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静安教育一直在做这一件改变孩子的大事……

来源:第一教育

作者: 白羽

时间:2020-11-16 09:59:08

从“十二五”的初步探索,静安将“教育个性化”作为发展与突破的目标与方向;

到“十三五”的渐成规模,静安将“教育个性化”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紧密连接。

十年磨一剑,静安的“教育个性化”变革之路,开出了花、结出了果。

11月11日,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深化教育个性化:发达城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性循证研究”结题成果报告会,暨以“务实 突破 创新”为主题的“静安教育学术季·第五季”开幕式在新中高级中学举行。

报告会上,多个鲜活详实的案例讲述了这些年来静安“教育个性化”变革的故事。

审视

锁定个性化教育主线

如何在教育的共性要求与人的个性发展上找到平衡点,使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发展和谐互动,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地处上海市中心的静安区,尽管教育水平处于高位,但同时也面临着深化发展的挑战与契机。

十年前,针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面临的学习负担沉重、成长空间匮乏、创新能力缺乏等严峻现实问题,静安区开始“关起门”来做着教育个性化的尝试。

“十二五”期间,静安围绕“教育走向个性化”,在个别化教学、个性化学校以及人本化机制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相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而言,相对于城区居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而言,深化与突破的空间依旧很大。

“十三五”期间,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受到全球普遍关注,更是我国深化教育改革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选择。静安区立足于深化教育个性化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交汇点,将提升核心素养作为深化个性化教育的主攻方向。

实践

学生个性化学习和个性化发展自信,是静安“教育个性化”课题评价的重点考察指标。

作为课题组组长,静安区教育局局长陈宇卿这样总结,“‘教育个性化’课题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三大方面:学生文化基础素养、学生自主发展素养、学生社会参与素养,探索形成了六条基本路径和24条关键举措的操作体系,在这个基础上开展了循证实践。”

学生文化基础素养——运用脑科学的课堂,是什么样?

“‘读心术’是否真的存在?”“能否在六维空间里设计一个瓶子来留住光?”这是今年在滴水湖召开的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育才初级中学的两位学生给世界顶尖科学家们提出的“脑洞大开之问”。

用问题激活大脑,教学生学会思考。育才初级中学有个秘笈,那就是全校教师都擅长以“脑科学”为导向组织课堂教学:全面科学地解读学生,为教育教学设立黄金起点;重新研制课堂教学设计表,进一步优化教学流程;推出“八项教学策略”,开展最佳教学实践;设计“课堂笔记”与“阅读笔记”,优化关键学习行为……

育才学子在校的一日活动设计,都充满着脑科学的元素。学校还在实践“脑科学”理念的基础上,总结出“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育才初级中学马玉文校长透露了育才初中孩子“补脑”的两个小秘诀,一是设置“坚果时间”,给大脑补充营养;二是通过35分钟大课间,让孩子提振精神,彻底放松,促进大脑“放空回血”。


       据陈宇卿局长介绍,在文化基础素养的培育上,主要基于两条路径:弘扬课程的文化内涵和素养视域下的个性化教学。其中,如何基于脑科学的研究进展,更好地了解和尊重学生,就是值得关注和探究的重要命题。

以育才初级中学为实践案例,“脑科学”从专家的实验室里走向校园的教室里,从科普文章变成师生的实践,打造深度课堂,通过聚焦思维培育的深度学习,培养问题解决的综合学习,优化学习的过程性质量,满足学生的差异需求,实现个体创造性地学习。

学生自主发展素养——什么样的校园,让孩子自主生长?

午饭天天吃,能吃出什么特色来?班主任将学生带到餐厅门口就会离开,小学生们自由进入餐厅跟随地面标识排队取餐,他们可以选择吃中餐还是吃西餐,可以在就餐时段里自主选择进餐的时间,更可以选择和谁一起品味美食,当然有时也可以“享受孤独”……

看似简单的一个个小环节,却需要孩子们做出一次又一次的小决定,健康生活、就餐规则、人际沟通、时间安排,都要动动脑筋,吃顿午饭可以遇见美食、遇见思考、遇见交往,更可以体验自我规划的愉悦感受。


在大宁国际小学,每天中午的11点45分到12点55分是学生午餐与自由活动时间。据大宁国际小学徐晓唯校长介绍,学校以“为学生全球胜任力奠基”为价值引领,从学生的日常校园生活入手,创造出一个个非正式学习环境。其中特别的“微笑午间70分”活动,就是助力学生实现“我的时间我规划”,让学生在不同场域经历自主选择、自由体验、自我发现。

“微笑午间70分”除了午餐,还有餐后学生组织的各种活动。

有最红火的“思迈集市”,作为销售者的孩子们,要收集课堂DIY物品、寻伙伴、租摊位、定物价、画海报、做推销、记收支;作为购买者的孩子们,则要估算持有的校园货币,讨价还价,购得心仪的物品……

还有“思迈智慧堂”,学生们可以做小老师,向同学分享自己喜欢的话题,这需要制作宣传海报,设计创意门票以吸引“观众”,还要精心准备媒体或教具让演讲绘声绘色,也要设计活动与观众亲密互动,而为了准备一次演讲,孩子们更需要去深度研究与探索某一个领域……


对于学生自主发展素养的提升,主要从尊重差异发展的自主学习,以及加强内驱发展的自我管理两条路径开展探索。据陈宇卿局长介绍,如何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培育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静安区许多学校通过创造性的设计取得了较好成效。

在课题的带动下,越来越多静安的学校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培育与引导;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资源优势,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索自主作业的创新设计,给学生提供更多个性化、情景化、生活化的学习体验;优化各种教育资源,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场域。

学生社会参与素养——行走的课堂,有怎样特别的经历?

