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这所学校,每个教室里都有三个口袋……

来源: 第一教育

时间:2020-11-12 13:30:18

在江宁学校,每个教室里都有三个口袋,有开心袋,有烦恼袋,还有应急袋。孩子们的开心事、小懊恼、甚至sos求救,都可以写成小纸条投进袋子里。而老师们也会细心地查看,及时为孩子们提供帮助。

江宁学校创办于1933年,建校八十余年来,已形成了“务实创新、健康向上”的校风,“格高、业精、严谨、求新”的教风,“乐学、好学、活学、博学”的学风。

从知识学习,到身心健康,江宁学校秉承爱是最好的教育,在“不一定第一,但绝对唯一”的办学理念之下,让每个江宁学子都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成为属于自己最亮的那颗“星”。

开拓创新

面对公平、优质、均衡的教育时代诉求,江宁学校吴庆琳校长提出:“不是每一个学生都会成为‘第一’,比起一个相对而言的‘第一’,学校更要珍视的是每个学生的生命价值,呵护每个学生的成长,教育的职责就是要让所有学生获得健康成长与积极发展。”

源于“不一定第一,但绝对唯一”的办学理念,以学生的差异和需求为起点,尊重学生的已有基础、个别差异和发展需求,江宁学校努力创设“关怀每个孩子成长需求、激发每个孩子追求成功、引导每个孩子获得最优化发展”的教育环境,使学生通过在江宁九年的学习和生活,在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玩乐、学会创造等方面获得良好的发展,成为祖国需要的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帮助孩子找到适配的模式

教育的基本功能与目的,就是帮助不同的孩子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模式,让孩子能在学习中可持续地发展。而随着中考改革的推进,基于项目化学习的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被引入到学生的学习课程中。

 跨学科综合实践课程的内容直接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背景,项目活动主题的确定涉及多领域内容,课程内容的设置围绕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学生自我关系这三方面进行。

江宁学校通过团队教师的多次研讨,选择了目前的社会热点、与学生生活切实相关的主题——垃圾分类、未来城市等项目活动,以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需要为中心,整合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方式,开展主题探究活动,让学生在项目化探究活动中,快乐地体验、学习和探究,并能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特长和与众不同,实现个性化成长。

跨学科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还需要打破学科间壁垒,整合多个学科领域,建立起融合的课程。自成立跨学科教研组以来,江宁学校的跨学科教师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从教学活动的独立设计升格为跨学科联合设计;从教师站在讲台前讲知识,过渡到强调组织学生活动,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教师的角色从主导地位转变为学生活动的监管者、启发者。这种从形式到实质的转变,具有很大的挑战。老师们始终恪守平等、诚信、宽容的交往准则,努力创造一个融洽和谐、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跨学科教学团队,将学生受益摆在第一位,求同存异,形成了合作共赢的文化氛围。

 通过一年多的项目活动实践,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革,从原来对教师的依赖学习转变为主动的自主探究学习方式。

六年级“垃圾分类”项目活动中,通过前期的地理、化学、生物知识讲座,如何选题、设计调查问卷、实验方法等讲座活动,帮助学生积累课题研究的一般方法,学生通过团队合作自主确立小课题如:社区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与践行情况的研究、关于利用黄粉虫处理湿垃圾的可行性研究、社区垃圾投放时间的合理性研究等等,并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进行问卷调查、开展实验观察等一系列探究活动,最终撰写项目研究报告。

七年级的“未来城市”项目活动,无论是从城市调研、发现城市面临的问题,还是城市的规划、利用SU软件创意设计等活动,都是学生通过团队合作,自主探究完成。

2020年上半年,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引发了江宁学校跨学科团队深深的思考:后疫情时代,我们的使命有哪些?

团队教师指导学生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等角度去探索疫情带来的各种思考,确立了“后疫情时代,我们的使命”项目活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了口罩资料的查阅、口罩解剖、口罩设计、口罩制作、病毒实验室、宣传海报设计等自主探究活动,并收获了深刻的活动体会。

       关注孩子内心的“小秘密”

课堂之外,生长发育中的孩子们,心理健康尤为重要。关注隐藏在内心的小情绪,助力孩子们的情绪调试,江宁学校从细节着眼,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今年新学期,学校为每个班级准备了三个情绪口袋,开心袋、烦恼袋、应急袋,鼓励孩子们把自己校园生活中的各种想法和遭遇,写成小纸条投入袋中。

开心袋上印有一颗微笑的星星,同学们可以随时将自己的开心事投递进去。

烦恼袋上印有一朵正在下雨的云,收集大家的烦恼和困惑。

应急袋上标注了心理危机简易处理守则和心理求助热线,时刻提醒学生学会求助,珍爱生命。


开学两个多月以来,江宁学校的教室纷纷出现了班级“情绪角”,开心袋和烦恼袋里也收集了不少孩子们的心情纸条。老师与同学们还通过10分钟队会、班会等形式,与孩子们一起分享快乐,分担烦恼,引导孩子探寻自己成长道路挫折的多元解决方法。在孩子出现情绪危机困境时,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并伸出援手。

关注孩子们的情绪健康,江宁学校构建了一张细密的网,线上线下,课堂内外,家校联动、时时关爱。

今年上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全体中小学生开始了居家网络学习,新的学习形式给同学们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心态、积极应对,江宁学校积极开发居家学习心理支持系列“润心微课程”,关注常见的居家学习心理问题与解决方法,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出现的各类心理困惑与亲子矛盾,帮助学生平稳情绪、高效学习与和谐家庭关系。

