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特教学校:“破茧成蝶”的特殊教育探索之路

来源: 第一教育

时间:2020-11-26 12:59:32

坐落于黄浦江畔的上海市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以听力障碍、智力障碍、脑瘫三类特殊学生为招生对象,是全市仅有的一所为多类特殊学生服务的综合型特殊教育学校。

2002年5月,学校落成于羽山路1890号,同年9月1日正式开学。首任校长李季平提出了“高起点、高目标、高速度”的办学目标,用半开放的方式进行了脑瘫孩子集中入学的探究。

2004年3月,浦东新区对特教学校作了布局调整,姚平任第二任校长。学校将“满怀信心地对残障儿童实施高期望教育”作为办学理念,以“脑瘫教育全国领先,智障教育、听障教育跨入先进”为奋斗目标。

2007年8月,周美琴作为第三任校长,以“尊重需求、开发潜能、康复发展、回归主流”的培养目标,坚持走医教结合之路,积极构建以脑瘫教育为特色,适合三类残障孩子发展的管理模式、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和课程体系。

浦东特教学校校长周美琴

在浦东特教学校,各类残障学生通过接受专业的康复训练、教育培养,塑造了健康的人格,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了综合素养,提升了生命的品质。

历史传承

“两个转变”让爱滋润学生的心田

走进浦东特教学校的校园,优美的环境、现代化的设施间处处彰显着“爱人以德,自强不息”的学校人文精神。楼道里张贴有教师的承诺——

热爱学生,对每个学生微笑,不冷落与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给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机会;理解学生,尽力帮助每个学生,替每个学生的家长分忧,让每个学生及他们的家长感受到社会的关心与温暖。

为了这份承诺,浦东特教学校的教师不放弃、不抛弃任何一个孩子。

上海市园丁奖获得者顾月萍老师班中有一位双耳失聪,且智力低下的多重残障学生。顾老师从吃饭、上厕所等生活自理能力教起,从一个个单音的发声教起……

说话真好比铁树开花,更何况这是一个多重残疾的孩子,但顾老师没有放弃。她和孩子面对面,让孩子看着自己的口型,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咙,一次又一次、一遍又一遍地示范着。喉咙哑了,喝口水再来……一天又一天过去了,孩子的发声越来越清晰。

突然有一天,孩子的爷爷牵着孩子来到顾老师面前,异常激动地说:“顾老师,谢谢!谢谢!昨天孩子回家叫了我一声‘爷爷’,这一声我等了十年啊!”说着说着,老人哽咽了,顾老师的眼睛也模糊了……

上海市“金爱心教师”称号获得者孙俊老师,不因学生智力低下而放松要求。她坚信每个孩子都是有潜力的,她要让每个孩子的潜力得到极致的发挥。

她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制订了个别化教育目标与训练计划,她教学生念诗歌、写日记……开始时,有些老师不理解。但当大队集会上,她的学生一字不差地,且十分流畅地背诵出一首首长长的诗歌时,大家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功夫不负有心人。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特殊教育学校发生,这一份份师爱滋润着每一个残障孩子的心田,温暖着每一个残障孩子的家庭,同时也感染着、影响着周围的人。

学校的转变:“收容所”为“加油站”

过去,对一些特殊学生的家长来说,学校是白天安置孩子的场所,家长们常常和老师交接完,就匆匆离开,很少关心学校到底在做什么,学校俨然是个“收容站”。

然而,为了帮助残障孩子正常社会化,打开封闭的心灵,教会孩子自主生活的技能,老师们学着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待学生,认可他们成长的价值,尊重并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时,新的革新与发展随之而来。

学校首创24小时康复理念和模式,并创编了以“社会生存”为核心的益智、康复、生活技能、心理及沟通与交往全套课程。在教学楼、康教楼和体育馆里,有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康复、教育设施,运动疗法室、水疗室、语训室、社会情景模拟室……学校成为孩子们身心全面发展的“加油站”。

教师的转变:“看护者”为“领航员”

“特教老师都很有爱心的,她们的工作就是看管好孩子!”这是大部分人在过去对特教教师的认识:看护者,不需要什么教学技能,有爱心就够了!

