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所中学的学生不仅会种棉花还能纺棉线,“园南发现”用英语讲好非遗文化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许沁

时间:2020-12-28 10:14:46

园南中学里有“半畦棉田”,最近棉田里收棉花了,在“向日葵手作社”学生用棉线织布,用棉花制作文创产品,在“蓝韵坊”体验扎染……从半畦棉田、一颗棉籽到创意手工制作,同学们在校园里的“园南发现”,成为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素材。持续了两周的校园文化英语节最近刚闭幕,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这也是学校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新探索。  

男生体验棉纺,锻炼手眼协调

八年级(3)班男生陆泽天是园南中学棉纺社团里的唯一男生。“当时社团报名时,选了12名学生,就我一个男生。”陆泽天说,看似简单的技艺,在实践中需要做到手脚协调,相互配合,还要眼到、心静。学习这一技艺,把棉线纺织成棉布,不仅锻炼动手能力,也培养了耐心与细致。

“纺车班”聘请非遗技艺专家,指导学员分阶段学习一锭、二锭、三锭技艺。学生要熟练掌握一锭技艺大概需要1至2个月,一年后,个别特别好的学员可初步掌握三锭技艺。若要熟练掌握,如纺线时线不断、纺出来的棉线粗细均匀,则需更长时间。

陆泽天既是棉纺社团的成员,也很喜欢英语学科,他还走出校园,在黄道婆纪念场馆的系列探访活动中自主实践探究。他以“园南发现”(Yuannan Discovery)为题,用英语讲述了如何从身边、校园的体验和探索,传承推广传统文化。

园南中学地处上海植物园之南,两处仅隔一条马路,植物园里有一座黄母祠纪念馆。园南中学占地21亩,校园里专门辟出一块棉田,这块“半畦棉田”还有个好听的名字——晴耕园。前段日子,同学们采摘了自己播种收获的棉花,在黄道婆手工棉纺织技艺传承活动中,体验古代纺织技术,拓展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此次校园文化英语节中,六年级学生开展“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创意表演,七年级学生进行“中国民族精神英语宣讲”比赛,八年级学生则以“园南中学非遗文化宣讲”为主题展开。“学好英语,要用英语来传承推广中国文化。”教龄20年的英语老师、八年级备课组组长许云竹深有感触。

从身边出发,跨学科综合实践

在“蓝韵坊”,社团的小伙伴自己设计图案,采用不同的缝、染等方式进行扎染。“孩子们通过布艺扎染、制作蓝印花布工艺品台灯,感受到传统文化离自己并不远,可以融入服装、装饰等日常生活中。”美术老师石峻丞说,对于零基础的学生,从穿针引线开始学,大约半学期即可掌握简单的扎染技艺。

在学校,“黄道婆棉纺文化的传承”校本课程目前已形成了棉花种植、纺纱织布、染色以及最后创意手工制作这样一条完整的棉纺文化“产业链”,真正实现了从“一颗棉籽”到“一件文创产品”的华丽转身。

英语文化节中,小伙伴走进“蓝韵坊”,用英语采访社团成员,讲述个人对非遗文化的感受。有限的校园空间里,开辟“半畦棉田”,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点,引导学生开展人文、自然、艺术、科学等学科综合教育实践和探索,比如:谷雨前后棉花播种节,寒露节气采摘棉花,体验学习三锭纺车技艺、土布纺织技艺等非遗系列特色活动。

本届校园英语文化节负责人、英语教研组副组长叶姗姗说,从自己身边所学的内容出发,以美术、地理、历史、语文等多个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学生活动为抓手,形成具有园南特色的英语学习环境。

学好英语,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

       从半畦棉田、一颗棉籽出发,挖掘黄道婆棉纺文化的元素,老师们动足脑筋。历史、语文两位老师自主钻研,开发了“衣被天下——黄道婆”“学习纺车技艺,传承棉纺文化”两门校本特色课程,数学、美术两位老师开设“指尖上的经纬——土布纺织技艺”“扎染”拓展活动,也带动了校内其他教师在语文、英语等基础型学科中积极开设学科拓展。

体验学习黄道婆手工棉纺非遗技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三锭纺车技艺,近两年,学校又陆续引入与三锭纺车技艺一脉相承的土布纺织和扎染两项非遗技艺,其中六年级学生亲手实践,关注体验,七年级学生开展课程学习,提高认识,八年级则实地考察,用心感悟,九年级自主管理,培养能力。

在园南中学校长史晓燕看来,这不仅促进了非遗技艺学习的系列化,也让孩子们在传承中体味“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道理。此次英语节“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师生们一起在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中,感受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图片来源:园南中学提供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