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市教委政务微信“上海教育”
时间:2023-08-22 10:34:54
8月21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市委常委、临港新片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金山介绍临港新片区四周年发展成就及下一步总体考虑等有关情况,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阮青介绍《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深化拓展特殊经济功能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的若干意见》有关内容,市教委副主任杨振峰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了大家关心的问题,和小育一起来看!
市政府新闻发布会现场
市教委副主任杨振峰在发布会现场回答了记者提问
提问:刚才提到了临港新片区将推动一批高水平学校开办,四年来临港新片区教育领域发展情况如何?下一步教育资源会如何布局,进一步提升临港教育水平?
杨振峰:从当前临港新片区教育领域发展总体情况来看,临港新片区已基本形成多样化教育服务体系,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学校和幼儿园共57所。其中,幼儿园19所、中小学29所、中职校1所,普通高校5所,另有中央美术学院中法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英低碳学院、上海财经大学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3个非独立法人办学机构。
市教委长期全力支持临港新片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四年来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支持临港新片区适度超前布局教育设施,加快项目建设。四年来,新片区共推进35所公建配套学校、幼儿园开工建设,其中已开办和2023年即将开办的共7所,在建28所。
二是市区联动,助力新片区加快集聚优质教育资源。会同浦东、奉贤两区高起点开办19所基础教育学校。目前,新片区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区化集团化全覆盖;学前教育阶段集团化办学全覆盖,优质幼儿园占比73%。
三是推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上海海事大学航运科技创新大楼、上海电机学院产教融合大楼建设,推进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电力大学、上海建桥学院等高校与企业共建一批产教融合示范基地、示范专业及现代产业学院。
四是支持新片区引进和培养基础教育人才。近两年来,支持新片区引进特级教师(正高级)3人,培养正高级教师2人,流动特级校长3人;新晋高级教师28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高级教师达到247人,同比增长41%。
五是支持新片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教育体系。支持设立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临港分院,推进南汇新城老年大学筹建,支持上海临港教育发展基金会积极引进社会力量支持教育事业。
下一步,市教委将大力支持临港新片区持续深化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进新片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更好满足临港新片区市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和期待。
一是努力打造新片区优质教育资源集聚区。采取高校附属办学、集团化办学、委托管理等方式,支持全市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服务新片区,支持全市优质学校在新片区开设分校或以携手、共建等方式,促进新片区基础教育学校高质量发展。创新体制机制,办一所服务临港发展,有寄宿条件、十二年一贯制的学校,将其打造成为临港新片区基础教育的一张新“名片”。同时,积极吸引国外知名高校在新片区合作办学,努力提升新片区教育国际化水平。
二是加大力度支持新片区汇聚优秀教育人才。支持新片区实施新一轮引进和培养基础教育人才政策,面向全国引进更多好校长、好教师。继续推动特级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向新片区流动。加大新片区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大力提升新片区基础教育学校教师参评中小学高级教师占比。
三是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产城融合,丰富新片区教育体系。推动新片区区域高校加强与社区联动,进一步推动高校向社区开放资源,探索普通高校开展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的办学新模式。建立与新片区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加快推进建设一所五年一贯制新型高职学校。支持临港青少年活动中心创新运营管理机制,打造成为高品质特色化校外教育基地。
主发布内容,详见↓↓↓
临港新片区四周年发展成就
临港中心
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四年来,临港新片区始终保持开放的力度不减、改革的强度不减、发展的势头不减,跑出了“加速度”、干出了“显示度”、提升了“活跃度”。
四年来,新片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1.2%,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7.8%,全社会固投年均增长39.9%,进出口总额平均增长44%,税收年均增长16.2%。今年上半年,新片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2%;全社会固投同比增长57.2%;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54.6%;税收同比增长47.5%,这几项指标的两年平均增速均在30%以上,较好发挥了上海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发动机”的作用。