但是,周美琴校长这样对老师们说:“特教老师不是‘保姆型’教师,光有爱心远远不够,还要有专业精神和技能,要成为集教育、教学、康复、医疗为一身的‘四型’复合型人才。”

于是,基于专题研究的校本研修模式,让学校教师站上了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高处”:

聚焦课堂,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课程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理论水平

专家引领,丰富教师专业知识、技能

外出考察,开阔教师工作视野

骨干培养,形成教师梯队建设

教师不仅站上全国的领奖台,还出国参加学术交流。陶制的字模、可翻盖扶握的课桌等越来越多的原创教具也应运而生,不仅方便残障孩子康复、学习,也展现出了教师们无穷的潜力与智慧。特教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的护苗使者,更是学生的“领航员”。

学校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的护苗使者,更是学生的“领航员”

学校招收脑瘫学生集中入学,填补了国内特教领域的空白。重点课题《浦东新区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的实证研究》先后荣获浦东新区第六届、上海市第十届和全国第四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

近年来,学校还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特殊教育学校”“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上海市示范性特殊教育学校”等荣誉称号,吸引了来自美国、法国、加拿大、比利时、波兰、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孩子前来求学,成为上海特殊教育对外开放的一张闪亮名片。


中外师生交流

开拓创新

深化医教结合,为学生提供最实效的教育服务

2008年,学校从脑瘫学生试点,建立医疗、教育、康复深度融合、密切合作的综合体系,探索适合脑瘫学生全面发展的医教结合的学校教育模式。今后,学校将沿着“医教结合”之路,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深化探索,总结和提炼脑瘫学生医教结合的办学模式和办学经验。

建设医教结合保障机制

要保证医教结合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需要整合医疗部门的资源,共同制定相关制度,以确保每个学生享受教育与康复“双重服务”。

一是设立“医教结合”管理部,全方位负责学生教育与康复的管理工作。管理部由几方面人员构成:

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调控全校的医教工作方案;

其次,是医院的主任医师及教学部主任,共同管理、协商学校医教结合的各项工作;

再次,是由医生团队、学校康复师、学科教师组成的协作团队,具体负责学生各项评估、治疗与教学工作。

二是创建检测登记信息系统,推行指导医生驻校制度。学校已经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康复科合作,定期对脑瘫学生进行评估检测。除建立每位学生的学籍卡与健康卡外,还尝试建立了与国际步伐并进的脑瘫学生登记系统,为学生的教育康复、医学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提供终身帮助。

三是加强医教结合的过程管理。加强学生的康复过程记录,运用拍录像、照片以及工作记录等多种方式来全程记录脑瘫学生的康教过程及指导医生、康复师的训练情况,保证学生康复的有效性及连续性。

建设医教结合的课程

脑瘫学生教育康复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学校完善的课程体系。学校构建以“社会生存”为核心的基础性课程、发展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康复性课程相结合的个别化教育课程体系,让学生在这种多元化的学习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在课程的实施上,四类课程因针对的需求不同,在实施过程中为了保证教育训练效果,就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学校目前摸索的主要方式包括:集体与个别相结合,康复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学生在上个训课

康复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指的是把康复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由于脑瘫学生的肢体康复是其终身发展的关键,是家长最为重视的。因此,除了设置专业的康复课,一定要始终坚持在其他学科中融入康复训练。

学生在运动疗法室接受康复训练

在课程评估上,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能力发展特点,从认知、运动功能、言语语言、生活技能、心理健康五大领域着手,科学、详细地记录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轨迹。

学校制定的各项评估量表

在课程资源上,为了保证课程实施的效果,必须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学校目前已拥有较为现代化的各类设施设备,但与先进发达的国家相比,学校使用的残疾人辅具往往满足不了重残学生的特殊需求。今后学校将引进国际最先进的辅具、用具以满足各类残障学生的特殊需求。

建设医教结合的专业师资队伍

特殊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的不仅仅是爱心,还要成为具有专业知识、康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学校已经明确了教师专业成长的目标,即专业精神上的“奉献型”、专业知识上的“复合型”、专业能力上的“综合型”和专业智慧上的“创造型”。

根据教师成长目标,学校将继续深化“爱心铸师魂”“专业练师能”“科研促发展”以及“创新显睿智”等一系列活动。具体措施有:

依托高校力量创建康复实验基地;

聘请专家与顾问团定期来校开展理论学习与实践指导;

与国外康复疗育中心结成姐妹校,进行互动交流与研讨;

选派骨干教师到境外进行脑瘫训练技术的专业培训等等……

学生的康复是一个综合性、长期性、持续性的过程。因此,医教结合的教育模式要可持续地进行下去,需要多方位的支持与协助。要让各类残疾学生享有最优质教育,得到最健康成长,甚至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基,这条路还很长、很艰苦。对此,浦东特教学校坚信,只要持之以恒,这条路定会走得更坚实、更宽广。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