外语语种还提出特别规定。再比如,个别师范类志愿需要事先签订定向协议方可填报;个别医学类志愿限定填报考生的户籍,录取后需要和用人单位签订“培养协议书”。

尽管如此,本科提前批次中仍有许多志愿向并无任何前置准备的考生开放,其中不乏“性价比”非常高的选择。建议所有考生都不要轻易略过本科提前批次,无论填报还是放弃,仔细比选之后才能作出负责的理性抉择。

第五,本科艺体类批次。

这一批次志愿原则上面向艺体类考生开放,需要填报者已经取得艺体统考或校考合格成绩,并且达到相应文化成绩控制线。按照规则,艺体类志愿与提前批志愿互不兼容,即使都符合资格也只能在两者之间选填其一。

通常而言,已经取得来之不易的专业成绩,就不应轻易放弃艺体类志愿,除非文化成绩已经足以让自己在其他批次畅意选择更加满意的专业。本科艺体类志愿表上呈现顺序段和平行段两类志愿,顺序段录取在先,平行段录取随后。具有校考合格成绩的达标考生可以选择在顺序段填报1个相应院校专业组的志愿;具有统考合格成绩的达标考生可以在平行段选择相应类别填报10个院校专业组志愿。对于文化成绩较高的考生来说,一般只会选填少量优质艺体类志愿,并让艺体类志愿与本科普通批志愿有效衔接。本科艺体类分甲乙批次,相关考生在7月初统一填报志愿时只能填报甲批次,乙批次留待甲批次未录取者征求填报。

第六,地方农村计划批次。

这一批次体现政策关怀,是个非常小众的招生项目。拥有农村户籍的合格考生极有可能从中觅得升学良机。

第七,“特殊类型”招生。

2024年起列为“特殊类型”开展招生的仅有高水平运动队。具备相应资格的考生人数不多,只需将给予优惠条件的高校和专业填在合适位置就能实现录取。

第八,本科普通批次。

本科普通批次是志愿“重镇”,几乎所有考生都会把主要精力花费在对这一批次志愿的布局与微调。本科普通批次设置24个平行志愿,成绩很高者填不足无可厚非,成绩一般者还是应当踏踏实实填满为宜。不管填报几个志愿,都要遵循“冲一冲”“稳一稳”“守一守”的基本策略,按照本人接受程度和往年录取分数进行降序布局。

要提醒考生和家长的是,即使再有上海情结,也不要完全放弃外省市高校,至少应该抱着积极心态仔细浏览、分析一遍。相对而言,外省市相同层次高校的录取难度要比上海本地高校低,同一成绩报考外省市高校的升学质量或许更高。除了重视学校,还要重视专业。看到喜欢的专业就不要在乎往年录取分数高低,依照兴趣排序专业,录取获得感肯定更强。预计2024年新版科目要求会对各校不同院校专业组的投档分数构成影响,建议未选物理和化学的考生适度降低录取期望,“稳一稳”和“守一守”的底线要比往年更低。本科普通批次设有两次征求志愿,成绩低于本科控制线不太多的考生也许能够通过第二次征求的降分政策抓住最后的本科机会。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