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蕾
时间:2023-10-26 10:05:36
最近,参加校园“秋招”的应届毕业生陈新(化名)很是受伤——即将从北京某985高校研究生毕业的她,连续被几家心仪的企业拒之门外,“因为我本科毕业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普通院校”。
“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都明里或暗里规定非‘211’、‘985’高校学生不录取。‘双非’高校毕业生在人才评价、就业市场上遭受到高校‘级别’歧视,这已是十分普遍、心照不宣的社会现象。”同济大学教育评估中心主任樊秀娣认为,虽然学历不等同于能力,这是一个基本常识,但是,随着近几年研究生的大幅扩招,拥有研究生学历的求职者越来越多;而工作岗位却没有相应地大幅增加,求职市场出现了岗位数量与求职者数量“供不应求”的局面。
数据显示,今年全国大学毕业生继续超过千万,其中本科毕业人数约700万人,硕士研究生毕业人数约119万人,博士研究生毕业人数约35万人。反观就业市场,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最近三年,很多行业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现如今企业要开拓新业务,设立新岗位并不容易,新增的适合应届生的岗位数量并不多。应届毕业生要谋得一个职位,竞争激烈,很不容易。
为了提高招聘效率,优中选优,不少用人单位把应聘者的学历关卡前移到了“第一学历”。从统计学意义上讲,求职者的教育背景确实与其能力水平存在一定相关性,但这种简单粗暴的筛选办法,把人才评价“外包”给高考的现象并不科学,未必是取才之道。
樊秀娣进一步分析,注重“第一学历”的往往是一些人力资源成本核算要求不高的单位,或是对岗位要求比较模糊的单位。正因为人力成本核算要求不高,没有形成倒逼机制,一些用人单位并没有从“人才适用即可”的角度招聘。而一些要求明确的技术应用岗位,比如计算机行业,哪怕是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如果能力不具备照样靠边站;相反,只要有本事,哪怕本科从一般院校毕业,照样能被录取。记者在招聘现场也发现,一些应用型岗位的要求写得很具体,比如计算机岗位要求是否学过C++编程语言,建筑设计岗位要求是否会使用AUTOCAD等软件,这些硬性的岗位技术指标能帮助用人单位快速筛选人才,而不是唯“第一学历”论。
只看“第一学历”,其实是将人才评价“外包”给高考。高考作为人生中第一次大考,能否考上名校是由个人天赋、努力程度、临场发挥以及所处地域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考上大学只是一个开端,只代表过往的成绩,如何把握大学的美好时光才是关键所系。考上普通院校之后,如果能找准定位发奋努力,完全可以超越很多名校生。
这种“逆袭”的事例,可谓比比皆是。最近,专升本职高生周信静逆袭成为MIT博士的故事,再度刷爆互联网,并且他师从数据库领域现存的唯一图灵奖获得者Mike Stonebraker。再如,哈工大航天学院博导高会军教授获得了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系统、人与控制论学会公布的2023年诺伯特·维纳奖,该奖项每年授奖不超过1人。据媒体报道,起初他只是一位中专生,还在工厂当过磨工。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在大学里还保持自律努力学习的人,更应该是企业所需要的积极上进的人才。
招聘中,唯“第一学历”的做法其实是“只看门第不看才能”,它极大挫伤了许多“双非”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和进取精神,也加固了后人对进不了“名校”等于“输掉”好前途的观念。面对“第一学历”歧视现状,上海杉达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主任张剑萍建议,有些同学的第一学历一般,但是能力不错,如何让企业直接看到自己的能力,成为关键点。利用好每一次机会,例如借助“企业导师进校园”的渠道,让企业导师知道你的综合素质;利用好企业的实习,不少同学因为实习很不错,最后获得了心仪的工作机会。
樊秀娣认为,“以出身论英雄”不仅会破坏就业公平,造成人力资源错配,还会加剧教育焦虑。个体发展有早晚,每个人也有侧重的差异特点,如果这些能被社会充分尊重,各级各类学生都能拥有公平竞争的机会,“双非”和其他学校的学生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和特长、才华和实力,同样有可能成为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和顶尖人才。如果用人单位能减少直至消除学校门户歧视,学生和家长的学校攀比和学业焦虑将会大大减轻,国家“双减”政策将能更加顺利落实和早日见效。
正因如此,有人指出,社会应推动构建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选评机制。除了学历等显性指标之外,用人单位还要关注责任心、团队意识、抗压能力、沟通能力等,这些特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潜力。近日,在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百度创始人李彦宏表示:“公司每年都会招管理培训生,是属于重点培养的这种。但招聘时主要看面试,面试他的反应是什么,问你什么问题,你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怎么样。进来之后,根本想不起来这个人是哪个学校毕业的,也不会从这个维度去考量。”
此外,莫让“第一学历”成为就业“拦路虎”,各类公共部门要率先垂范,在人才遴选时摒弃第一学历歧视。公共部门的招聘标准和做法具有风向标意义,也会对其他用人单位产生影响。破除第一学历歧视,公共部门要首先行动起来。这将有助于推动全社会树立“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识才用才文化,避免第一学历歧视对求职者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