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所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亲手创办的学校,现在如何了?

来源: 第一教育

作者: 白羽

时间:2020-11-17 14:17:46

校园广场中央,绿茵环抱中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塑像;行知先生的“每日四问”刻石立于学校广场;教学楼外墙,陶行知先生所书的“爱满天下”四个大字熠熠生辉;校园一角,大石上篆刻着“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每个教室里都张贴着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名句;学校宣传栏中展示着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迹和箴言语录……

这是陶行知先生亲手创办的学校,也是一所被行知教育思想的文化氛围浸润的学校,在这里,行知文化被传承着、发展着、创新着……

学校爱满广场上的陶行知先生雕像

(行知中学58届高中校友赵志荣先生雕塑)

开拓创新

上海市行知中学,由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亲自创办并担任首任校长。

承育才薪火传真谛,悟行知初心拓新境。八十多年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办学主张,已形成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引领着学校的发展。

通过深入挖掘陶行知先生“真人教育”“生活教育”“创造教育”的理论内涵,近年来,行知中学逐渐形成了“行知合一,明理创造”的办学理念,以及“行”“知”“真”“创”四个课程维度,着力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人生之理。


四维课程——“行”“知”“真”“创”

“行”——六大课程群助学子“行”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

行知中学在课程建设中,强调学生的“行”,通过学生的“行”去获取新“知”,通过“行”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目前已经完成了科技创新类、人文类、科学类、艺术类、体育类、生涯类等六大类课程群的100多门校本课程建设。

科技创新类课程有“化学拓展实验”“智能机器人STEM课程”“生物科技课题研究”等;

人文类课程有“诗经选读”“学哲学用哲学”“走遍英国”等;

科学类课程有“化学与环境”“湿地生态学”“旅游地理”等;

艺术类课程有“纸版画”“戏剧”“表演艺术”等;

体育类课程有“花样跳绳”“篮球”等;

生涯类课程有“生活教育下的生涯”“‘小先生’生涯课程”等。

行知中学每年举行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等主题活动,为学生“课程群”实施成果展示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科技成果评选、朗读比赛、征文比赛、版画创作比赛、无人机操控比赛、智能机器人比赛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也为“课程群”展示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学生通过展示,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增加学习“课程群”的获得感。

艺术、体育在校园内处处开花。2017年起,行知中学开设了花样跳绳、艺术体操、棒球、足球、篮球、冰壶、冰雪、游泳等项目和课程,满足了学生个性化体育活动的需求,增强了校园体育活动的趣味性与专项化。

午间音乐、校园广播剧、艺术长廊、大型浮雕、行知楼及侣贤楼大厅的三角钢琴、走廊墙壁上师生的绘画……校园内,角角落落里都营造着浓厚的艺术氛围。


学校十大景观之“师陶亭”

秉承老校长陶行知先生的艺术教育思想以及“做中学”的育人理念,行知中学2014年组建了上海市行知中学学生戏剧社。去年,行知学子表演的戏剧《问先生》在上海市获得多个奖项。

“知”——打造“新行知”高效课堂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的教育观,也是对认知规律的概括。

行知中学将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转化为有效的学科教学策略,重点围绕课堂教学形态中的师生关系结构、教学内容结构和教学过程结构,构建了“问 究 思 创”的“新行知”高效课堂教学形态。

“问”是“自主质疑”:是指学习者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自己独立思考,主动设疑问难,追根问底,从而探索新知。教师通过特定情境的创设、再现知识产生的过程、呈现文本给学生阅读等途径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再进行课堂教学过程;

“究”是“交流探究”:自主质疑之后,教师从自主质疑的问题中筛选出有讨论价值的普遍性问题,然后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寻找答案。在此过程中将交流探究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勇于探究”“科学思维”等核心素养;

“思”是“建构反思”:是在交流探究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对建构过程和建构结果进行反思,从而不断提高“勤于反思”“乐学善学”“信息意识”等核心素养。学校学生大多采用写学习日志的方式培养反思能力,通过对自己学习的各个环节不断进行自我审视、评价、反馈与整改,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

“创”是“创新应用”:是将建构的知识概念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新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知识、技能和态度去解决情境中的问题,提高学生“问题解决”“技术应用”“劳动意识”等核心素养。

学生在版画创作中心进行版画创作

据上海市行知中学校长杨卫红介绍,“新行知”高效课堂教学形态是学校经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立项的课题,通过“问 究 思 创”这四种教学方式,关注学科思想和思维方式,由“知识理解”向“知识迁移”过渡,再向“知识创新”提升,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推进课堂教学高效运转。

“真”——“三真教育”锤炼品行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真人教育”理念,在行知中学也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据杨卫红校长介绍,行知中学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三真教育”德育教育体系,即“培养真挚的感情、锤炼真诚的品行、掌握真实的本领”。

培养真挚的感情——理想信念教育

“国旗下成长”“红五月”等主题教育活动,让行知学子心系祖国;思政课专设“我的中国梦”专题板块,挖掘每一堂课的育人价值;“线上青年大学习”“红色路线走访”等推进“四史”学习教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通过系列党课培训、“导师制”培养模式、红色场馆系列体验等,引领学子树立报国之志。

锤炼真诚的品行——责任担当教育

开学典礼、18岁成人仪式等仪式教育;学生美化校园环境、参加社区志愿服务和劳动体验等社会实践活动;依托学生会校风监察部、权益部、值周班级制度实施的学生自治自理,都在培育学生的责任担当,锤炼真诚品行。

