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牢记总书记嘱托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
赓续红色血脉 培育时代新人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仲立新 任朝霞

时间:2024-05-24 13:34:53

2014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期间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特别是要抓好青少年等重点人群。

十年来,上海教育系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不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多措并举用好红色资源,教育引导广大学生赓续红色血脉、弘扬光荣传统,打造良好校园文化,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价值塑造,不断增强新时代青少年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努力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春风化雨,用党的创新理论引领价值塑造

“大学四年坚定理想、学习本领、丰富阅历,学成之后主动投身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5月15日,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与马院教师结对,“双师”共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与学生们面对面聊起了信仰和担当。

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上海加快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体系,在高校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并实现全覆盖,围绕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开设专论课,立足课堂主阵地,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青少年价值观塑造。

华东政法大学于2020年成立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深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打造“法治中国”课程群,推动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上海财经大学由校长担任课程第一负责人,面向全校经管类专业本科生全面开设“习近平经济思想概论”等必修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实施思政课“创优行动”,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纳入学校思政课课程体系整体建设安排。

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也驱动着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为了“把思政课上到学生心坎上”,上海循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足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构建红色资源版图和“上海这十年”实践资源,通过“行走课堂”“实景课堂”等,让师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中全面感受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学思践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

在杨浦区,东华大学让学生现场感受杨浦滨江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历史变迁,树立“四个自信”。在古北市民中心,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邱卫东带领学生们跟随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足迹沉浸式体悟,并邀请亲身参与“网红街”改造升级的该校副教授安大地现场讲述。

同济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将教材中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与主题进行梳理,形成单元序列,开展融通课堂内外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校长王建芳说:“我们坚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内容统整融合,作为撬动‘五育’并举、立德树人的重要支点,树立学生的爱国情怀与理想信念。”

“上海各级各类学校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思政课堂,聚焦课程、教师、评价等重点环节,重点深化‘大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思政课针对性和吸引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广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周亚明说。

固本培元,让红色资源成为精神力量源泉

“黄浦江,浪奔腾,红色基因永传承。兴业路、兴伟业,难忘前辈和英烈……”在卢湾一中心小学,学生们正打着快板练习中共一大纪念馆讲解词。以童音讲党史,让“红色的种子”在心中生根,这个小小讲解员社团已经坚持了18年。

“伟大建党精神永远是激励我们砥砺前行的强大能量。”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介绍,如今,“中共一大纪念馆讲解”已经成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每一名学生都能够胜任讲解工作。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如何让丰富的红色资源源源不断地为青少年成长提供更有效的精神力量?

上海教育系统重点建好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深入挖掘和用好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蕴含的教育资源,联结校内外红色资源激发育人活力,牵引大中小学联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通过讲、教、展、演等多种形式使更多红色元素可触摸、能感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起来、“火”起来。

在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队员牵手来自中小学的“小火苗”,细品“真理的味道”。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为青少年学生讲述钱学森故事,馆校协同弘扬科学家精神。在上海大学,“萤火之光”志愿服务队带领中学生感悟红色学府的百年峥嵘岁月和钱伟长先生的大家风范。

为提高“精神”能见度,上海各高校深入挖掘校史中的红色故事,打造了《陈望道》《钱学森》等30余部“校园大师剧”,由师生参与编演全过程,让“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讲“大道理”,并向中小学辐射、向全社会传播,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上海还健全市、区两级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制度,梳理校内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博场馆资源,构建服务全市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资源版图”,通过馆校合作让红色资源铸魂育人融入广大青少年的生活日常。

伟大建党精神浸润着“初心之城”的校园,红色文化资源宝库为青少年成长输送着绵延不绝的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融入学生生活日常,引领着校园文化新风尚。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设置“无人监考考场”“无人超市”,将诚信教育贯穿校园生活每一天。上海建桥学院建立雷锋主题纪念馆、设立大学生“弘扬雷锋精神奖章”,让雷锋精神融入每位师生的血液。上海市中国中学打造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全场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让学生在更细微的体验、更全面的浸润中筑牢人生底色,润育一颗‘中国心’。”上海市中国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郑敏芳说。

榜样引领,把核心价值观化作行动自觉

“没有功成名就的自得,没有差不多就行的懈怠,只有赤诚无我、航天报国的使命担当。”在上海师范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聂海胜铿锵有力的话语激励着线上线下数千名聆听报告的大中小学生。

“在劳动中成长,到实践中学习。”在上海杉达学院,邀请劳模走进学生课堂、实验室、学生园区,引导学生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点燃在平凡岗位上成就卓越的信心力量。

榜样引领,励学笃行。近年来,上海充分发挥榜样的重要作用,组织专家宣讲团、大学生理论宣讲联盟等进校园、进场馆、进活动、进网络、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全社会形成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声势。

在长宁区,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与长宁区教育关工委连续两年在全区中小学开展“红色故事我来讲”主题活动,让学生们通过“自己讲”走近红色故事,获得切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

在榜样的激励引领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同学段青少年当中变得“看得到、摸得到、听得到、做得到”。

去年9月,上海科技大学在云南省云龙县建立研究生支教基地,“上科大首届支教团成员”跨越山海来到检槽初级中学,在边陲支教中开启研究生教育第一课。今年3月,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能源与材料学院学生余明远成功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成为该校第15例成功捐献的志愿者。刚刚落幕的奥运会资格系列赛·上海赛场,来自沪上14所高校的800余名学生志愿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现上海的青春与活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了上海青少年学生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上海教育系统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聚焦思政课关键课程、课程思政关键环节、日常思政关键领域等,着力把校内外丰富的红色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全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为服务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新的贡献。”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沈炜表示。

责任编辑:陆芸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