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陆芸
时间:2023-04-07 12:50:09
上海市首批优秀学习型组织近日公示,杨浦区延吉新村街道等9家单位获得上海市优秀学习型社区称号。9个学习型社区中,杨浦区、松江区、徐汇区各有三家上榜。学习型社区到底什么样?不如跟着本网小编,一起走进徐汇区的三个社区里看一看。
长桥街道社区(老年)学校
整体装修一新的长桥街道社区(老年)学校近日开学,阿姨爷叔们结伴来到崭新的学习空间,每间教室几乎座无虚席。长桥街道办事处也在日前被授予“上海市优秀学习型社区”称号,整个社区沉浸在乐学好学的氛围中。
负责指导线上报名的朱老师告诉记者,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是社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一周内完成对1300人次的一对一指导,现在班上的几乎所有学员都能自己进行上述操作完成签到。”此外,社区学校还开设智能手机班,让老年人在数字化时代不掉队。
长桥街道社区(老年)学校曾荣获“上海市社区教育首批优质校”“上海市优秀成人继续教育院校”“上海市老年教育示范校”“上海市社区教育先进集体”等称号。目前长桥街道社区学校共拥有专职教师6人,兼职教师53人。后者多为退休后仍愿投身于社区建设与服务的“志愿者们”,其中也不乏专业的高级教师,更有老师在2022年被评为“上海老年教育百名优秀教师”。
据介绍,长桥街道在2018年成立社区教育校际联盟,并推出58个活动项目推送给辖区内的中小幼学校。学校有对接机制,社区和学校有座谈会,了解孩子们的需求,根据需求配送课程。中间有满意度调研,后期有项目调整,保证活动的质量、项目的受欢迎度。学校提出新的需求,联盟也会纳入或者吸引更多社会第三方来提供优秀的课程,让孩子们受益。
斜土社区(老年)学校
斜土社区(老年)学校开设了钩针编织、篆刻、越剧、书法、扎染、英语、环保工艺品创作和环保教育、葫芦丝、素描、绘画、瑜伽、智能手机应用、萨克斯管、武术、健康养生等106门线下课程,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选项。
“斜土街道高度重视学习型社区建设工作,这项工作已经列入街道工作计划与发展规划,并成立了街道学习型社区建设推进工作管理小组。”据介绍,斜土街道已经构建了“社区学校—社区学校分校—居委学习点”三级教育网络,并通过斜土社区(老年)学校、徐汇区业余大学把优质课程输送给辖区学校和三类学习点,推动“全社区一体化”的学习共享理念落地,从机制上保障了学习型社区建设工作运行有序。
同时,斜土街道善于整合社区各类优质学习资源,推动斜土辖区单位共同参与。近年来,上海市公安博物馆、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动向社区开放场馆,龙美术馆与街道的公益场次都收到了良好反响。与国土督察局、市工商局等区域单位支部召开联组学习会,组织形式多样的居民宣讲、楼宇党课、知识竞赛、结对共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等,在交流互动中共促学习成果。
斜土街道还培育出了“乐韵校园”“日晖有戏”“斜土少年说”等特色学习品牌,获得了多项荣誉。比如“日晖有戏”荣获2021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并成功入选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遴选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斜土社区(老年)学校2020年被评为“上海市社区教育优质校”,大批团队在市级比赛中收获满满,斜土社区东方印韵工作室荣获“上海市优秀团队”等荣誉。
华泾镇社区学校
近年来,华泾镇大力发展居委、养教结合及社会学习点,充分挖掘镇内资源,把党群服务中心、纪念馆等场所都培育成学习之所,目前已建立了3家手工体验基地、17家居委学习点、3家养教结合学习点、2家社会学习点、1个学习坊、10家中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立了“品位江南——黄道婆故里的文化之旅”人文行走路线。
华泾镇社区学校始终坚持把课程建设作为工作重点,以学习需求为导向,形成了“智慧老人”“优雅女性”“青年艺术”“少年科技创新”等四大系列、九大类别、近80门、适合各类人群学习的课程体系,近70%的课程进入上海市学分银行,逐步满足了学员对高品质课程学习的需求,体现了终身教育理念,社区教育知晓率与参与率逐年递增。
华泾镇社区学校连续多年与上海市珠算心算协会、东华大学纺织学院、上海市女子函授学院、东湾艺术中心等各类社会组织合作,共同建设一批优质的特色课程,建立了师资库,共同开展各类学习型活动。
社区学校以本土黄道婆非遗文化传承为基础,培育了“传承非遗,织彩华泾”的社区教育品牌;以探索体验式学习为目的,建立了品牌学习基地——徐汇区玩美布艺工作室、上海市及徐汇区市民终身学习创意手工体验基地;以学校特色课程引领的品牌学习活动,连续十年开展市级赛事——“徐汇华泾”杯手工编织大赛;以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为目标,打造全国品牌学习项目——老年智学珠心算;以推进居民自治,学习型组织建设为指引,培育了六支品牌学习团队。
学习型社区建设工作任重道远。推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型社区建设各项工作,有助于不断丰富和完善老百姓家门口的学习阵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持续增强居民归属感和认同感,为学习型大国建设贡献社区力量。
编辑:陆芸
内容来源:上海徐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