掌握真实的本领——实践体验教育

学校组织学生社会考察,参观学习高校资源、参与“未来杯”社会实践大赛等;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参与“蓝天下的至爱”慈善募捐、“三五”学雷锋爱心义卖等;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开展各式研学课堂,聚焦学生的自主研学能力,开展“重走行知路研学之旅”,实地探访陶行知的教育实践历程,传承发扬陶行知的教育精髓。

学生在行知云书院阅读电子书籍

“创”——共建生活教育实验基地

紧扣行知教育思想的“创造教育”理念,行知中学还开发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实践类课程、学科整合类课程、STEM课程,具体指研究性学习、学生兴趣活动、劳技以及部分社团活动类课程。对应国家教育部颁布实施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则具体包括部分选修类课程、学生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等。

在课程实施平台中,行知中学与知名高校共建陶行知“生活教育”实验基地。目前,已完成智能机器人创客中心、数制工坊创客中心、河口海岸学创新实验室、天象馆、行知云书院等12个实验基地的建设。为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实践“集群”发展模式,将课程和基地分为“工程类”“人文类”“理科类”三个实验室群。

学生在智能机器人创客中心调试作品

对于“集群”实验室的模块化实施和学分制管理,学校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例如,“工程类”课程群,主要分为通识模块、专项基础模块和专项研究模块。

通识模块:在高一开始时进行学生宣讲和招募,学生入选后即进行为期2个月的通识教育,结束时进行测评,通过后方可进行专项模块的选择。

专项模块:分为智能机器人科创中心、无人机创客中心、工程结构创新实验室、数制工坊、人工智能制造等5个中心,学生根据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实验中心负责教师进行面试,师生双向选择。

专项模块分为基础和研究型。分到研究中心的学生首先要接受3个月的专项基础课程,考核通过后可以进行专项研究模块的学习。


学生在数制工坊学习单片机课程

“ 行”“知”“真”“创”四个课程体系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近三年,学校复旦交大综评录取人数100多人,2020年边楚月同学被清华大学强基计划录取。

历史回眸

1931年春,陶行知先生来到上海,此后便一直在上海从事各种教育、社会、文化活动,酝酿新的教育改革。

1932年5月,他在上海的《申报》发表了《古庙敲钟录》一文,告知外界他在上海宝山大场创建了一个新型教育组织——山海工学团,陶行知担任首届“山海工学团”理事长。

1939年,第二次淞沪抗战失利以后,陶行知先生带领师生撤往内地,在重庆合川草街子凤凰山古圣寺创办了育才学校并担任首任校长,即行知中学前身。


重庆合川凤凰山古圣寺(上海市行知中学创办地)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秋,学校迁至重庆化龙桥红岩村(原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1947年,学校本部迁回上海宝山大场原山海工学团所在地,小学部和初中普通班留红岩村,为重庆育才学校分部。期间,陶行知先生因劳累过度在上海逝世,育才学校副校长马侣贤接任育才学校上海本部校长。

1949年,上海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对育才学校非常重视,决定由时任上海市教育局局长戴伯韬直接指导育才学校的发展,由市教育局划拨教师工资、办公经费、人民奖学金等。1950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将塘沽路306号原“少年村”校舍划拨给育才学校,艺术部所属各组迁往上课。


上海市行知中学70年代校门

1951年9月,育才学校更名为上海市行知艺术学校,下设艺术部、师范部、中学部。艺术部迁往梵皇渡路435号,中学部仍在大场,马侣贤任校长。师范部发展为上海市艺术师范学校,后更名为上海市行知艺术师范学校(现并入上海师范大学)。1953年,为纪念已逝世的陶行知先生,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上海市行知中学。十年动乱中,学校遭到巨大冲击,学校先后三次被更名为“东方红”中学、“大场”中学、“风庆”中学。

1978年,行知中学被上海市教育局批准为全市26所市重点中学之一。1993年,学校整体搬迁到子青路新校区。新建成的行知中学地处宝山中心城区,濒临黄浦江和长江,占地130余亩,环境优美,设施一流,为师生的学习和工作创造了优良的条件,获评上海市花园学校。2005年,学校被上海市教委批准为全市首批28所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之一。目前,学校有27个教学班,学生1189名,教职工136名,学校已经建设成为上海一所教学师资一流、设施设备一流、教学水平一流的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以“行知”命名的学校教学楼

20世纪末,行知中学将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实践相结合,首创了“真人教育”的育人模式,为上海市课程改革提供了不少典型范例,实现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新发展。之后,行知中学探索了课堂教学的“四动策略”、“新行知高效课堂”等教学形态,在上海市探索高效课堂模式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信息化时代,行知中学首次进行了常态化录播、微课间、智能学习空间、云书院等信息化技术与课程改革深度融合的尝试,为上海市“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探索出一条道路。在学生“美”育中,学校2015年创办了上海行知工业版画研究院,创出一条学生艺术教育的新途径。

学生在天象馆进行探究活动

八十多年来,陶行知先生在重庆凤凰山上精心浇灌,一代代行知人筚路蓝缕、春华秋实,逐步形成了“行知合一,明理创造”的办学理念,并以“有特色、高质量、现代化”为办学目标,注重学生文理相融、全面发展,把学生培育成既能仰望天空,又能脚踏实地的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栋梁之材,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声名远播。学校师生正共同努力,以行求知、学做真人,向着“上海一流、全国知名”的市特优高中迈进。

照片由学校提供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