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学四年,词汇量不增反降?重燃英语学习热情,部分高校有“新动作”

来源:文汇网

作者:吴金娇

时间:2021-04-13 13:34:32

       

       “考前怕往答题纸上誊答案的时间不够用,考试时发现自己想多了。”“这张卷子我做下来就一个感受:走过路过,全部错过;只有姓名和学号有把握,其他的都没有把握……”这些考后感并非来自“学渣”,而是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些“学霸”在网上针对校内一次英语水平考试的“吐槽”。

  事出有因。据悉,上海交大英语水平考试挂科率约5%-7%。这就相当于全校约4000名考生中有200多人不及格。如此高的挂科率对这些高考拔尖人才来说,实属不小的打击。甚至有学生给出“差评”,专门去教务处“投诉”。

  为什么要把英语水平考试做得这么难?上海交大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导、常务副院长常辉的回答一针见血:“对交大学生而言,保证国家统一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并非难事,但我们必须给学生的英语水平设定一个更高的门槛。”

  在日前的一场英语教学论坛上,常辉的观点获得国内多所高校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们的认同。他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约而同地表示:目前我国会说英语的大学生不在少数,但真正能说好英语的依旧凤毛麟角。写作、翻译和口语表达仍是大学生的几大“短板”。在提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当下,培养掌握高水平英语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尤其是涉外行业人才迫在眉睫。

  大学生不愿在课外花时间学英语

  “一生中,英语水平的巅峰时期大概是高考前。” “大学英语学了四年,词汇量水平不增反降,学了个寂寞。”“如果大一进校就能考四六级,肯定能通过。”……这是网上不少大学生在总结大学四年的英语学习时的真实感受。

  学生经过高考、步入大学后,英语水平却在退步?如果这一点属实,那高校的公共英语教学是否有责任?

  对此,不少高校英语教师也有话说:一方面,部分高校的大学英语学时、学分正被大幅削减;另一方面,学生课外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太少了!如今的大学校园中,不少学生平时把英语“晾”在一边,等到考前再开一个“夜车”,目标很明确:不求高分,只求及格。

  常辉给记者分享了一组数据:根据上海交大在校内组织的问卷调研结果,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上,学生们表现不俗,通过率高,且四级分数在570分以上者不在少数。但统计也显示,入校后,文科生平均每周花在课外英语学习的时间仅1小时左右,理科生更少。

  为什么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英语的主动性下降了?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吴赟分析,一方面是原有的高考压力逼使学生们努力学,而到了大学后,来自考试的“高压”没有了,学习动力有所减弱;更重要的是,很多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认知尚有欠缺。比如,一些学生认为他们的英语学习在高中阶段就已经完成了,但其实,高中只是打基础的阶段。

  “英语能力不仅仅是语言的能力,还包括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读懂对象国国情社会的能力等等,我们的学生在这些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吴赟说,尤其是在涉外行业中,比如基建、机械、汽车等行业,亟需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应当掌握高水平的英语能力。

  教、学、测一体化,“反拨”英语学习

  那么,高校该如何“治疗”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拖延症,重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上海交大的做法为例。记者注意到,学校在教学中增加了英语教学的难度,挑选与时事相关的内容进课堂;另一方面,考试难度同步升级,不仅词汇量要求从常规5000左右提高到1万,而且在英语听说考试方面不断加码,其中听力部分占比35%,阅读占比35%,写作等占比30%,通过口语考试的同学还将获得学校发放的证书。

  常辉认为,测评的本质是一种学习反馈机制,水平考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不仅有抓手作用,同时具有“反拨”效应。果不其然,在测试的推动下,背单词、课外时间学英语的现象重回校园,学生的大学英语四六级成绩也显著提升。

  就这样,上海交大的《大学英语》期末考试从一场单纯的课程考试,上升为一场全校英语水平考试。这也是交大打造的上海市本科教改重点项目。

  “教、学、测,三者是一体的,不能割裂。测试固然有很好的反拨效果,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要与时俱进。”在吴赟看来,要扭转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错误看法,大学英语课堂必须在通识英语和专业英语间做好衔接。以同济大学为例,外国语学院和土木学院合作开设土木英语,还与医学院合作开设医学英语,此外还开设了学术英语试点课程指导学生学术论文写作,让学生们在“真实英语环境”中活用英语,中西贯通。

  站在变革风口,大学英语课堂亟需转型

  “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困境还不止于此!”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徐锦芬表示,除了高校的大学英语学时、学分被大幅削减,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下降之外,新技术对传统英语课堂造成的冲击更大。“外语学习的条件变好了,但是我们教育的理念、生态、方式、课程,包括师生关系的转型等,还没有跟上。”

  “站在时代变革的风口上,英语教育也应当转型。”吴赟认为,大学英语课堂应呈现出一种“反拨性”,课堂的作用不止于教知识,知识点的教授应该在课堂外通过线上学习等方式完成。比如,阅读课前一周,老师布置阅读100页内容,课上时间就应该用于学生就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与老师交流、讨论。吴赟强调,学生要带着思考与问题进课堂,而后老师利用课堂时间进行针对性解答、指导,让学生获得在单纯知识获取之上的深度提升。

  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洪化清教授同样认为,大学英语的课堂应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要用“少教多学”替代填鸭式灌输。他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为例,该校近八成的学生拥有第二学位,老师们并不提倡通过超大型教室集体授课,而是主张通过 “少教多学”的方式促成学生自主学习。比如,在教学中,课前自学占70%,课堂时间占10%,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最后,课后20%的时间加以巩固。

  问题就在于,如何保证学生在课堂之外高效学习。“这就需要依靠智慧教育的技术手段。”洪化清表示,可以结合教育大数据的挖掘分析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数据进行捕捉和分析,从而对学习情况进行预测、调整和干预。比如,如果大部分学生都不认识某单词,那么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对其着重讲解。

  “上外正在探索语言数据AI赋能教育上的研究应用,支持科学决策和智慧教育,我们希望建立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慧教育新模式。”洪化清说。

图片来源:cfp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