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安生学校
时间:2024-07-04 08:34:29
MBTI性格测试对决星座学说,
两大个性解析体系,究竟谁更胜一筹?
安生融合高中的同学们
将PBL项目化为一场寻找答案的奇妙之旅。
从MBTI测试出发,他们惊人地发现,外界因素竟然也能塑造我们的个性?但这只是开始!深入星座世界,他们解锁星座奥秘,更对其科学性进行了大胆探讨。
满脸写着八卦的小编,
赶紧抓住这群高中生,一探究竟!
科学还是玄学?
从MBTI测试切入,探索个性之谜
融合IG2班的Angel黄恋同学是这个社会心理学项目研究小组的组长。这位“纯i战士”告诉小编,历经一年的研究,很多组员竟从“i人”转变为了“e人”!这一切,都始于他们对MBTI性格测试和星座学说的浓厚兴趣。
项目初期,他们开启了网上热门的MBTI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将组员分为“e人”与“i人”两组,进行了一次曲棍球运动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在运动过程中,少部分“i人”转变为了“e人”。基于测试数据,组员们得出:在胜负欲的影响下,“i人”会为了取胜而抛开其不愿表达的特质,与组内成员进行交流。因此,他们初步判断,外界因素可能会对个体的特征产生影响。
这一发现让他们开始思考:一个以主观答题作为形式的测试能否作为判断人格特征的依据?并进一步过渡到对星座的研究,探索是否可以以出生日期(精确到时间)来判断个人的人格特征。
八卦还是吃瓜?
深度学习与理解星座,师生共探科学性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星座,IG的同学们找到了自己的“支持系统”——经济老师吕楚和数学老师徐淳。两位老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他们进行了一次“双盲实验”测试,并推荐了他们一本斯蒂芬·福裡斯特撰写的《内在的天空》。
同学们拿到这本书时开心得不得了,仿佛学会了星座的“密语”。如果说书籍为这群学生打开了通往神奇星座世界的大门,那么“可乐实验”则真正教会了他们如何思考!在实验过程中,他们惊讶地发现,自己对可乐的偏好竟然也会受到“盲眼”测试的影响。原本那些坚信可口可乐才是真爱的小伙伴们,在“双盲实验”的神奇作用下,竟然纷纷转变立场,开始倾向于选择百事可乐。
这一发现让他们不禁联想到,是不是星座也在暗中操控着我们的个性呢?带着这个既有趣又困惑的问题,组员们和老师一起翻遍了国际上的星座研究文献,比对了星座与人格特征、星座与行为模式的种种研究。虽然过程中有些困惑和不解,但他们还是乐此不疲地探索着。
在PBL中玩嗨了!
跨学科思维显威力
在PBL项目中,同学们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通过思维导图制作具体流程,制作海报展示自己对星座学的理解与认识。为了找到星座是否能作为判断人类个体特征的具体依据,他们查阅了大量研究文献,并对这些文献进行了综述和比较。
在这个过程中,数学老师徐淳成为同学们的得力助手。他教授同学们如何使用SPSS、Excel等统计软件整理和分析数据,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数据分析,如描述性统计和假设检验。他们通过这些方法得出了一些有说服力的结论。
得出结论后,徐淳老师并没有让同学们止步于此。他引导同学们结合生活中的常识进行反思和总结,让他们不仅学会做研究,还能学会如何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他强调跨学科思维的重要性,让同学们将心理学、社会学与数学统计等概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在评价同学们的成果时,徐老师更加注重他们在过程中的付出和团队中的贡献。他希望通过这个项目能够激发同学们更多的兴趣,帮助他们发掘自己身上可能未曾发现的闪光点。分组时,徐淳老师也细心地考虑到了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尽量将内向和外向的学生放在一起,让他们能够相互搭配和协调,共同完成任务。
星座话题只是“钩子”
学习底层逻辑是关键
作为社会心理学的项目的指导老师,吕楚老师坦言,星座只是一个“钩子”,真正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学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让学生学会理智地看待数据,这是他们未来研究和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项目开始时,老师们让学生深入了解星座知识,包括行星、宫位等专业术语,然后设计实验让学生判断星座特征描述的准确性。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不仅学习了星座知识还探讨了星座的科学性。
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在实施过程中,同学们遇到了统计学相关的问题,如如何检验星座描述的准确性。他们就邀请了数学统计学专业的徐淳老师提供支持,让学生即使不是完全懂也能理解背后的数理原理。数学老师郭向梅(左图)为了让大家更能理解统计学中检验的应用,还特地为大家准备了一整节课来介绍“t检验”的原理。同时外教老师Tawfiq(右图)也加入了项目负责学术英语写作部分。
“整个过程中,学生在数理统计方面面临了挑战,但他们展现出了令人惊喜的耐心和合作精神。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无论是专注于数据分析、论文撰写还是视觉呈现的同学,都能发挥出了自己的特长。真的为他们感到骄傲。”吕楚老师的一番话,让大家意识到——“PBL项目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不同能力,并让学生们的各个方面变得更加多元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