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非洲文学学学理,体现世界文学多样性,这个中外文化比较小说研究会在上海师大揭牌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颜惠芳 尚诗轩

时间:2022-11-28 11:30:44

11月27日,第三届非洲文学专题研讨会暨(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揭牌仪式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

据了解,上海师范大学朱振武教授及其团队在中国非洲文学学的学理建构中独树一帜。朱振武教授提出的“‘非主流’文学说”“均衡吸纳说”“非洲文学的非洲性说”“三大流散文学说”“三个世界文学说”“辗转认同说”“文学文化共栖共生说”“文化共同同体”等核心概念为中国非洲文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为构建中国非洲文学学具有奠基作用。

”多元文化共栖共生,互相借鉴,共同发展,和而不同,相向而行,是现在世界文学文化发展的正确理念。这正是我们开展非洲文学研究和成立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的。“海师范大学朱振武教授表示。

会议由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外国文学研究中心、上海市世界文学多样性与文明互鉴创新团队主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数十所高校的百余名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的形式,为揭示世界文学多样性,构建中国非洲文学学展建言献策。

进行文学比较研究,体现世界文学多样性

文学多样性是文明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小说是文化的载体,进行中外小说比较研究有助于达成文明互鉴之目的。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教授谈到,文学作品囊括了与人相关的所有要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习俗和心理等多样化元素,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区域和不同时代的作家作品更是蔚为大观,丰富多彩。

山东师范大学王卓教授在致辞中谈到,小说的兴起是和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进程同步推进的,因此小说是更具社会性的文类。(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就是为了顺应世界文学文化发展的正确理念而成立的。

南开大学王立新教授认为,在当前中外文学文化交流日益深入的时代,中国的外国文学比较文学的学者们必将从自己的专业优势出发,如林语堂所追求的那样,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以世界文学的格局,以比较文学的视野为全球化时代的小说研究,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朱振武在致辞中以外国小说中的中国形象和中国元素为例,揭橥中外小说比较研究的重要作用与意义。进行中外小说比较研究,不仅能够让我们的文学研究体现中国学者包容并蓄的世界意识,也能更为深刻地彰显世界文学的多样性。世界文学的多样性不是某一国或某一民族文学的一枝独秀,而是不同地域、特色文学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浙江师范大学聂珍钊教授认为,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会把有志于小说研究的学者们聚集在一起,建立小说研究共同体,为创建中国小说研究理论体系、增强文化自信与繁荣中华文化作出积极的贡献。

上海交通大学刘建军教授也谈到,新的国际形势呼唤文明多样性的保持与发展,世界文学发展的势头与规律要求我们运用比较的思维博采众长,取其精华,更好地理解本国文学文化,促进我国文学发展繁荣。

突破西方话语桎梏,构建中国非洲文学学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作为英语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非洲英语文学因西方殖民主义而遭遇“文明蒙尘”,备受冷遇,成为世界文学边缘的存在。随着坦桑尼亚作家阿卜杜勒扎克·古尔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他非洲作家分别获得不同层次的文学奖,2021年也随之成为非洲文学年,这引发了国内学界关于非洲文学的大讨论。

江西师范大学傅修延教授指出,世界文学本来应该是多元的、多姿多彩的,但是由于欧美文学的模式影响巨大,导致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唯其马首是瞻,所以,研究非洲文学在当下具有特别的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王兆胜教授提到,非洲文学如此庞大、如此重要,却没有多少人研究,其实这涉及到一个关键的问题,即方法的问题,因为我们的很多研究都在跟风,顺势而为。基于学界这样的研究现状,揭示世界文学多样性,构建中国非洲文学学,成为中国非洲文学研究的共识。

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晓萌教授认为,朱振武教授提出的关于非洲文学研究的一系列理论,不将西方已有的理论奉为圭臬,而是以中国学者的学术立场思考,体现了中国学者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觉。英语文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英美文学控制着话语权,非洲文学被视为文学的“不毛之地”,这不仅是一种严重的误解,而且让我们离真正的世界文学越来越远。不难看出,在中国开展非洲文学研究具有英美文学研究无法取代的价值和意义,也有利于吸纳国外优秀文化。

重绘世界文学版图,实现文明交流与互鉴

顺应时代发展,重新绘制世界文学的版图,以更开阔包容的视野推动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是人文学者为促进世界文明的繁荣、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应尽的一份力量。

上海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董丽敏教授认为,在急剧变动的时代,中国人文学者应当为丰富和完善世界文学的研究版图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互鉴立场来推进学界的切磋与合作。

上海交通大学王宁教授认为,我国人文学者应共同努力建构一种中国版本的世界文学,这种世界文学是东西方各国优秀文学的经典之汇总,是我们文学研究、评价、批评所依据的全球性和跨文化视角和比较的视野,是通过不同语言文学的生产、流通、翻译以及批评性选择的一种文学历史演化。不人云亦云,不唯西方理论马首是瞻,坚守中国文化立场,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不同地域与特色的文化文学,这是我们重新绘制世界文学版图,最终实现文明的交流与互鉴的重要前提。

“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中国人民大学郭英剑教授认为,以“文化自觉”为源起、以“交流互鉴”为路径、以“和而不同”为旨归的文化共同体思想,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也具有体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世界意义。交流与互鉴是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础,文明不断进步才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内驱力。

世界文明的发展不是某一民族或地域文明的独自努力,而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集体智慧的贡献。第三届非洲文学专题研讨会的召开与(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旨在使相关学者形成凝聚力,让中国学者发出自己的声音,推动独立话语体系的形成;同时,为加深加强中外文学文化了解和理解、促进中外文学文化乃至其他各方面的交流、繁荣发展我国文学文化与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美好愿景而不懈奋斗。

记者 颜惠芳 通讯员 尚诗轩

责任编辑:颜惠芳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

新闻网微信
Top