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春考作文题,复旦中文系“满分学霸”会怎么写?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彭德倩

时间:2021-01-11 10:13:58


       读过大学的都知道,绩点4.0,相当于门门功课平均分90以上,堪称“满分”。复旦大学中文系大四学生曹禹杰,绩点4.0。2019-2020学年,他获评国家奖学金及复旦大学优秀学生标兵。至今,他在南模中学读书时的作文还长被老师读来教育学弟学妹。

       作为参加过2017年上海春考的过来人,2021年的春考作文,这位学霸会怎么写?9日下午,记者连线小曹。

       我会聚焦“青年成长”话题

       去年起,大四学生小曹已经在南模中学进行两个学期的教学实习。带教高一、高二年级,看到作文题的角度,既有“学生”的,也有“老师”的,二者合一。

       “有人说,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也有人觉得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这是2021年的上海春考作文题。

       “我会聚焦‘青年成长’,”小曹说。首先春考作文题题干延续“有人说”这个给出材料要求观点的传统。接着逐步审题:“怎么做”,包含着过去接收到的知识文化、完成的行为等,包含着自己的过去以及存在的价值体系;“成为什么样的人”,分两方面看,其一是对自身行为结果的初步预期,其二是行为实际产生的结果,两者之间出现偏差,是正常的。他会将其作为自己行文“破题”的角度,辩证地证明题干中后一种立场,也就是成长过程中,“怎么做”和“成为什么样的人”之间,是可能存在差距的。而具有这样的认知,本身非常重要。

       他举例,卡尔维诺的一本书《树上的男爵》,还有一部电影《海上钢琴师》,前者男爵一辈子在树上,后者钢琴师一辈子没有踏上陆地,在他读过的吴晓东教授的一篇论文中,将两者联系起来谈的是“触及边界性”的问题。

       “如果我来写这篇作文,我会从青年成长的立场去探讨,内心和外界互动的过程,一定会发现有不尽如人意处,而行为与结果之间出现的鸿沟,会引起反思,去看到边界,”小曹说,“哪些是可以尝试去掌控的,去完善的,朝好的方向推进的;哪些是无法触及的,但是可以有模糊认识的。在这个‘边界’的思辨认知后,才能更好地动态调整,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高考作文,无外乎四个话题

       在2017年那年参加过春考和秋考的曹禹杰,到现在对春考的作文题记忆犹新,随口就背了起来,“有人说:‘我走过许多地方,有寒冷的,有温暖的,有崎岖的,有平坦的……但没有哪一片土地不值得我关注。’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因为很喜欢,很让人想写些什么,”事实上,这位作文从小牛到大的中文系高材生,对上海的高考作文命题,有自己的归纳和总结。

       首先,是都有个“你”。这就要求写作的立场,是把自己的心胸向更广阔的世界开放的状态。在他看来,高考考生正处在塑造价值观的关键时期的青年阶段,思想并非一成不变。基于此,作文中应该立足较高的视角,登高望远。

       其次,集纳抽象多年来的上海作文题,可以发现,无外乎四个话题:自我,人性,社会(当下现实)和世界(过去未来)。这四者之间是共融互生的关系,结成了一张网。每一次上海高考作文命题,其实都是从某一个点出发,让学生理解、思考、辨析这张网。不仅仅是希望学生漂亮地完成这篇文章,更希望借此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索自我,面对人生,尝试对这个世界进行初步思考。

       “这样的归纳并非应试技巧,了解题目深处的期待,才能真正从中获益,”曹禹杰说,“这也是我很喜欢上海高考作文题的原因。”

图片来源:采访对象本人供图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