“行走的教室”是什么样的呢?教室没有边界,世界天地即校园;伙伴是在校同学、老师、企业家、大学老师、非遗传人等等各路大神;所要探索的是古往今来,四方上下自然生成的问题;课程的出发点,是孩子们的一个个好奇点,专业团队会辅助孩子实现自己的探索梦想!

以脚步丈量世界,在行走中收获成长。每年6月底期末考试结束后,新中高级中学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们就会自发报名组队,在暑假两个月内完成实地考察,并进行相关的实验室工作和论文撰写。

据新中高级中学刘爱国校长介绍,学校于四年前开启了“行走的教室新课堂实验”,每年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以“行走研学”为载体的社会实践活动。

从2016年至今已经完成了四季,分别是“阅读宏村”“溯流寻源”“亲历历史”“我爱中国”。而今年的主题是以“四史”教育为内涵的“读史行远”。学生在这一“行走”中,把课堂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于实践,在课题研究中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行走中认识国情、认识社会,从而培养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而学习的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016年,新中学子来到宏村,凝视宏村的河流,探测着她的流速大小,描摹着徽州牌匾,和当地居民展开交流,思考着旅游开发对当地人和环境的影响。

2017年,新中学子走向了上海崇明、江苏苏州和张家港、四川宜宾、重庆、西藏甘孜和昌都等地,多线并行开展了探索。

2018年,新中学子在不同的时空间穿梭,触摸着西湖绸伞的布面,尝试着武汉汉绣技艺制作,前往德国,对比着德国市民与中国市民对于垃圾分类的注重性与自觉性。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高唱着爱我中华,新中学子前往了北京、甘肃、湖南、西安、延安。他们在韶山用管理学SWOT战略分析法思考着红色旅游产业;他们走进山林,关心八达岭护林员的生活现状与发展前景……

立足实践的责任担当、面向未来的实践创新,是学生社会素养提升的两条路径。

据陈宇卿局长介绍,静安教育通过各种实践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探索不同年龄段学生生涯教育的目标、内容与方式,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和设计,将自己的理想、憧憬与学校的学习相结合;静安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和国家认同,既引导学生具备全球的意识、开放的心态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又引导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指向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支持系统研究——为学生把脉开方,可以更科学吗?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那么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在哪里?如何去识别学生的这些差异?为学生把脉开方,是否可以更精准、更科学?

实施个性化教育必须要对学生进行深入的解读和精准的分析。作为区域个性化教育的支持机构,静安区个性化教育指导中心通过四年多的实践研究,为区域内近100名学生进行了把脉和开方,一批具有学科特征、品质特征的学生已渐渐的被识别出来,得到了个性化的培养和提升。

据静安区个性化教育指导中心刘颖老师介绍,为了避免单一化、片面化,力求做到多维度、多方位的了解学生,中心设计并实施了多个环节,包括学校推荐、专家面谈、调查访谈(包括班主任、家长、孩子)、科学实证等。

对学生的解读和分析仅靠经验判断是不够的,还需要科学测量来印证。中心通过运用《多元智能量表》等多个工具,了解学生的智力状况、个性特征和自我价值倾向等信息。

去年,中心还专门引进了东南大学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重点实验室的脑科学专业学术力量和先进的测评设备。

在对学生进行了把脉的基础上,中心为每位学生开出了“一人一方”:对学生的优势、薄弱与不足进行了全方位的诊断分析,并据此给出了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以及可选择的支持与服务,为学校制定个性化教育指导方案提供了建议和指南。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程,不仅涉及到学校的课程、教学、管理等多方面的建设,还牵涉到家庭、社会等校外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育。

陈宇卿局长指出,为了更好地构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支持系统,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作用,静安教育部门从教师关键作用的发挥、低功利及高针对的评价探索、联动机制以及资源平台的创建等三个要素来进行着力。

成果

活力指标上升 支持举措完善

个性化教育是静安教改历史与现实的长远命题,提升核心素养为深化个性化教育标定了主攻方向。

在十年的努力之下,静安“教育个性化”已见成效——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活力指标稳步上升。

上海市绿色指标测试结果表明,静安区学生的学业成绩标准达成指数、学生艺术素养指数、学生品德行为指数等均保持高位。2015-2018年绿色指标评价的所有跨时间发展指数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

静安区开展了覆盖全学段、基于大样本的个性化教育评价,专门考察学生的成长型思维、发展自信水平,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建立起高度的发展自信,表现出很强的合作与合群。学生在人际资源求助、时间管理、目标内容调整、学习过程方法调整、工具资源运用、环境建构、动机情感调整等方面表现出较高水平,显露出学生适应未来变革的较高自主学习能力。

静安区在中小学、幼儿园大力推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各个学校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和特色经验,在市教委公布的首批立项的100门“中国系列”课程,静安区有10门课程入选 。静安区还通过开发中小学生“红色印记”探访手册和融入档案育人理念等形式,展示了静安区中小学生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孕育其中的家国情怀。

同时,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关键举措日益完善。教师发生了从“育分”到“育人”的深刻转变,学校为学以成人奠定了扎实基础,区域进行了低功利、重内驱的评价改革。

静安的“教育个性化”之路,已走过十年,还将继续走向下一个十年。

未来,静安教育将关注技术催生变革的力量和前沿科学发展的态势,在学生关键品质的培养、教师关键行为的提升、育人模式的探索与突破、教育治理的探索与完善等方面开展新一轮研究。

照片由学校提供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