四年来,特别是党的二十大以来,新片区着力深化特殊经济功能区与现代化新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高水平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
俯瞰图
改革始终是新片区最大的红利,开放始终是新片区最重大的使命。四年来,新片区累计形成典型制度创新案例102个,其中全国首创性案例48个。洋山特殊综保区能级持续提升,三期扩区成功获批;“中国洋山港”国际船籍港累计登记注册国际航行船舶47艘;在全国首次开展外资班轮沿海捎带业务并实现常态化运作,沿海捎带箱量累计达到3.1万标准箱。一批重大功能平台加快建设,国际再保险业务平台正式落地;国际油气交易中心完成首单LNG跨境人民币结算交易;保税船供公共服务平台功能不断增强,率先开展国际航行船舶保税LNG“船到船”加注业务,加注规模累计达到25.8万立方米。企业“引进来”“走出去”加快推进,实到外资和对外直接投资金额占全市比重分别从2020年的2.6%和10.2%提高到2022年的8.6%和15%。
经济高质量发展态势进一步巩固
滴水湖
新片区正加快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内生动力、先进制造业为重要支撑、现代服务业为特色优势的产业发展格局。科技创新方面,集聚起一批高水平实验室、科创平台、特色孵化器及科技创新企业,推动形成贯穿“基础创新-应用创新-科技型企业培育”的全链条全过程科技创新体系。前沿产业方面,着力打造“6+2”前沿产业体系,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年产值已突破2300亿元;集成电路产业形成全产业链生态体系,闻泰、格科等重点项目相继投产;滴水湖AI创新港加快建设,宁德时代、中科创达等一批重点企业相继入驻。长电科技等12个重点产业项目开工建设。成立9只前沿产业母基金,形成逾3520亿元的产业基金体系。四年来,累计签约前沿产业项目超500个,涉及投资额约5630亿元。现代服务业方面,着力发展新兴金融、高端航运服务、数字贸易、技术贸易等新兴服务业,在上海创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中先行先试。上海财大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上海技术交易所国际交易中心等高水平机构加快建设,迪拜环球港务、汇丰保险经纪等高能级项目相继落地。
高品质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
建设中的105滴水湖金融湾
新片区着力贯彻“人民城市”理念,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建设独立综合性节点滨海新城,推动城市软硬实力同步提升。全面实施“人才筑巢工程”,加强人才购房、租房等服务保障,四年来,累计引进人才约5.8万人,年均增长128.5%。着力加强教育资源配套,保障人才子女就学需求,推动上中东校高中部、华二附中临港奉贤分校等一批高水平学校开办,四年来,基础教育学校累计新开办19所、新开工35所、新竣工16所。一批高水平医疗、商业、文旅资源相继落地,六院临港院区二期加快建设,浦东医院临港院区即将开工;“低头看书、抬头看湖”的朵云书院成为网红打卡点。同时,持续完善交通体系,16号线提效增能,南汇支线启动建设。
朵云书院
临港大道
下一步,临港新片区将继续坚持以“五个重要”为根本遵循,立足上海、面向世界,努力在上海建设“五个中心”与强化“四大功能”中体现更大临港作为和担当。
更加着力于高水平开放
重点是围绕“更大力度先行先试、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程度促进发展”推动制度创新开放。对照国务院制度型开放方案,在数据跨境流动、跨境离岸金融、知识产权保护、公平竞争等领域率先开展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为国家申请加入CPTPP、DEPA提供新片区的实践经验。发挥好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特殊功能,深化与新加坡、英国、迪拜等国家和地区合作交流,扩大沿海捎带、“中国洋山港”船籍港创新效果,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更好的政策制度环境。加强与浦东引领区开放联动、创新协同。
更加着力于全过程科技创新
重点是积极支持基础创新的“最初一公里”,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加快临港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提升现有16个重点科技创新平台能级水平,加速集聚更多高水平科研机构、科创平台、孵化器等科创资源,高标准建设“滴水·科创驿站”。发挥好规模200亿元的临港科创基金的作用,坚持投早、投小、投科技。大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让临港不断增强生长企业的能力。
更加着力于产业生态构建
重点是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融合发展。狠抓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基础元器件的发展,丰富完善产业链。筹建与生物医药产业高效协同的临床研究型医院。加快中科院上海有机所、中石油材料研究院等项目建设,不断提升技术成果的应用转化能力。高度重视应用场景建设,加快建设“车路云网一体化”自动驾驶示范区。大力推进氢能和新型储能应用场景建设,积极探索国际航行船舶绿色甲醇加注。系统谋划全方位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让完善的产业生态成为临港吸引投资最鲜明的特色。
