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这“理”过科研暑假 师生为大国重器编织“防振衣”

来源:上海教育电视台微信公众号

时间:2023-08-15 10:19:53

振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即使是细微的振动,对高精尖元器件来说,也有可能是最危险的“敌人”。怎样打造出性能卓越的新型隔振器?这个夏天,上海理工大学的一支师生团队留守校园科研攻关,为大国重器编织“防振衣”。

眼前这些只有几厘米大小的“金属橡胶”,就是上海理工大学团队研发的新型隔振器。

别看个头小,作用却很大。只要装上这些“金属橡胶”,振动传递曲线就会肉眼可见的下降。

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李帅:我们目前做的是一个扫频实验,从5到1000赫兹进行扫频,没有加隔振器的放大倍数最大可以达到23(牛顿),现在(加了)我们做的隔振器,最大放大倍数是3.7(牛顿),按照平时做下来是3.2(牛顿)左右,所以在整个频率以内,对于高精尖的设备来说都有很好的隔振效果。

高精度的指标背后,是高强度、高难度的一次次实验。为了找到更优性能的“防振衣”,师生们需要把金属材料不断“抽丝剥茧”,尝试各种各样的“编织方式”,才能在国内隔振行业做到领跑。

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王神龙:(这款新型隔振器)可以做到很小,然后又可以很轻,耐腐蚀,保存时间长,(其它高校)可能做的性能暂时不如我们,但是我们必须得继续努力去研发,这样的话才不会被他们追上,我们要争取这个性能一直是在国内保持前列。

在激光雷达等领域,这款新型隔振器初步实现应用。不仅于此,团队还在突破更多的技术难关,已经成功发表五十余篇论文,授权申请三十余项发明专利。

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鲍泽源:我手中拿的这个是通过金属3D打印出的一种新型阻尼器,它外观看起来就是普通的金属,但是它内部是通过增材制造的粉末来当做填充物,实现一个减振的效果,未来会应用于航空航天的舵面装置,通过短时间内的高冲击力,抑制舵面的颤振,达到整个装置减振的目的。

从早上九点到晚上七八点,除去吃饭休息的时间,团队成员基本上都会泡在实验室里。和他们一样,这个假期留在校园潜心科研的师生还有不少。而从项目支持到后勤服务,学校也当好后盾,为他们的科研暑假保驾护航。

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刘德强:虽然是假期,但我们放假不放学,停工不停产,假期学院各个部门都会有人专门值班,大家有一些困难,需要盖章的,需要跑项目的,我们都会及时审批,所有的实验室平时对学生都是开放的。


责任编辑:王祺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