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所学校把这学期的“最后一堂课”搬进了博物馆……

来源: 第一教育

作者:吴华

时间:2021-01-04 15:24:16

微波炉烤地球、北极熊最后的反抗、海上吸尘器……从2020年12月30日到2021年1月4日,在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云厅正在进行一场名为"在场——我们如何面对气候变化"的展览。这个展览的展品都是上海民办福山正达外国语学校六年级学生们的作品。

这是福山正达120名六年级同学的科创课程项目化学习成果展,这也是这门课程的本学期最后一堂课,甚至可以看作是某种意义上的“期末考试”。

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特色科创课

这门课不仅仅“考试”的方式很独特,平时上课的方式也和普通课程不一样。

福山正达总校长石惠新介绍说,这是福山正达外国语学校的特色科创课程,面向六年级的所有学生,每周拿出一个半天来,三个课时连着上。

课程的内容以国家标准课程中上海牛津版科学教材、信息教材及少量初中生物、化学教材中的内容为素材,结合时下社会热点,进行以综合性研究性学习项目为核心的统合筹划和设计。

据介绍,课程中一个主题性研究项目研究时长在12-16周。主要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每个小组2-3人,并配备一台电脑。在三个课时中,教师会利用半个课时为学生讲解这节课的基本内容,之后由学生完成任务单和任务卡。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帮助下,通过小组自学得到初步结果后,教师会利用最后一到半个课时组织学生进行阶段成果的展示、辩论和研讨,并最终用学生自己的话将知识内容进行总结。

每个学期末,会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成果,以艺术化的手段呈现出来。这次项目展就是本学期课程主题性研究的最后一个项目:全球变暖,我们如何面对气候变化。

三大板块呈现52个精彩作品

据介绍,学校六年级全体120名学生,共分成了48个小组,每个小组从设计到制作全程独立进行,共完成了52个精彩纷呈、创意十足的作品。

根据学生制作的计划书,这次的项目成果展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展区。

第一个展区主要展示全球变暖的概念及成因。这一部分的学生作品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全球变暖对我们生活造成的影响以及造成全球变暖的各种因素。

第二个展区主要是全球变暖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有的学生通过联想,放大了一个生态系统中某一种具体的生物的感受。有的学生则着重展示了自然界的碳循环。其中学生自主搭建的以植物的光合作用为灵感的"呼吸房"吸引了大批学生前来观摩。

第三个展区则主要是全球变暖对我们未来生活的影响。学生以未来世界为背景,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搭建了各种生态环保的建筑以及适应全球变暖后的文明蓝图。

项目化学习,让学习者时时“在场”

本次项目化学习成果展将名称定为“在场”,既取字面意,也取引申意。

具体来说,“在场”对于所有参与了本次主题性研究活动的学生们而言,首先意味着这是他们身处其中的环境,是正在他们身边发生的事情。正因为他们“身临其中”,他们更需要去关注它,去在通俗意义上“面向事物本身”。

与此同时,学生的“在场”也体现在整个项目中的身体力行。恰恰是因为他们在整个过程中的亲身参与,才使得“全球变暖”对他们而言具有了字面以外的意义。

“在场”也是这次办展的主要初衷,希望可以通过这次的展览,通过学生与观展者之间交互性的设计,让更多的参与者能够意识到气候变化与自身的关系,去感受和思考自己能为这场公共危机做些什么。

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副处长周勤健,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课程与教学研究室主任、上海学习素养课程研究所所长夏雪梅,世博会博物馆副馆长郁镇宇和福山正达总校长石惠新一起参观了孩子们的作品展。

在全程观摩后,夏雪梅博士针对本次的展览中学生们的作品和表现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点评。她肯定了学生们展现出来的想法和灵感,同时也提醒学生们不仅仅要关注展出的最终结果,更要去关注作品形成过程中的各种细节:小组合作是否有效?分工是否合理?作品的设计制作是不是有明确的规划?这些问题的提出恰恰是对本次展览意义最好的诠释,这既是一场精彩的展示,又是本学期课程的最后一堂课。

图片由校方提供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