更加着力于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重点是对标OECD限制指数和标杆国家,深化服务贸易开放、提高服务贸易能级。建设并运用好“跨境通”“航运通”“法务通”和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功能,高标准建设“国际数据港”、国际数字经济产业园,推动跨境数据便捷、高效、安全流动,更好助力企业“引进来”“走出去”。加快推动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落地建设,深化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DLP(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试点。大力发展高能级航运服务业,更好发挥刚刚上市的航运指数期货功能。支持上海技术交易所国际板建设,打造“全球跨境技术贸易中心”,让高水平服务贸易发展彰显出临港开放发展的巨大潜力。
更加着力于城市功能完善
重点是办好优质教育、便捷外部交通、增强文体功能,提升临港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年内实现上中东校高中部等3所学校开办、13所学校竣工、13所学校开工,加快筹建新理念、新机制、新特色的高水平上海滴水湖学校。加快推进市域铁路南枫线年内开工建设,深化四团枢纽站、地铁27号线规划研究。亚洲最大室内滑雪场冰雪世界年内竣工、明年投入商业运营,城市综合体育馆年内开工建设。临港是年轻的城,临港更是年轻人的城。
中银西岛
临港新片区将始终以“五个重要”为遵循,求新、求实、求快,推动新片区高水平、国际化发展,充分彰显新片区特殊经济功能,奋力创造新时代上海发展的新奇迹。
新一轮支持政策有关内容
信息飞鱼
今年是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十周年,也是临港新片区设立四周年,站在新的起点上,市委、市政府将要出台新一轮支持政策,推动临港新片区持续深化拓展特殊经济功能,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
临港新片区设立以来,上海连续四年出台市级支持政策文件,举全市之力支持临港新片区建设发展。今年再次制定支持政策,主要目的是解决临港新片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痛点堵点问题,给予临港新片区更大力度的资源要素供给与改革自主权,助力临港新片区更好成为全市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新一轮支持政策主要聚焦三个关键词“特殊”“经济”“功能”。一是聚焦“特殊”定位。突出临港新片区“五自由一便利”的定位,支持临港新片区开展更大程度压力测试,在地方事权范围内给予临港新片区一批首创性、含金量高的支持政策。二是聚焦“经济”发展。围绕低碳绿色能源、开放型服务贸易等产业,结合企业发展实际需求提出一批具有针对性、引领性的制度创新和配套措施,加快前沿产业企业在临港新片区集聚发展。三是聚焦“功能”打造。围绕临港新片区建设独立综合性节点滨海城市,在对外快速交通体系、高品质教育资源、医疗卫生服务、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方面提出一批支持政策,推动临港新片区全面提升城市服务功能。
海港大道
新一轮支持政策共6个方面29项任务举措。
01
强化临港新片区特殊功能定位
主要包括继续给予临港新片区差异化政策支持、完善集中行使事权动态调整机制、创新支持临港新片区参照经济特区管理方式等3项支持政策。例如,在原有赋予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市级和区级经济管理权限的基础上,在产业升级、城市建设、人才招引、综合执法等领域继续为临港新片区放权赋能。
02
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发展环境
主要包括进一步优化高校应届毕业生直接落户政策、优化完善人才引进落户重点支持行业范围、加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实行更加开放灵活的激励机制、深入推进人才安居工程、进一步改善临港新片区住房条件等6项支持政策。例如,支持临港新片区通过转化、配建、集中新建等方式,筹措建设高品质人才共有产权房。
03
加大财政资金、土地等要素供给支持力度
主要包括进一步加强临港新片区发展财力保障、加强土地指标统筹保障、鼓励土地节约集约混合利用等3项支持政策。例如,继续支持临港新片区产城融合区域内产生的地方收入留存临港新片区,同时优化完善资金结算机制,由管委会自行制定资金管理办法、自主使用。
04
推动科技创新前沿产业集聚发展
主要包括进一步赋予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科技创新发展有关区级推荐权、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支持临港新片区建设高能级低碳绿色数据中心等3项支持政策。例如,赋予临港新片区市级科技小巨人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等评审的区级推荐权,支持临港新片区科技创新发展有关评审体系建设。再如,对效益产出水平较高的数据中心,能耗在一定额度内由市级予以保障。
05
支持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主要包括加快建设国际数据港、支持临港新片区打造跨境资产管理示范区、支持在临港新片区设立外商投资性公司、提升高端航运服务能级、支持离岸贸易创新发展、完善技术贸易交易体系等6项支持政策。例如,探索数据资源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安全保护等制度和标准规范,在临港新片区率先试点智能网联汽车和车联网、跨境金融服务等领域的数据依法合规、便利化跨境流动等举措。
06
提升城市服务功能
主要包括支持临港新片区教育高质量发展、试点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强医疗资源配置、支持临港新片区率先推进建筑师负责制试点、支持临港新片区建设低碳城市、加快完善对外快速交通体系、优化对外主要通道差异化收费政策、委托临港新片区管委会行使海域使用审批权等8项支持政策。例如,支持临港新片区建设基于新型教育教学模式的高水平基础教育学校,以及中外合作应用科技大学和优质民办幼儿园,满足各类人才对教育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再如,支持临港新片区对于实行建筑师负责制的项目,试点工程规划许可要件告知承诺制,逐步取消施工图审查。
申港大道
下一步,上海将把推进临港新片区改革创新作为全市改革工作的重要任务,抓好政策的落实落地,对政策推进情况开展动态评估,持续放大政策实效,不断推动临港新片区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摄影:何思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