鼓励孩子寻找自身的闪光点

江宁学校不以单一的评价标准来衡量学生成长成才,鼓励学生寻找到自身的闪亮点。多元的评价模式,让校园不断涌现出一颗颗“闪亮之星”,如“跬步之星”“助人之星”“友爱之星”和“守时之星”等等,成为江宁校园最亮的星。其中的孩子不乏有成绩中下等,但依然自信昂扬,开拓进取,在某一方面特质闪闪发光。

在江宁“不一定第一,但绝对唯一”办学理念的指引下,每个孩子都可成为属于自己最亮的那颗“星”。

“快乐一岗”中的卫生检查员、午餐管理员、报刊管理员和普通话推广员等岗位实践中,每一个小岗位上都有默默忙碌、无私奉献的孩子。曾有一名坚持每天清晨担任广播领操员的孩子,凭借其奉献的特质加分拿到了国外心仪学校的录取通知。还有孩子每天到校必定会在校门口向教师、同学、保安们问好,讲礼貌,树新风。

“闪亮之星”“闪亮一刻”荣誉的诞生,对于点点滴滴的岗位实践中的孩子们,肯定其价值,见证着他们的成长。如今,“闪亮之星”奖章活动,把一枚枚“奖章”作为目标,在孩子们在争章过程中享受成功、获得进步。在“争章、考章、颁章、护章”的过程中,不断确立新的目标,发现自己的潜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证明自己的成功。

在学校的少代会上,学生们也积极发挥主人翁意识,为校园生活建设,积极提案。诸如学校餐具要更新、洗手间私密性不够、没有洗手液、走道垃圾桶过小、冬天洗手要温水等具体个案,一一提出并得到学校解决。观察身边小事,发挥头脑才智,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折射出的是思想的成熟。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上海市红旗大队”“上海市少先队工作示范校”和“全国优秀大队”等称号。

历史传承

岁月留痕

翻开八十多年的历史,江宁学校办学成绩斐然:先后涌现了5位全国劳模、2位全国优秀教师、2位全国优秀班主任、2位特级校长(教师)、6位区学科带头人、9个区高级指导教师等优秀教师群体;学校曾先后培养出了男排国手任琦、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居文君、全国环保小天使这样学有所长的优秀学生,也培养出了世界机器人大赛金奖获得者、全国计算机动漫创作一等奖获得者、小学连跳两级并被高中保送到复旦大学等一批优秀毕业生,以及像智斗歹徒的周琳峰一样全面发展、个性健康的学生。

学校获评首批上海市文明校园、首批上海市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首批上海市新优质学校;“明辉教师教育基地”获评全国青年文明号;学校是全国心理健康特色校、全国足球特色校,先后荣获市级以上荣誉30多项。

春华秋实

上海市江宁学校是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前身为江宁路小学,创建于1933年。学校先后由原生活小学、金行小学、新会民校、澳门路二小合并而成。学校于1994年9月转为公办转制学校。1999年7月升格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于2000年8月迁入总部校址(西康路1518弄1号)。2007年4月学校退回公办体制。学校目前共三个校区,除总部(三至五年级)以外,另有明山校区(一、二年级)、石泉校区(六至九年级)。

江宁学校历史上有两次质的飞跃。1986年学校开始对教学工作进行“流程管理”改革,并延伸到行政管理、德育等工作中,办学成效显著,跻身于上海市优质学校行列。进入“十二五”,上海市教委推出了“新优质学校”项目,作为项目校的江宁学校,直面转型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办学新目标:“适应学生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明确了办学新任务:办“质量优、负担轻、特色明”的家门口好学校;提出了“不定第一,但绝对唯一”的办学理念。学校聚焦于课程优化实施研究,突出“一贯”特色,整体优化学校育人模式。学校的课程改革经验两次荣获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和上海市第十一届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为学校课程持续优化和形成特色奠定了良好基础。学校也真正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吴庆琳校长与学生们在一起

“爱是最好的教育!”

在江宁学校八十多年的办学过程中,曾经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优秀教师: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苏向贞、汪蕴贞老师,70年代的顾家宁老师,80年代的范庆沩、黎露萍老师都曾被评为市级以上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90年代后又涌现了全国优秀教师叶丽娣,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优秀教师管英姿,上海市劳模杨明辉,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特级教师张豪,特级校长吴庆琳。在他们身上都具备热爱学生、无私奉献的崇高师德。

顾家宁(中)与教研组同志研讨

郑丽华在获“园丁奖”时与学生合影

为了传承这些优秀教师的高尚师德和良好风范,江宁学校于2008年创建了“明辉教师教育基地”,从“师之魂、师之道、师之艺、师之志”等方面诠释了新时期师德的内涵,着力建设学习型、专业型、公益型教师群体发展平台和精神家园。

明辉教师教育基地


在“明辉教师教育基地”既可以看到江宁老教师手书的已经泛黄的教育札记,感受到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对工作的兢兢业业;更有新时代的教师用心、用智慧细心呵护孩子的快乐成长的点点滴滴。几十年来,江宁学校的教师们始终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学生的利益高于一切。他们身体力行着“爱是最好的教育”。

“明辉教师教育基地”的创建为江宁青年教师群体成长成才、长足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开辟了阔的领域。在创建工作中,青年们全身心投入,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由稚嫩逐步走向成熟。至今已有9人获国家级荣誉和奖项、39人获市级荣、6名老师成为市名师工作室成员、7人成为区骨干教师。2019年明辉基地也获全国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

2000年迁建后的江宁学校全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江宁学校将在以往办学的基础上,坚持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落实上海市和普陀区教育综改要求,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以明确办学的价值追求,推动学校内涵发展,以学校的积极实践回应当前教育改革新要求,努力体现作为上海市新优质项目学校的示范价值和个性特色,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发展目标培养更多建设者和接班人。

照片由学校提供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