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市教委政务微信“上海教育”
时间:2024-02-19 10:50:47
近日,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上海圆满落幕。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们聚焦“数字教育:应用、共享、创新”主题,广泛深入交流研讨,加强经验互学互鉴。在教育数字化的探索中,作为全国首个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区,上海各高校积极探索、创新实践。今天,和小育一起来看上海高校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立足专业特色的有益尝试——
华东师范大学:聚焦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教师关键能力培养
“精准教学中的数据决策力”专题培训是华东师范大学自主研发的精品培训项目,旨在帮助一线教师、教研员从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出发,掌握学生多维数据获取、分析、处理、解释和应用的理论、方法与工具。2023年4月底,该项目面向上海市各区幼儿园、中小学校教师开放报名,掀起了“数据驱动精准教学”的学习浪潮。项目采用“在线集中学习”和“线下分组指导”的混合研修形式,学员通过网络课程自主学习和参与模式解读在线直播,掌握三种数据驱动教学决策的模式和基本的数据分析方法,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最契合的决策模式;在此基础上,学员组建团队,应用所学内容开展创新实践,发现影响教学改进的关键要素和问题,给予有效的干预措施,支持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并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不断打磨、最终形成案例研究报告。
从研究选题与设计,到教学实践与干预,再到数据分析、成果提炼,每一步都有专家团队进行分组线下集中指导。对于学员在案例撰写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如问卷的信效度检验、数据的相关性和差异性分析等,专家团队开设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为学员充电赋能。
华东理工大学:信息化赋能,构建实验教学新模态
建立多层次信息化学习平台、积极打造智播课堂、上线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华东理工大学近年来逐步打通“一网通学”体系的闭环,实现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优化教学模式,打造更加适应未来发展的教育环境,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梁笑楠是华理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工程硕士研三学生,本科也在华理求学的她,在大二时初识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由于她所学的专业“环境工程”会涉及到许多的污水处理、废气处理构筑物,这些构筑物的二维图纸通常十分复杂,课堂上往往难以理解,进行现场实习时,实物又通常是密封的,VR软件的使用,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些困扰,让同学们可以在虚拟空间内观察学习构筑物的完整结构。
功能完备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构建了允许“高危环境、极限过程、重复试错”的实验教学新模态。据实验课任课老师卢怡介绍,工科专业的部分实验教学实地操作危险系数大,高难度的生化环材实验教学难以开展,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可以有效解决传统现场实验“看不见、摸不着、进不去、想不通”的问题。
上海外国语大学:开发应用英语翻译智能批改系统
上海外国语大学在数字化课程、智慧学习平台建设、虚拟教研室、数智化学生和学业评价、未来学习中心等方面积极推动教育数字化工作的开展。学校共立项122门慕课建设项目,上线慕课总门数达69门,总选课人次超150万,课程质量得到全球学习者认可。
此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文化和商业活动的全球互动对精确、高效的语言翻译提出了更高要求。上海外国语大学在推进智慧学习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开发了英语翻译智能批改系统。
据介绍,系统通过引入机器辅助翻译和智能批改机制,显著改进了传统翻译教学模式。使用翻译标签体系,教师能够更有效地指出学生的翻译错误和不足,同时提供更精确的指导。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增强了学生对翻译细节的理解。对于学生而言,系统则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自我评估工具。通过系统的智能分析和反馈,学生能够了解自己在翻译过程中的强项和弱点,从而设定更具体且可量化的学习目标。系统的即时反馈机制还帮助学生迅速纠正错误,从而加速学习过程。
上海海事大学:聚焦航运特色,实现智慧发展
上海海事大学开创性地实现全网SDN(软件定义网络)管理,完成校园有线、无线、5G网络全覆盖,满足师生随时接入网络学习的需求。学校积极探索技术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