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信息过载正让家长变焦虑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马丹

时间:2024-11-29 13:10:31

       网络育儿知识爆炸,正让家长变得更焦虑,如何才能筛选最合适的信息?近日,教育部、中央宣传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推动各地结合实际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记者走访发现,沪上诸多学校正以多种家长沙龙、家校互动、社区协同的形式,向家长传递权威信息,缓解家庭焦虑。

多位教育专家呼吁,信息时代有了更多了解信息的渠道,家长千万不要因此“迷失自我”而引发多元焦虑。静安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陈小文说,“其实,每个孩子的家庭背景是不一样,因此,教育不能复制。与其跟着网络育儿‘照本宣科’,不如回头多看看孩子,根据家庭情况因材施教。”

信息过载催生多元焦虑

社会发展和教育竞争正加剧了家长对孩子未来的担忧。近日一所小学对家长焦虑做了调查,只有2成家长表示“没有焦虑”。“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在未来立足,所以对孩子教育格外重视,压力也大。”一位从教多年的德育老师坦言,和十多年前相比,信息爆炸已成为焦虑的根源,家长焦虑正变得更多元。“和以前相比,家长确实更有‘育儿知识’,学习了技巧和方法,说起情绪问题、多动症、专注力等头头是道,然而,许多家长并不知道‘育儿分寸’在哪里,过度关注也是一种焦虑。”

“有时不知去哪里找合适的育儿知识,就只好根据关键词随意搜索。大海捞针的结果就是信息太多、太乱,不知道如何筛选。”虹口区五年级学生的家长胡爸爸为难地说,儿子已经进入了青春期前期,家长时常不知如何“应对”。

“好的活动、好的课程总是受人欢迎,问题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繁杂和不对称,真正有需要、感兴趣的家庭未必能匹配需要的活动。各个部门共享的优质课程资源归类在数字化平台上,跨部门协同和数字化共享之后,让更多优质的活动、学习资源能‘精准匹配’家庭。”去年,虹口区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通过“校家社合作”幸福圈和“家校共育”幸福圈,搭建了一个校家社资源联动的“家社协同育人数字化平台”,现如今已有2万多家长注册。虹口区学校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副主任石云艳说。

这一年多来,胡爸爸的焦虑少了不少,每周三平台上的直播课成了他生活日程安排表中的一个固定内容。“不用再发愁哪儿学习育儿,平台上找到的有针对性的课程不仅让我知晓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发展特征,更对我与孩子进行良好沟通很有帮助。”

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

近日,静安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也升级了家庭教育服务,家长慕课平台升级为“上海静安数字家校”,汇聚通识课程、专题课程、名家讲堂等诸多内容。家长也可以在后台提交咨询问题,获取专家帮助。“在后台,我时常可以看到家长提问,孩子是不是多动症?是不是阅读障碍?有没有注意力缺陷?”陈小文说,家长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不仅徒增焦虑,也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信息过载,家长更要选择权威的信息获取渠道,比如专业书籍、正规讲座等,同时,要将所学知识与孩子实际情况相结合,不能盲目套用。陈小文说:“有许多时候,家长的焦虑源自于自己的‘胡思乱想’,觉得孩子‘注意力缺陷’ ‘多动症’ ‘学习障碍’,而这些‘胡思乱想’的背后也有成人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的推手。”

石云艳也提醒,家长一定要调整心态,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各自的成长轨迹。家长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过度追求完美只会徒增焦虑,应将关注点放在孩子的进步和努力上,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成长,给予他们足够的成长空间。”

要给孩子一定“留白”

信息过载,让家长关注点变多了,给了孩子更多的压力。“在家,需要给孩子一定空间。其实,人和人都要有一定的空间,不能太腻味在一起。如果在孩子情绪本来就不好的情况下,家长继续碎碎念,比如,谁谁比你好,谁谁钢琴考到几级,你只有学习好才能找到好工作,如此设定宏伟蓝图肯定会造成孩子的焦虑问题。”

缓解焦虑,亲子陪伴至关重要,家长应增加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提高陪伴质量,一起做手工、一起户外运动、一起逛博物馆等。“在互动中增强亲子感情,了解孩子内心想法,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与支持,从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孩子成长提供有力保障。”然而陈小文指出,在亲子陪伴中,也要注意给自己和孩子“留白”,一定不要带着目的去做每件小事。“有的家长觉得看了博物馆就要有知识的获得,有的家长则认为户外活动就是要提升体育成绩,这些功利性的亲子陪伴会磨灭孩子的兴趣,也会让自己变得更焦虑。”

与此同时,教育专家也认为,家长要学会自我调节,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技术方式在感到焦虑时及时平复情绪,为孩子树立情绪管理的榜样。家庭成员间要相互支持理解,共同营造和谐家庭氛围,避免将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家长一定要输出正向的情绪,否则,家庭矛盾、育儿理念的冲突会让孩子产生‘没有我就不会有这场冲突’的想法。父母谈论分歧时,要避开孩子,尽可能达成一致的意见,求同存异。”

责任编辑:陆芸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