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与哈佛大学联合主办的“城市元未来”论坛上,专家谈及数字时代建筑设计的跨学科合作
争夺“人的到场率”,网红建筑有何密码

来源:文汇

作者:吴金娇

时间:2023-12-05 12:45:01

undefined

洛克公园北新泾馆的粉色“火烈鸟”象限。 (洛克公园供图)

近日,上海蟠龙天地程祠故里成为最新的网红打卡地。这里举办了一场展览,不仅可以让观众在数字世界登临千年前的应县木塔,还可以沉浸式了解敦煌文化。在徐汇区武康路,一栋四层楼的不规则建筑——话梅坊将商业体的一楼空间完全开放,过往的游客、附近的工作者、周边居民,随时都能在这里相聚畅谈,而且凭借“一封给周边社区的情书”,它在社交平台上频获好评。

日前,在由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和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联合主办的“城市元未来”论坛上,不少设计领域的专家谈到,这两座建筑的出圈,代表数字时代建筑设计的一种新风潮。“当下,建筑设计不仅要关注到传统的功能和美,还需要关注如何提升和互联网争夺‘人的到场率’的能力。”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范文兵说。

网红建筑背后的设计巧思

可作为图像、也可作为商品被消费

在不少人看来,外形好看、能够作为图像被消费、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是当下一些网红建筑吸引人流的原因。但是在建筑设计领域的专业人士眼中,能够通过设计巧思吸引“人的到场率”才是这些建筑走红的原因。

在范文兵看来,不少新的建筑空间为了“人的到场率”正越来越强调“功能+”。最典型的就是今年6月正式营业的朵云书院·滴水湖店,因为美轮美奂的内部造景和丰富的功能而出圈。这座面积约5200平方米的书店兼具图书馆与实体书店双重属性,书可读可买也可借阅,而且集多种功能于一体。

而在赋予建筑“功能+”中,赋予建筑“社区化”的功能在国内外的建筑设计领域正成为一种趋势。除了话梅坊外,论坛上,不少专家都提到了芬兰赫尔辛基中央图书馆。这家图书馆刚开馆三个月,访问人数就超过90万,成为当地热门新地标。范文兵也说:“作为图书馆,它看起来相当‘不务正业’。”这座三层的图书馆,垂直划分功能,通过一个双螺旋楼梯联通。首层是活动空间,二层是多功能空间,三层是阅览空间。其中,只有1/4的面积用于借书、看书,更多的人们来这里遛娃、玩乐器、做衣服。可以说,这已经超越图书馆,成为重要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

在论坛上,也有学者谈到,当一些建筑被赋予可以消费的商业属性时,这种空间作为商品被付费使用的形式,往往也会带来更高的“人的到场率”,一些城市的“边缘空间”也因此被盘活。洛克公园北新泾馆就是典型案例。这片苏州河中环桥下的空间经过重新规划改造,拥有粉色的“火烈鸟”、深黄色的“猎豹”和黑白条纹的“斑马”三个象限,曾在2021年获评长三角及全国部分城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一度是社交平台上“好拍”的代名词。如今,其中一些体育场馆向公众有偿开放,每到周末都颇为热闹。

技术赋能与跨学科合作

穿越时空,让更多人感受建筑的物理和人文之美

论坛上,不少专家提到,能够充分展示物理和人文之美的建筑在和互联网争夺“人的到场率”时才更有竞争力,而这往往需要技术的加持以及跨学科的合作。

近日在程祠故里开幕的“开目剧场”系列主题展亚洲首展,就让这个拥有300年历史的文保单位瞬间成为连接中国古西域和现代上海的“中转站”。其展示的数字艺术作品《天舞·离形》通过人工智能动态捕捉和机器算法,让数千幅敦煌壁画和雕塑中的乐舞形象动了起来,还原千年敦煌乐舞美学;《心塔·步高》则结合摄影测量、建筑建模、计算机成像等技术,将建于辽代的应县木塔完整重建,让参观者收获登塔体验……AI技术让千年前的建筑和文化在一个300年历史的古建筑里重现,构成了一种奇妙的时空感,让程祠故里在网上一下子红了。

这些作品都来自哈佛大学教授汪悦进领衔的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简称CAMLab)。CAMLab副主任吕晨晨称,此次项目成功开展除了建筑设计专家和数字技术加持外,还有赖多学科的专家共同参与。项目筹备阶段,团队就集结了文学家、历史学家、人工智能专家等共同参与设计。

正是多学科的参与,才使得那些建筑成为更能争取“人的到场率”的有历史、有故事的所在。

曾主持《再造长安》项目的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唐克扬对此也深有感触。他本身就有多学科背景,既是知名建筑师,也是知名作家。他谈到,在数字复原长安古城的过程中,很多中国古代文学、历史作品启发了他的设计灵感。“建筑能够吸引人的,不仅是作为一座城市的物理空间,还因为里面发生过的人、事、物之间的故事。而技术的加持,多学科的参与,都使这一切得以更好地被看见。”

责任编辑:陆芸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