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校园“动起来” | “五大任务工程”“20条融合计划”……杨浦区这样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来源:上海市教委政务微信“上海教育”

时间:2024-03-27 09:31:41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大计。上海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出台《上海市促进中小学校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行动方案》,旨在综合施策,进一步健全学校体育教学、赛事和评价体系,完善家校社协同共育机制,让学生在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上海教育”推出“活力校园‘动起来’”专栏。今天带你走进杨浦区,感受该区争创“体教融合示范区”的新气象。

实施“五大任务工程”和“20条融合计划”

体育课程改革工程、赛事活动共建工程、后备人才培养工程、体育素养评价工程和资源合作共享工程……杨浦区积极整合区域教育、体育优质资源,实施“五大任务工程”和“20条融合计划”,通过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引导和帮助学生实现文化学习质量和体质健康水平协同提升。

结合“足球之乡、游泳之乡、田径之乡”的区域特色和优势项目布局的实际,杨浦区大力推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开设7种以上体育项目课程,鼓励支持冰雪等新兴项目和龙舟、射艺、棋类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实现“一校多品”普及发展。同时,积极组织开展体育学科专项教学比赛,形成一批教学改革成效明显、具有区本特色的课程群。

优势项目带动创新引领

杨浦区利用“足球、游泳、田径”三项优势项目,以点带面促进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掌握体育技能,热爱体育,强健体魄。上体附中、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昆明学校、十五中学和市东实验学校(市东中学)作为杨浦区“五大任务工程”组的牵头校,在体育育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是上海市足球传统项目学校。校园里的绿茵场引人注目,这片场地由天然草铺设,长105米、宽68米,照明度符合国际比赛标准。这里还是中国(上海)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邀请赛主赛场之一,并承办过开幕式和闭幕式。这片绿茵场上培养出的足球小将也不简单,同济一附中曾为上海市乃至全国输送了百余名运动员。对这些足球少年来说,学校全方面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他们将来成为有用之才打下良好基础。“以球育德、以球健体、以球启智”,在足球文化的浸润中,学生们在绿茵场上健康茁壮成长。

昆明学校于1992年成立校游泳队,2005年被命名为游泳二线运动队,在30多年的时间里,先后培养出了陆滢、施扬、曹忠荣、孙晔等一批优秀的运动员。

学校布局“小学、初中、高中”联合培养,通过打通学段衔接等策略,以体育人,五育并举。在学校的努力培养下,每年都有一批好苗子进入一线的游泳及水上项目试训。

多年来,学校坚持“健康第一、全面发展”理念,从课时安排、基本内容、教学实施、管理评价等方面合理设计,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运动,喜欢体育,热爱竞技。学校也获得“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上海市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二线)运动队”等殊荣。

让学生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把赛事办进校园、搬进课堂,开展奥运冠军、知名裁判、优秀运动员进校园系列活动,组织观摩体验高水平运动赛事,向青少年传播体育文化、弘扬体育精神,杨浦区积极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十五中学通过丰富课程设置、延伸课外平台、提升竞技能力、优化评价方式等四维施策,让每个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加深其生命之厚度。

学校在基础型体育课程的设置中给予学生多样化的选择,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会1-2项运动技能。课余时间则为学生创造高质量的运动学习平台,通过周末训练营和夏、冬令营进一步满足学生的运动需要,引导他们形成自主运动习惯。同时,学校还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校内外竞赛活动,在校园内开展运动会、体育节、年级篮球赛、跨校足球赛、亲子对抗赛等各类体育赛事活动,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市、区各项体育比赛,不仅屡获佳绩,也锻炼了拼搏精神。

此外,学校还积极探索特色体育课程评价方式,通过身体形态、运动技能、态度和表现等做好过程性评价,利用手环、档案、信息平台等数字化手段辅助,形成“学、练、赛、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资源共享合作”形成良性循环

近年来,体教融合在杨浦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市东实验学校(市东中学)积极推进体教融合“资源共享合作”,与区域成员校形成价值共建、资源共享、成果共生的良性循环。

学校成立“胡荣华象棋教室”、非遗项目“绵拳”传承基地之一等,并作为杨浦区校园联盟女子篮球牵头校,大力推进区域篮球运动发展。同时,充分发挥区少体校、区活动中心等专业部门力量优势,为区域青少年提供技能培养、体育服务、课余锻炼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公益服务。

学校还多次组织承办协办各项体育赛事,并在市、区级各项体育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

上体附中自创办以来,始终把师生的生命成长扎根于校园的体育文化之中,以“博”涵养人品,以“搏”成就人生,不断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责任编辑:陆芸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