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网起鱼”厚植“三农”情怀,上海海洋大学师生以劳动庆丰收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刘时玉

时间:2023-09-28 11:32:17

“一二三!吆嘿!吆嘿!”随着一声声劳动号子,上海海洋大学30余名师生在校园明湖合力拉起470米的渔网,“围捕”各种鱼类1300余斤。在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之际,师生共享丰收的喜悦。这是该校自2008年搬迁至临港新片区以来首次在校园水系内进行的大规模捕捞。

“作为以水产为优势的‘双一流’大学,我们在农民丰收节前夕,组织师生共同劳动,共享劳动成果,不仅是品尝丰收的喜悦,同时也展示学科建设成就,彰显海大师生扎根大地、学农爱农、服务三农的担当与情怀。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厚植学生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情怀,展现伟大祖国三农发展新成就,展示农业农村现代化美好前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营造全社会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让更多人认识劳动、认识食物安全的重要性,为农业强国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上海海洋大学党委书记王宏舟表示。

厚植“三农”情怀,师生合力拉网起鱼

上海海洋大学的明湖湖畔,随着呐喊声,30余名师生将下好的渔网奋力拉起。收获的渔网中网罗了鲢鱼、鳙鱼、青鱼、黑鱼、鳜鱼等近20种鱼,共计1300余斤。看到这丰收的场景,校友和企业纷纷争相竞拍包括头鱼在内的8条鱼,竞拍所得均捐给了上海海洋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用于学校教育事业发展。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王丽卿在捕鱼过程中,也向学生们现场“说法”。她告诉记者,在校园水系里以鳙鱼、鲢鱼为主。它们生长速度快,可滤食浮游藻类,提高水体透明度。定期捕捞可以降低水里的氮磷水平,有利于生态平衡。合理使用渔法对于改善鱼种结构、稳定水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对构建生态链也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捕鱼既是借此庆祝农民丰收节,也是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一环。

鲢鱼、鳙鱼、青鱼、黑鱼、鳜鱼……近20种“战利品”,在第一时间送往食堂,由大厨做成鱼头豆腐汤、红烧鱼块、剁椒鱼头、手打鱼圆、本帮熏鱼等“全鱼宴”,免费供师生们大快朵颐。学校还以“庆丰收 促和美”为主题,举办了庆祝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上海海洋大学劳动育人主题活动。“网箱养殖”志愿服务队代表、海洋科学学院本科生陈君容分享了暑期养鱼的经验。在现场与宁夏养殖基地的连线画面中,处处都呈现出一片丰收的景象,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管卫兵教授讲述了自己服务宁夏、改造盐碱地的故事。

518d3ff8c48394e078df7a9626cd14d.jpg

据介绍,“网箱养殖”特色劳育活动共吸引了10个学院126名非水产养殖专业的志愿者参与体验。一共有8个网箱,分别养殖鲈鱼、罗非鱼、团头鲂、草鱼、鳜鱼、珍珠蚌、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8种水产品。由水产与生命学院专业教授指导、相关专业学生协助、各学院志愿团队喂养记录,共同完成首批养殖工作。前两批均已顺利完成工作,各类鱼从七十多毫米已经长成了两百毫米不等,虾和蚌也不甘示弱。还有一个多月,大部分的成品鱼虾将会送到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另一部分则成为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

师生们从凌晨4点下渔网,到上午11点左右拉起渔网,历时7个小时,一头85斤、体长一米二、与临港新片区同龄的鳙鱼成为“头鱼”。“2008年学校搬迁到临港新片区,在校园水系里投放了第一批鱼苗。这条15龄的鱼就是学校建设临港、服务临港15周年的见证者。”王宏舟说。

cbf70309929ec6b07baddc0b89da0d8.jpg

这样的劳动教育主打就是一个“实”字。除特色养鱼以外,学生还参与普通的日常校园清洁、开展劳模讲座、在劳动中“认识草木”等形式,更有“耕读”实践教育、“串绳成网”渔网编织,临港水体生态环境保护等特色劳动教育内容,尤其注重系统化推进劳动教育实践在校园落地生效。坚持将劳动落细、落小,做到“包片到班”“包干到人”,并给出劳动时间轴和路线图,将劳动教育常态化落实到学生宿舍、学院楼宇、公共区域三大劳动场域的环境卫生维护,并建立劳动工具的使用、校园公共区域卫生标准解读等专项培训,同时打通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学分认定。

据了解,该校还制定了《上海海洋大学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方案》。2021年秋季学期起,上海海洋大学开始在部分学院探索开展劳动教育评价,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健全和完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结果评价,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

09b6f6a50a4cd5d5df8308767e3e784.jpg

勤耕在田间地头与三尺讲台,书写着新时代的海洋教育

农民丰收节前后,尽管离水产人的丰收还有一段距离,但海洋大学的师生也丝毫没有懈怠,他们正奔波在田间地头,与农民兄弟一起享受丰收之乐并展望未来。

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王成辉,日前正在松江、崇明等大闸蟹育肥基地来回奔波。秋分时节到了,螃蟹们刚完成最后一次蜕壳,正向育肥冲刺。每只蟹的个头很大,但还未达到黄满膏腴。“作为一名‘养蟹教授’,预计水产人的丰收季会在10月下旬。由于良种+良法的普遍施行,加上天气适宜,今年的大闸蟹养殖将是近10年来的最大丰收年。”王成辉表示。

在读博士朱筛成,六年时间都待在崇明做学问。听闻学校在庆祝农民丰收节,特意从崇明赶回来。他说:“丰收节的设立不仅仅是对劳动人民成果的认可,也是为了让更多人认识劳动、认识粮食的重要性,是一次知识普及。”朱博士常年在池塘边做河蟹配合饲料研发和养殖模式优化方面的工作,每一次的成果都转化为生长技术。他的研发成果在上海,江苏金坛、宿迁和盐城等地都有推广应用,部分成果也用于延安黄龙和其他地区河蟹养殖技术的优化,“看到我们的成果在生产中应用和农民从中获得一定的效益和效果,心里由衷感到高兴,也更加坚定了我今后为水产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

据了解,今年暑假期间,上海海洋大学派出24支由教授、博士组成的服务团,冒着酷暑前往新疆、福建、安徽、江苏、浙江、上海崇明等地,围绕产业发展、智能化养殖装备的科技创新、技术咨询、现场指导、产业发展规划交流等开展服务,为农民提供第一手的帮助。

今年上半年,该校工程学院“慧渔宝——科技服务三农,智慧振兴乡村”项目荣获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决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组别铜奖。项目是根据暑期实践调研,对水产养殖户进行实地走访,瞄准水产养殖户的实际需求,针对当前市场痛点,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设计一款水产养殖机器人,搭载设备完成环境监测、改善等功能,解决水产养殖过程中投喂量不精准、饵料分布不均等问题,以中国“智”造助力解决“三农”问题。

根植中华,情系民生,致力培养 “一懂两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应用研究型人才。该校表示,将始终把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产出更多强农兴农的科技成果,作为办学的奋斗目标和方向。发挥农学课程的育人功能,让广大学生真正了解农业、了解农村、了解农民,努力为“三农”事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扎实开展耕读教育,把耕读教育和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劳动教育有机融合,积极引导学生勤耕深读、知行合一。不断深化大学生“三农”情怀、提升“三农”能力,鼓励青年学子在广袤农村大地上挥洒青春、成就梦想。

记者 刘时玉


责任编辑:刘时玉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