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集成电路人才缺口20万,上海的需求量占1/3,如何破解?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海华

时间:2022-11-29 15:26:36

“我国集成电路的整个产业链都缺人。”日前,在复旦大学、上海国盛(集团)有限公司、市科协主办的“集成电路创新发展与青年人才培养”研讨会上,此语一出,虽不出意料,但还是让与会者心里一紧。

这条产业链很长,从设计、设备、制造,到材料、封装测试、应用,有很多节点。每个节点都缺人,意味着应对集成电路人才培养问题已迫在眉睫。

人才增速跟不上产业增速

这一人才缺口到底有多大?

“我们在广东东莞和上海嘉定有4个测试生产基地,员工总数超过1200人。可以预见未来十年中国芯的蓬勃发展,与之配套的产能规模正不断提升,对优秀人才的需求巨大且具有持续性。”利扬芯片测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首席执行官张亦锋介绍。

根据《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发展报告》,2021年集成电路从业人员57.07万人。按照2014-2023年复合增长率20%计算,预计到2023年前后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将达15484亿元。到2024年,全行业人才需求将达到78.9万人左右,人才缺口21.83万人。

57万从业人员中,设计从业人员21.72万,同比增长8.83%,制造从业人员增长5.79%,封测从业人员增长0.99%。“由此可见,人才增长速度跟不上产业增长速度,并已成为制约集成电路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摩尔精英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裁赖琳晖说。

作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完整、综合技术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上海的产业规模占全国四分之一,这里是否也缺人?“上海对集成电路人才的需求量占全国的32.8%,其中战略科学家和卓越工程师严重缺乏。”上海国盛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周道洪说。

高校与企业的对接,还不够“接地气”

人才缺口如此之大,如何填补?

高校是一支不可忽视的人才培养力量。截至目前,全国共有28所高校建设了示范性微电子学院,19所高校获批建设“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8所高校获批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然而,同样不可忽视的是,高校培养的人才跟集成电路产业所需人才还有不小的差距。高校与企业的对接还不够深入,不够“接地气”。有的教师过于追求发论文,不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有的教师倒是愿意钻研工程技术,但这类论文很难发表,影响评职称,也就挫伤了积极性。集成电路的课程实践对于实训环境有较高要求,很多高校都不具备实训条件,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不强。

为培养与企业真正适配的人才,一些高校正在“跨前一步”。就在今年9月,复旦科技园集成电路融创中心成立。“我们将立足复旦创新资源,搭建以集成电路人才为核心的泛半导体资源融合共创平台,谋求高校和企业的合作能够更加‘接地气’。”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卢红亮说。根据IC Insights的报告,美国占据去年全球半导体市场销售总额的54%,其次是韩国22%,我国台湾地区首次达到9%,超过了分别占6%的欧洲和日本,中国自主芯片仅占到4%。“在台湾地区,大学和企业紧密合作,高校的许多课题就直接来自企业,学生们在校学习时就有明确导向,致力于解决实际的一线问题。可见,产学研的深度融合能够给集成电路产业带来不竭的动力。”

卢红亮还提到,由于从事设计工作薪酬更高,高校集成电路专业的学生对设计青睐有加,而对于工艺与器件鲜有兴趣。“光设计出‘衣服’还不够,得把‘衣服’做出来,这就需要‘裁缝’和‘剪刀’。”他建议,对工艺与器件从业人员予以补贴,这样可以正向促进更多学生在本科时就开始钻研工艺与器件。

“本科阶段要夯实基础,我们的课程体系强调数理平衡、理工融合、专业突出和前沿交叉。”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执行院长张建华说,学校特别注重实践,推出了“一次芯片设计”“一次实践流片”“一次集成分析”“一个创新/产业项目”,以期培养集成电路领域的卓越工程师。学校一手抓产教融合,与20余家上海市集成电路龙头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一手抓科教融合,与中科院上海分院6个研究所联合培养研究生。

为让更多“非科班”学生投入到集成电路领域,特别是为了吸引与集成电路相关的材料、机械、工程、通信、计算机、控制学科的学生,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承办了“上海集成电路紧缺人才培训项目”,2022年此项目开展了5期,吸引了来自国内外40多所高校的1000余名学生参加了培训。“最有特色的是来自芯片制造、封装、半导体装备和系统应用的企业家亲自授课。”

上海电力大学副校长黄冬梅介绍,学校正在推进集成电路课程的学分互认,即本校学生在其他高校的集成电路课程中取得合格成绩,都可计入学分。“我们也会推出优秀的线上课程,实现共享。”她欢迎企业把实验室建在电力大学,共同开设虚拟仿真实验课程。

利扬芯片首席执行官张亦锋认为,高校要想方设法持续拓展集成电路专业的招生规模,培养学生的同时也要注重专业教师的产品化思维,从而缩短人才进入企业的适应期。他建议,高校与优秀龙头企业设立定制班,共建联合实验室。

播撒兴趣的“种子”

除了高校的科班教育,能否进行更早的培育?

10月12日,国内首套系统介绍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的科普书籍“‘芯’路丛书”发布。由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张卫担任主编,18位从事一线教学、科研工作的专家组成了编撰团队,全方位且图文并茂地介绍集成电路的科普知识,致力于成为适合中学生阅读的经典科普读物。

“集成电路领军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娃娃抓起,在青少年心中播撒兴趣的‘种子’,为高等教育阶段的培养源源不断地输送可造之才。”复旦大学副校长徐雷说。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常务副校长王铁桦建议,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集成电路体验课程要做更精心的设计,一些集成电路企业的实验室可向中学开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职业技能培养最大问题是师资缺乏

集成电路是技术密集型行业,近年来,由于人才缺口大,集成电路企业招聘了大量非对口专业人员,产生了不少培训需求。

“集成电路职业技能培养最大的问题是师资缺乏,高质量的、有流片经验的师资太少。”摩尔精英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裁赖琳晖说。他建议,政府可以出台专项人才资金和培训补贴计划,鼓励优秀的人才加入师资队伍,或对有经验的企业人员进行双聘,甚至一些龙头企业可以主导建设集成电路产业学校。

针对集成电路实训环境缺乏的问题,他建议建设一些公共平台。摩尔精英近年来自研了一个产业级的集成电路教学与实训平台,2021年培养输送了两千余位工程师。

“我们希望打通培训和产业,把这两件事变成一件事,因为培训正是为了提高生产力。”摩尔精英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竞扬说。


责任编辑:陆芸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