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能否解决“真问题”?沪苏浙皖四地老师共聚上海解读高中“新课堂”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陆梓华

时间:2023-11-30 14:50:24

说起高中课堂,如果你想到的只有老师在讲台上的滔滔不绝,学生沉浸书山题海奋笔疾书,那眼前的这些场景,可能有些不一样——数学课上,师生围绕随机硬币抛接的概率问题展开讨论,请来编程软件Python帮忙;语文课上,老师化身“听众”,请学生聊一聊如果要排一出戏,想饰演狄更斯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哪个角色;化学课不再是按部就班地根据操作步骤完成一次实验,同学们要化身“古籍修复师”,寻找为古书古画“去霉”“返铅”的方法……

从2022年起,我国高中全面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昨天,“寻找新课堂”长三角四地四校“双新”联合展示系列活动在上海市大同中学举行。大同中学师生携手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浙江省绍兴市第一中学教师共同探讨“新课堂”带来的改变和挑战。

学生:要做题,更要解决“真问题”

大同中学校长应华认为,长三角地区地域相近、人文相亲、使命相同,四地四校同场交流,将有助于破解各校在推进高中教育综合改革中遇到的共同难点和堵点。而在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原院长顾志跃看来,“双新”改革的难点之一,就是要提升学生解决真实世界“真问题”的能力。

“新教材的变化还是很大的,很重视应用。”这是大同中学数学教研组长、黄浦区数学科学带头人徐希来最深的感受。比如,面对大数据时代,数学教材中关于统计和概率的部分显著增加。这不仅对学生,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随机选取一个自然数,出现“1”开头的概率有多大?抛接硬币,正反面出现的概率如何?如果在课堂上真的要做实验验证,次数显然是有限的,于是,这“逼”着数学课和信息课“牵手”,利用Python等编程软件,实现“大次数”实验,推导出更接近于真实情况的答案。在信息技术面前,老师未必就技高一筹,师生成了共同研讨的学习伙伴。此外,必修教材的第四册和选择性必修教材的第三册都强调了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并设计了一些有趣且有意思的话题,比如,下雨时究竟是加速跑还是按照正常速度行进,身体被淋湿的部分更少一点?学生的思考路径一定各不相同,这样的题目也没有“标准答案”,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数学学习的核心问题条分缕析。

“‘双新’改革提倡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能力,强调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不仅需要课内学习,也需要向课外拓展。”浙江省绍兴市第一中学教学副校长蒋明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所有学校的共同责任。

老师:要放手,但也要“搭把手”

“气氛融洽,讲得不错”“思维清晰,但我认为应该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计算方面有点麻烦”……合肥一六八中学90后班主任张海宾是高一“茅以升班”班主任,这些评语,是同学们写给他们的同学“小老师”的——学习每一章节前,老师都会要求所有学生带着问题完成预习,学完之后,“学生小课堂”开讲,老师从周练和习题中选择几道有代表性的题目,由同学们自己备课、自己讲解。

“我们不能老是在传授,把教师已有的教学经验和对教材的理解去教给学生。”张海宾说,新型的高中课堂,更强调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一定程度上把课堂“放”给学生。但是,他同时强调,在“放手”之前,老师仍要“扶一把”。比如,高一新入校时,很多同学并不知道如何才是有效的预习,老师先选取一些能力较好的同学进行辅导,再由他们带领小组完成预习,以小组形式汇报,一段时间过后,再通过随机抽取,给每一个同学以展示机会。“我们也不会要求同学在预习时一个章节面面俱到,老师会事先选取重点,以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张海宾说。

大同中学副校长傅桂花介绍,为了让课堂更“读懂”学生,学校正依托信息化平台,通过学生“数字画像”,收集有关“学生特征、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学习轨迹、学业水平”五大维度的数据,提升教学有效性,从而完善学生学业诊断与分析指导、教师精准教学与因材施教、学校课程供给与教学管理等各个环节。

虽然面对的是陌生的上海学生,但是,执教《大卫·科波菲尔》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绍兴市第一中学张洁慧很快与同学们“打成一片”。秘密在于一周前她发给同学们的一份学习任务单。有的同学甚至为自己心仪的角色设计了分镜头剧本,这让她有些惊喜。

“备课时我们要知道他们到底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他们的疑问和困惑到底在什么地方?他们又有什么地方是特别有感想的?我觉得我们的备课只有从这里出发才是真实的,可能才是有用的。”张洁慧说。

图片来源:采访对象供图

责任编辑:陆芸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